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波
【摘 要】核心素養(yǎng)目標下的教學強調(diào)學生為主體,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感受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形成獨立的品格和素養(yǎng)?!绑w驗式教學”是指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水平基礎上,親身經(jīng)歷課堂活動和探究活動,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提高自身能力品格及素養(yǎng)。
【關鍵詞】科學核心素養(yǎng);自身體驗;體驗式教學;興趣品格;情感交流
一、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基礎上進行體驗式教學
現(xiàn)代課程論認為,課程是一種體驗。那么,教學就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歷、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究。在一次上課過程中,老師提問,有誰能區(qū)分韭菜與小麥,其中一個學生舉手回答了這個問題,“炒蛋的時候可以區(qū)分,韭菜炒蛋很香的。”學生哈哈大笑,其實從他的體會來說,也是對的,這位學生是從生活體驗中來認識韭菜。當然,如果該學生回家經(jīng)常幫父母做一些家務,如去菜園子里割個韭菜、摘個辣椒、拔個蘿卜,有這樣生活體驗的話則會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他對韭菜與小麥的認識。如果學生沒有任何相關生活經(jīng)歷和知識儲備,在上課過程中則會比較茫然,最多也是被動地接受老師所描述的內(nèi)容。特別是在講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和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這一節(jié)知識點時,由于學生在小學四年級時候養(yǎng)過蠶寶寶,所以對蠶的一生發(fā)育情況有比較深刻的了解與認知,特別是蠶吐絲結繭這一讓學生激動的場景,牢記在他們的心里。當解釋完全變態(tài)與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區(qū)別主要看有沒有蛹期的生活時,學生的反應比較輕松,在相互交流中自然掌握了這一知識點。因此,讓學生參與一定的家務勞動,多加以課外野營,都可以促進學生對自然的認識,可拓寬其知識面,能使其更好地學習與掌握相關科學知識。
二、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新知識
課堂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現(xiàn)生命活力的舞臺,更是他們表達內(nèi)心世界的平臺,是他們生命成長的場所。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是“觀眾”,教師應讓學生積極、快樂地參與到課堂過程中,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通過參與課堂活動體驗知識的本質與學習的快樂。在學習“指紋”這一節(jié)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把鉛筆芯削下來放在白紙上,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的手指放到鉛筆芯上,再將指紋印到白紙上。當學生把指紋印到白紙上時,感到了課堂的趣味性,趁機讓學生比較自己的指紋是否完全相同;比較好自己的指紋后,再比較與學生的指紋是否相同。通過這一簡單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有了親身體驗,并在體驗過程中在掌握了指紋的相關知識。同樣,在講“凸透鏡”這一節(jié)內(nèi)容時,為每個學生分一個凸透鏡,然后帶領他們?nèi)ソ淌彝獾年柟庀?。每個學生都去尋找最小最亮的那個點,那就是凸透鏡的焦點。通過簡單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有了親身體驗,并在體驗過程中掌握了相關知識。
三、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思想,解決相關問題
科學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并不是簡單的記憶與模仿。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科學學習方式,旨在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提供充分從事科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探究活動,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技能、科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科學活動經(jīng)驗。
為提高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體驗感,在探究雞蛋在鹽水中的沉浮狀況,前一天,筆者要求每個實驗探究小組第二天帶一個生雞蛋和一包食鹽。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注重探究過程,注重觀察加食鹽和加水過程中雞蛋的沉浮情況。好幾個組的學生把雞蛋放在盛水的大燒杯中,然后加鹽,發(fā)現(xiàn)雞蛋基本沒有變化,向老師請教。筆者通過觀察他們的實驗過程和現(xiàn)象后,讓他們繼續(xù)加食鹽試試看,結果又加了較多的食鹽,雞蛋突然浮了上來,學生看到雞蛋突然上浮都比較興奮。在學生覺得實驗成功的時刻,繼續(xù)讓他們加食鹽,并觀察浮著的雞蛋又有什么變化。有學生探究得出,原來浮著的雞蛋又向上浮了一部分,也就是排開水的體積更小了。然后,指導學生把清水逐漸倒入大燒杯中,仔細觀察雞蛋的沉浮情況,特別是雞蛋浮在水面上的階段,學生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這一階段加水雞蛋下沉了一部分,即排開水的體積增大了。
在這個探究活動中,學生認識到的不僅是這個小雞蛋,通過親身體驗,學生會認識到一個“大雞蛋”。密度計就是其中一個“雞蛋”,在已有同一雞蛋在密度大的液體中排開水的體積大,即會上浮一些;在密度小的液體中排開水的體積小,即會下沉一些。將同一密度計放在甲乙兩種液體中,比較甲乙兩種液體密度大小時,看密度計的上浮情況就很容易得出甲乙的密度誰大誰小。同樣,在判斷一艘輪船從河里駛向海里還是從海里駛向河里時,只要把輪船看作一個雞蛋就很容易得出其沉浮變化和排開水體積的變化了。從河里駛向大海,液體的密度變大,相當于在大燒杯里加鹽雞蛋浮的更上面一點,排開水的體積變小;從大海駛向河里,液體的密度變小,相當于往剛才浮著雞蛋的大燒杯里加水,雞蛋會下沉一點,排開水的體積變大。讓學生深入體驗探究活動,能使學生體會到知識點的本質,通過相互轉化,會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相關問題。
四、注重師生的情感交流,讓學生體驗到情感交流,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
體驗生成的心理過程由感受開始,在感受的基礎上產(chǎn)生情感反應,積極的情感會使人的心理處于興奮、激昂的狀態(tài),從而促進主體對事物深入理解并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進而對事物產(chǎn)生領悟和生成意義,領悟和生成反過來又會深化成由感受形成的情感,使主體對客體產(chǎn)生更深刻、更豐富的內(nèi)心感受和情感反應。體驗也是情感產(chǎn)生的源泉,是認識世界和情感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沒有體驗就沒有情感。在執(zhí)教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形成了用眼神、面部表情、動作、聲音、語言等與學生相互交流的習慣。學生可以在老師的動作和神態(tài)中受到感染,收獲興奮,也會感受到老師的傾情相待、真誠相授。于是,良好、互動、和諧的師生關系就容易建立。提問學生時,我會伸出一只手請學生,以示對學生的尊重。學生站起來準備回答問題時,我總會給學生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親切的微笑或認可的點頭。學生如果回答得不好,我也不會冷冰冰地讓學生坐下,表現(xiàn)出一副很失望的樣子,我還是會給一個手勢,微笑著說:“你請坐!”還說:“不要灰心,再仔細想想,有新想法了還可以再交流!”然后對學生的回答力求進行辯證的分析,夸他的可取之處,夸他積極思考、積極發(fā)言的態(tài)度,同時指出他的不足之處,鼓勵他下次改正和完善。學生如果回答得很好,我從不吝嗇我的興奮之情,會用微笑或熱情的話語、快樂的眼神將我的情緒傳遞給學生。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老師給予的溫暖與鼓勵,促使學生保持著快樂學習的熱情。
五、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認識知識
教師應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認知特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來認識知識,發(fā)現(xiàn)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學習“生命起源和進化”時,教師可以適當留下時間讓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中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同樣,學生可以在情境中體驗到科學的精神,以便更好地學習科學。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體驗式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學生已有知識感受介入教學,此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動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更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有益于提高課堂探究的效益。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報告》
[2]鐘啟旸.體驗式課程的教學知識[M].重慶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