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學校教師教研活動正逐步實現網絡化,網絡教研作為一種新的教研形式,為優(yōu)化教師教研現狀提供了新的契機。目前,有關中小學教師網絡教研的研究還不是很完善,本研究通過對中小學教師參與網絡教研的現狀進行調查,對當前教師利用網絡空間進行教研的方式進行分析總結,以及針對當前中小學教師參與網絡教研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試提供解決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網絡教研;教育信息化;教研方式;問題分析
【作者簡介】宋愛仙,閩侯一中。
一、當前利用網絡空間進行教研的方式
網絡教研活動允許教師運用網絡通信工具與專家進行點對點的零距離交流以及和各方同仁就教學問題進行深入切磋。網絡教研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區(qū)域性教研網。如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已開通省、市、區(qū)縣級名師網絡工作室216個,通過“以師帶徒”的方式,輻射帶動4382名骨干教師的培養(yǎng),共產生13502份名師文章資源,以及472次的網絡教研活動。
平臺接入第三方教學應用工具,將網絡學習空間與課堂融合相結合,實現檢測、作業(yè)、導學、課件、授課等多項功能。以教學助手為例,圍繞課程教學閉環(huán),教師可通過教學助手實現教材資源、課前導學、同步備課、在線監(jiān)測、課后作業(yè)一體,完成教師空間、學生空間、家長空間的互聯互通。
教師可通過平臺的“資源”服務,查看其他教師上傳的相關的課件等內容;教師也可以登錄平臺,管理自己的網絡教學空間,進行發(fā)布文章、上傳教學資源、閱讀評論等活動,實現區(qū)域范圍內的教學互動與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
2.教學服務平臺。以智學網為例,該網站面向學校日常作業(yè)、考試及發(fā)展性教與學評價退出的個性化教與學系統(tǒng),通過人工智能核心技術與大數據分析,實現教與學全場景動態(tài)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幫助教育管理者高效決策,幫助老師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準備教研與教學活動。
3.校內交流平臺。隨著網絡教研影響的不斷擴大,在校園網綜合平臺上建立“校本教研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標志。校本教研網通常由教育資源庫、教育博客、論壇和主題學習及研究網站構成。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級教研活動的制度化規(guī)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為本,強調圍繞學校自身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
校本教研網的建立不僅可以使校本教研便于操作,而且還有利于數字化教研資源庫的建設,有利于以此為平臺的交該課題研究深入進行,有利于主題學習活動的開展。通過積極有效的校本培訓和網絡校本教研的有序實施,教師的教研、網絡應用以及整合教學的投入程度和實踐水平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如上所述,形式靈活多樣是網絡教研活動有效開展的關鍵因素。目前網絡教研的形式主要是聽課評課和集體備課,其他形式如專題研討、案例研討、課題研究加以輔助;同時,網絡教研內容新穎、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目前教師主要通過網絡教研平臺實現包括在鉆研教材教法、交流教學經驗和討論學生的學習問題這兩方面活動,但也不斷加強對涉及新課改方面的內容的重視程度,努力使教學緊跟時代步伐。通過網絡平臺的教研活動,使廣大教師跨越地域、時空、社會的限制,形成學習共同體。教師與共同體其他成員互幫互助,合作與交流,共同建構知識、分享知識。
二、網絡教研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
網絡教研雖然優(yōu)化了教研活動的形式,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便利,但是教研活動的質量,教研活動的針對性、系統(tǒng)性與計劃性等問題仍需改善。
1.網絡教研的普及率較低,傳統(tǒng)教研依然占據了教研活動的主導地位。 針對這一問題,要協(xié)調好網絡教研與傳統(tǒng)教研的關系,實現二者的優(yōu)勢互補。開展網絡教研和傳統(tǒng)教研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教學研究的質量和效益,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網絡教研對傳統(tǒng)教研工作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突破了時間和地域上的限制,既能提高教研效率,提高了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應強調讓教師意識到網絡教研的優(yōu)勢與重要性,將其與傳統(tǒng)教研結合起來發(fā)揮最大限度地優(yōu)勢。
2.將網絡教研平臺僅僅作為上傳和下載資源的平臺。 注重網絡教研過程的實效,突出“教研”二字。同時要有針對熱點問題的視頻研討,網站的定位是原創(chuàng)性、在線研討、理論提高和解決問題。網絡教研要注重實效,力爭做到以下幾點:(1)首先教師要將網絡教研平臺作為個人反思的工具,利用網絡教平臺積累能夠進行經驗提升的實踐素材,為后續(xù)的專業(yè)成長提供知識準備;(2)教師要將網絡教研平臺作為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的載體, 專家要引導教師對一些熱點問題、 教師教學中的困惑進行思考,在研討、思考中獲得進步。(3)教師要將網絡教研平臺作為推進區(qū)域教育平衡發(fā)展的有效工具,借助網絡教研平臺實現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區(qū)域共享。
3.網絡教研活動缺少科學、規(guī)范的評價機制。完善的激勵和評價機制是網絡教研持續(xù)開展的保障措施,可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38.56%的教師認為完善的激勵和評價機制的缺乏是他們在開展網絡教研時遇到的困難之一。為了使網絡教研活動有一個更加科學規(guī)范的評價機制,相關部門及學校應該對于評價教研活動制訂一套科學的,嚴格的評價標準,建立教師互評與專家審評相結合的評價機制,保證評價的公平性和準確性。
4.教研互動深度不夠,大部分的主題缺乏深層互動。為了提高中小學教師參與網絡教研的積極性,需要注重網絡教研的專業(yè)建設。網絡教研平臺建設和網教研理論研究是網絡教研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要重視這兩塊基石的建設。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地組織學術力量和學科教師加強網絡教研平臺的建設,創(chuàng)造條件加強學科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另一方面要協(xié)同各方面力量加強網絡教研的理論研究,注重專家與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使得學科教師在專家的引領下可以將在網絡教研的道路上探索出有價值的成果,這種 “實踐—理論—再實踐”的操作模式無疑是充實網絡教研理論的有效手段。
三、網絡教研的優(yōu)勢與未來
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為課堂教學插上了創(chuàng)新的翅膀,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與教學相關的新詞匯不斷涌現。面對這些新型的教學樣態(tài),傳統(tǒng)的教研模式難以單獨適應。網絡教基于互聯網的教研活動的設計及教學研究的組織與管理,同時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分享,培養(yǎng)教師的團隊意識;更注重課堂教學的定性與定量分析,形成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研究范式。網絡教研改造現有教研模式,開創(chuàng)多主體、跨時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徑,最大限度地放大優(yōu)質教研成果的價值,讓更多的教師能夠學習和獲取高品質的教研服務資源。利用網絡教研與傳統(tǒng)教研模式相結合,將互聯網思維有機融入傳統(tǒng)教研工作的全過程之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研工作的品質,促進教研工作的轉型與發(fā)展,提高教研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四、結語
在網絡教研中,教師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網絡教研共同體中的一員,他們是為了共同完成教學問題或任務與共同體中的其他成員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問題,這會不斷地引發(fā)成員新的反思與思考。從而更全面、合理的認識、組織、應用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還可以在相互合作、相互質疑、爭辯、解疑和評價中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分享教學經驗、教學心得和專業(yè)知識,互相促進,互相幫助,有利于共同體的集體智慧和教研水平提高。
參考文獻:
[1]鄭世忠,張德利.繼承與超越——從“網絡教研”到“互聯網教研”[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
[2]青銅峽市教學研究室.借網絡教研平臺促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寧夏教育科研,2009.
[3]浙江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學院,上海大學學工部.《面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網絡教研有效實施策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
[4]馮博虎.追求形神兼?zhèn)涞木W絡教研——對提高網絡教研實效的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5]王亞萍.中小學網絡教研的現狀調查與反思[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