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苗,韓立薇,吳穗妹,李玉華,李蕾蕾,李艷秋,張碧云
(廣東省計劃生育??漆t(yī)院,廣州510600)
子宮內膜息肉(EP)是一種常見的宮腔內良性病變,是引起不孕癥的常見原因之一。有研究報道,16.5%~26.5%的不明原因性不孕癥患者合并EP[1]。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不斷發(fā)展和宮腔鏡廣泛應用,EP的檢出率越來越高。不孕癥患者助孕前常規(guī)行宮腔鏡檢查,EP的檢出率高達23.6%[2]。目前,EP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認為與雌孕激素受體失調、炎癥刺激、氧化應激、細胞因子表達異常及細胞增殖與凋亡失調等有關[3]。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是一種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的細胞因子,具有促進內皮細胞增殖、分化,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及誘導血管生成等作用,是判斷種植窗期子宮內膜容受性的生物標志物之一。Ki-67是一種與細胞增殖相關的核抗原。有研究報道,VEGF、Ki-67異常表達與絕經(jīng)后婦女EP形成和術后復發(fā)有關。但在育齡期EP不孕癥患者增殖期與種植窗期子宮內膜組織中VEGF、Ki-67表達的報道較少。為此,本研究觀察了育齡期EP不孕癥患者增殖期與種植窗期子宮內膜組織VEGF、Ki-67表達變化,旨在探索VEGF、Ki-67異常表達與EP形成和術后復發(fā)及子宮內膜容受性的關系?,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4~12月在廣東省計劃生育專科醫(yī)院就診的、因不孕癥行宮腔鏡檢查發(fā)現(xiàn)宮腔內贅生物并經(jīng)病理證實為EP患者84例(觀察組),其中初發(fā)63例、復發(fā)21例,年齡20~35(30.3±3.5)歲,不孕年限1~12(4.7±3.1)年。所有患者經(jīng)全面檢查排除輸卵管、子宮畸形,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疾病及男方因素等導致的不孕癥。同期選擇在廣東省計劃生育專科醫(yī)院就診的,因男方因素所致的不孕癥,宮腔鏡檢查未發(fā)現(xiàn)宮腔內贅生物且病理證實為正常子宮內膜者43例(對照組),年齡20~40(31.3±3.9)歲,不孕年限1~10(5.6±3.3)年。兩組年齡、不孕年限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廣東省計劃生育專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VEGF、Ki-67表達檢測 觀察組入院后行宮腔鏡檢查,其中處于增殖期62例(復發(fā)21例均處于增殖期)、種植窗期22例,留取EP組織、EP周圍0.5~1.0 cm肉眼觀察無異常子宮內膜組織(以下稱周圍組織);對照組入院后亦行宮腔鏡檢查,其中處于增殖期23例、種植窗期20例,留取正常子宮內膜組織(以下稱正常組織)。
所有組織10%中性甲醛固定,梯度乙醇脫水、二甲苯透明、浸蠟,常規(guī)石蠟包埋,4 μm厚連續(xù)切片。切片經(jīng)59 ℃電熱恒溫干燥箱過夜,二甲苯脫蠟,梯度乙醇脫水,3% H2O2室溫孵育5~10 min以滅活內源性過氧化物酶,微波加熱修復抗原。5%正常山羊血清封閉10~15 min,分別加入鼠抗人VEGF單克隆抗體、兔抗人Ki-67多克隆抗體,4 ℃濕盒中孵育過夜。次日,加入生物素化二抗,37 ℃孵育30 min,DAB顯色,蘇木素復染,梯度乙醇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片,顯微鏡下觀察。用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用已知陽性的乳腺癌組織作為陽性對照。
采用雙盲法由兩位病理科醫(yī)師獨立閱片。VEGF陽性染色定位于細胞質,呈淺黃色至棕褐色顆粒;Ki-67陽性染色定位于細胞核,呈淺黃色至棕褐色顆粒。每張切片隨機選取10個400倍視野,評估染色強度;計數(shù)每視野陽性細胞,計算陽性細胞比例。染色強度評分:未著色為0分,淡黃色為1分,棕黃色為2分,棕褐色為3分;陽性細胞比例評分:無陽性細胞為0分,<5%為1分,5%~<50%為2分,50%~<70%為3分,≥70%為4分。以染色強度評分和陽性細胞比例評分綜合評價,二者之和≥3分為VEGF或Ki-67陽性表達[4]。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增殖期VEGF、Ki-67陽性表達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增殖期VEGF、Ki-67陽性表達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同發(fā)病狀態(tài)周圍組織比較,#P<0.05。
2.2 兩組種植窗期VEGF、Ki-67陽性表達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種植窗期VEGF、Ki-67陽性表達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EP是子宮內膜基底層的局限性良性增生,有蒂突向宮腔,由少量致密纖維結締組織組成的間質、管壁較厚的血管及子宮內膜腺體組成,好發(fā)于育齡期或圍絕經(jīng)期婦女,是引起育齡期婦女不孕癥的常見原因之一[5,6]。目前,臨床治療通常采用宮腔鏡電切術。EP切除后不僅能提高育齡期不孕癥患者自然妊娠率,還能改善輔助生殖技術助孕的育齡期不孕癥患者妊娠結局,但術后復發(fā)率高達13.3%[7]。眾所周知,子宮內膜在正常月經(jīng)周期中經(jīng)歷增殖、分化、脫落的周期性變化,而EP組織同正常子宮內膜一樣也存在周期性變化。因此推測,EP在宮腔內占位機械性干擾胚胎著床并造成子宮內膜微環(huán)境改變,有可能是導致EP不孕的重要原因[6,8]。
VEGF是血小板生長因子超家族的重要成員之一,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強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通過與其特異性受體結合,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并增加其通透性,介導血管內皮細胞遷移和浸潤,從而有利于血管形成[9]。VEGF在月經(jīng)周期各時期子宮內膜中均有表達,對內膜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改變及月經(jīng)來潮后內膜再生至關重要。在增殖期,子宮內膜上皮細胞表達的VEGF主要作用于間質,可促進內皮細胞增殖、新生血管形成。在分泌期,子宮內膜VEGF表達增加,可使內膜微血管密度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內膜間質明顯水腫,為胚胎著床提供了必需的條件。在增殖期,對照組子宮內膜組織VEGF弱陽性表達,有利于血管生成,從而促進月經(jīng)后的內膜修復;觀察組無論是初發(fā)還是復發(fā)EP組織VEGF陽性表達均明顯高于周圍組織和對照組,EP組織VEGF過表達引起組織內新生血管過度生成并伴有間質纖維組織增加,顯微鏡下可見成束或成索的大血管,這是EP組織區(qū)別于正常子宮內膜組織的一個重要特征[10];復發(fā)EP組織VEGF陽性表達明顯高于初發(fā)EP組織,VEGF高表達反映了血管內皮細胞增殖、遷徙和血管構建水平高,這可能是導致EP復發(fā)的原因之一。VEGF作為判斷子宮內膜容受性的生物學標志之一,能為種植提供血管化的容受性。在種植窗期,對照組子宮內膜組織VEGF陽性表達增加,有助于胚胎著床和早期絨毛血管形成;觀察組EP組織及周圍組織VEGF陽性表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陽性表達降低可能與子宮內膜下血流灌注減少,從而影響子宮內膜容受性有關[11],最終導致胚胎著床失敗,繼而引起不孕[12]。
Ki-67是一種與細胞增殖相關的核抗原,定位于人10號染色體,其功能與有絲分裂密切相關[13]。Ki-67反映細胞增殖活性的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PCNA指數(shù)、DNA指數(shù)、DNA倍體含量等指標。Ki-67在增生期子宮內膜組織中弱表達,而在分泌期子宮內膜組織中幾乎不表達。有研究證實,Ki-67過表達在子宮內膜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對照組增殖期子宮內膜組織Ki-67弱表達,表明處于活躍的增生狀態(tài),有利于子宮內膜修復和再生[14];觀察組無論是初發(fā)EP組織還是復發(fā)EP組織Ki-67陽性表達均明顯高于周圍組織和對照組;而種植窗期,兩組子宮內膜組織幾乎無Ki-67陽性表達,從而限制了子宮內膜增生,有利于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脫落。這些結果表明,Ki-67高表達可能與EP的形成及術后復發(fā)有關,Ki-67表達增加是細胞增殖活性和有絲分裂增強的標志,提示EP是一種細胞增殖性疾病,腺體細胞和間質細胞有絲分裂增強,有更多的細胞進入增殖周期,但局限于EP內,并不是組織失控性增生[15],故在育齡婦女中起源于EP的子宮內膜癌非常少見。EP病理組織學常見的是單純性或復雜性增生,伴或不伴整個子宮內膜增生[16]。
綜上所述,EP不孕癥患者增殖期EP組織VEGF、Ki-67高表達可能與EP形成和術后復發(fā)有關,而種植窗期EP組織VEGF低表達可能與子宮內膜容受性欠佳有關。這一結論有可能為EP不孕癥患者治療方案選擇乃至研發(fā)治療EP的靶向藥物提供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