曹若木
摘 要:行動研究是教師對課堂問題的系統(tǒng)探究形式,以解決存在的問題。筆者以太原育英中學2個高中班1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北京師范大學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共同開發(fā)研制的“優(yōu)診學”診斷學習系統(tǒng)對學生英語寫作進行階段性測評,發(fā)現(xiàn)其英語寫作微技能的主要弱項;通過定性和定量研究確認學生英語寫作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反復行動研究(計劃—實施—觀察—反思—重新計劃),直到解決學生問題。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優(yōu)診學”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制定行動方案、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工具。
關鍵詞:“優(yōu)診學”;英語寫作微技能;行動研究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提出,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評價應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評價要有利于教師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并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調整,從而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的不斷提高。
本文將高中英語寫作課堂與診斷性測評及行動研究有機結合,依托診斷性測評與行動研究理論,以太原市育英中學校2個高中班1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定量與定性研究確認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循環(huán)往復的行動研究(計劃—實施—觀察—反思—重新計劃),發(fā)現(xiàn)行動研究與“優(yōu)診學”檢測后學生英語寫作發(fā)生的變化,以期對改善高中英語寫作課堂教學、提高高中生英語寫作能力有所助益。
1.行動研究理論
行動研究最早出現(xiàn)在20世紀初的美國,許多專家學者都為行動研究下了定義。我國學者王薔和張虹(2014)根據西方學者關于行動研究的定義簡單歸納出幾個要點:
(1)行動研究是一種系統(tǒng)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動,其核心是自我反思;
(2)它由教師針對自己教學中的問題直接參與調查與研究;
(3)行動研究需要一系列的步驟來完成;
(4)其目的是改進教學實踐,使教學達到最佳的期望和效果,同時提高行動研究者自身對教育教學過程的理解和認識。
關于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外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最簡潔且廣為人知的是Kemmis和McTaggart(轉引自王薔、張虹,2014)提出的四個循環(huán)往復的步驟,即計劃、實施、觀察和反思。
2.診斷性測評
診斷性測評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恰當使用診斷性測評信息可以幫助教師做出合理的教學決策,保障教學質量。教師將診斷性測評與課堂教學融合,分析、解釋診斷性評測信息并及時反饋可增強教師決策的目的性,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武尊民,2017)。
3.“優(yōu)診學”診學系統(tǒng)
“優(yōu)診學”診學系統(tǒng)(以下簡稱“優(yōu)診學”)是一款在線診學系統(tǒng),以學習者在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目標為主要參照,通過“實施診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建議—實施補救—穩(wěn)步提高”的診學模式,幫助高中生診斷和評價其學習過程中的優(yōu)勢和不足,為教師和學習者下一步的教與學提供反饋和建議,并提供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學習資源。“優(yōu)診學”的寫作測評包含了9個維度(見表1)。
1.研究階段
本課題研究對象為太原市育英中學高中起始年級2個班共100名學生。本項研究的主要階段見表2。
2.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如下:
(1)如何在行動研究前確定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2)如何在檢測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3)如何確認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4)在行動研究與“優(yōu)診學”檢測后,學生的英語寫作有怎樣的變化?
本研究采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問題的具體確認方法如下:通過學生平時作業(yè)的完成情況、課堂的表現(xiàn)和考試情況進行分析研究,解決問題(1);利用“優(yōu)診學”檢測解決問題(2);結合觀察法、調查法及“優(yōu)診學”測評解決問題(3);通過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復行動研究(計劃—實施—觀察—反思—重新計劃),并且在行動研究之后進行“優(yōu)診學”檢測,解決問題(4)。
1.行動研究問題的確認
調查法與觀察法結果分析。在“優(yōu)診學”測評之前,通過對學生平時作業(yè)的完成情況、課堂的表現(xiàn)和考試情況的觀察,以及對學生的日常訪談,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日常寫作中遇到的問題如下:(1)詞匯問題,即詞匯量小和拼寫錯誤。(2)語法問題,即時態(tài)錯誤、語態(tài)錯誤、語序錯誤等。(3)寫作內容問題,即信息不全、字數(shù)不夠等。
診斷性測評結果分析?!皟?yōu)診學”為本行動研究提供了細致的測評結果,教師通過診斷性測評也收集了大量數(shù)據。圖1為高一春季學期行動研究實施前高1707班“優(yōu)診學”整體測評數(shù)據。
通過分析數(shù)據結果,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在測評中得分低于20分(滿分30分)的微技能分別為:識別語篇銜接連貫、識別語篇語言特征、詞匯的運用、語法的運用、銜接連貫的運用及寫作常規(guī)的掌握。
行動研究問題的確認。通過調查法與觀察法,以及“優(yōu)診學”數(shù)據分析,教師確定了學生在英語寫作中的問題:(1)詞匯問題,即無法恰當運用詞匯進行描述與說明,無法運用豐富的詞匯使表達生動形象。(2)語法問題,即無法使用正確的時態(tài)與語態(tài)、正確的句式結構、復雜句來豐富文章的句式。(3)寫作常規(guī)問題,標點符號使用不規(guī)范;單詞拼寫錯誤較多。(4)寫作內容問題,寫作字數(shù)不足,文章要點不全面。(5)語篇問題,無法識別語篇結構和邏輯關系,在寫作中無法使用恰當?shù)你暯邮侄蔚取?/p>
2.行動研究的實施與進程監(jiān)控
(1)第一階段(3月):自查問題,學會審題,按體裁訓練寫作常規(guī)及篇章布局
學生通過查看“優(yōu)診學”測評結果及分析自己平時寫作中的問題,明確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對照高考作文最高一檔的評分標準,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同時,教師也幫助學生解讀評分標準,指出學生常見的錯誤,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原因。
由于學生普遍存在寫作常規(guī)問題,因此教師在平時的作業(yè)中特別指出此類問題并反復強調,加深學生的記憶。
學生在寫作時常常不會審題,導致寫作內容有偏差或寫作字數(shù)不足。因此,教師按照文章體裁(應用文、記敘文和議論文等)幫助學生學會審題及謀篇布局。在幫助學生確定好文章體裁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尋找題目中的作文要點,分好段落,列出提綱。之后,教師再采用頭腦風暴的形式鼓勵學生添加一些合理信息。
(2)第二階段(4月— 6月):按話題進行文本閱讀、詞匯及句式訓練,完善文章連接方式的運用,穿插范文背誦
筆者按照《課標》的要求,在主題語境的框架之下進行子話題分類,按照話題進行有序的寫作訓練。
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著名的語言輸入假說提出:語言學習者需要可理解輸入。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輸入的語言材料應有趣且具有關聯(lián)性。要習得新的語言結構,僅靠幾道練習題、幾篇短文是不夠的,需要連續(xù)不斷地有內容、有趣味的廣泛閱讀和大量的會話(Krashen,1985)。因此,在每個主題語境的子話題下,教師都準備了幾篇閱讀文章,使學生在寫作之前,通過有意義、可理解且有關聯(lián)的輸入材料,為輸出作好準備。
在閱讀之后,教師還設計了一些和話題相關的詞匯及句式訓練,以彌補學生在詞匯和語法運用兩項微技能上的不足。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在這兩項微技能上得分很低(不足滿分的50%),因此設計的題目難度不大。以“人與自我”主題語境下的“校園生活”話題為例,部分題目如下:
① Our school will become a more enjoyable place in the near future.
② There are varieties of after-school activities in our school.
③ Our teacher encourages us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after-school activities.
上述三道題目選取的句子都是簡單句,難度不大。這幾道題目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詞匯短語,而且通過造句讓學生明確句式結構,減少語法錯誤。
除了簡單詞、句,教師還選取了一部分難度相對較大的復合句,并涉及了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在詞匯方面也增加了更為復雜或書面化的單詞。部分題目如下:
① It has been two weeks since you came to our school for the exchange program, which has benefited all of us.
② What impress us most are your skills.
③ Only by reading widely can we gain more knowledge and broaden our horizons.
學生語篇方面的微技能也需要提升。教師一方面讓學生找出以往背誦的高考范文中的連接詞,分析這些連接詞的功能;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將這些連接詞應用于自己的文章中,使文章結構清晰、層次分明。
與此同時,教師根據不同的話題選擇一些相應話題的高考范文(一周一篇)讓學生們背誦,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語感、記憶詞匯、熟悉句式結構。
(3)第三階段(7月—8月):學生暑假自行完成短文練習及復習任務
行動研究的第三階段正值暑假,教師無法在校系統(tǒng)地進行授課及指導學生寫作,因此幫助學生選取了一些難度不大的短文練習,同時要求學生復習前一階段寫作學習中的內容,鞏固所學知識,為下一階段的寫作提升作好準備。
(4)第一次行動方案調整
高一春季學期末,學生們參加了期末考試,并進行了第二次“優(yōu)診學”測試。根據學生期末考試表現(xiàn)、“優(yōu)診學”測試結果以及課堂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的弱項并無明顯的改善。英語程度較好的學生完成低難度的寫作訓練較容易,但是無法順利完成難度較高的訓練;英語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勉強可以完成大多數(shù)低難度寫作訓練,卻完全無法完成較高難度的訓練。通過對部分學生進行訪談,筆者有如下反思:首先,學生對于復合句及特殊句式的掌握并不理想,部分訓練對于高一的學生略有難度,教師應該降低訓練的難度。其次,高一學生學習科目較多,精力有限,無法真正落實與消化所有的寫作訓練題目,也無法做到一周背會一篇高考范文。再次,教師對于所謂“高考范文”的認識也有局限性,提供的文章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幫助有限。因此,筆者對于第四階段的行動方案進行了調整。
(5)第四階段(9月—11月):結合課本,夯實基礎,注重落實
在發(fā)現(xiàn)了之前階段的問題后,筆者調整了行動方案。
第一,保留難度較低的寫作練習,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先鞏固學習必修課本中的詞匯、簡單句和較為簡單的復合句。第二,將話題寫作練習與課本相結合,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如在學習外研版《英語》(新標準)必修五Module 1的時候,話題寫作就選用“人與自我”主題語境中的“語言學習”。課本中的語言材料可以作為寫作的可理解性輸入材料,寫作練習可以作為課本語言材料的輸出成果。這樣的設計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控制了學習的難度。第三,取消每周一篇的英語范文背誦,改為背誦課本中的句子。課本中的文章均為精選篇章且語言地道,教師選出一些學生無法獨立寫出的句子,并幫助學生分析句式結構及內容,便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