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摘 要]閱讀教學應重視句子的教學。教師可以從句子特點出發(fā),引領學生在讀中品味,然后聚焦一詞,展開師生對話,并在鏈接生活中找到句子之間的聯系,展開群句聯動式的學習。這樣能夠降低學生理解句子的難度,提升句子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句子教學;以讀為主;聚焦一詞;師生對話;鏈接生活;群句聯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8-0051-02
句子是組成文章的基本單位,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文本中值得品味的句子,引領學生展開閱讀,以促進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提升閱讀教學效果。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有效展開句子教學呢?
一、以讀為主,讀中品味
朗讀一直是句子教學的好方法。對于文中一些優(yōu)美或者含義深刻的句子來說,教師都可以采取讓學生在讀中品味的方法來教學,使學生能夠在讀中真正理解句子意思,提升閱讀教學質量。
如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霧在哪里》一課,是一篇科普童話故事,讀起來生動有趣,深受學生的喜愛。在這篇課文的句子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讀出句子的趣味性特點呢?以“我要把大海藏起來”這句話為例,一開始學生讀得干巴巴的,毫無特點,教師就可以及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點評:“這好像是一片老實巴交的霧?!甭犃私處煹脑u價以后,許多學生不服氣了,有的學生特意把“我”突出,有的學生在“大?!薄安仄饋怼钡仍~語上重讀,這樣一來,整個句子的朗讀就顯得豐富多了。再如,在教學“現在,我該把誰藏起來呢”這句話的時候,需要讀出一邊思考一邊尋找的味道,從而感受到霧的調皮可愛;而在讀“我要把自己藏起來”這句話的時候,則要讀出霧出乎意料的想法,從而把霧調皮的特點表現出來。這樣教學,生動有趣,學生對課文的學習也會顯得更加興趣盎然。
在《霧在哪里》一課的教學中,由于課文本身就比較有趣,因此,在句子教學中,教師從趣味性入手,引領學生進行朗讀。這樣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霧的特點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而且也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了學習的無限快樂。
二、聚焦一詞,盤活一篇
詞語是組成句子的基本單位,尤其是一些關鍵詞語,對于突出整個句子的內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在一些句子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關鍵詞語入手引領學生品味感受。這樣教學,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
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帶刺的朋友》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暗暗欽佩:聰明的小東西,偷棗的本事可真高明啊!”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抓住這個句子中的“欽佩、偷、高明”等詞語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句話表現了作者對刺猬怎樣的感情?(欽佩)既然是對刺猬感到很欽佩,那么作者為什么又要說刺猬在‘偷棗呢?刺猬‘偷棗,怎么還會讓作者感到欽佩呢?”在教師問題的引領下,從“欽佩”一詞入手,在對句子的品味感悟中,學生明白了作者之所以會產生欽佩的感受是因為刺猬的“偷”與小偷的“偷”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刺猬的“偷”主要表現了刺猬在尋覓食物時為了躲避人類而做出的一系列可愛的舉動,這種擬人化的寫作方法形象地表現出了刺猬機智、機警的特點。
由此可見,在句子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以敏銳的眼光找到句子的特點,并引領學生研讀揣摩。這樣教學,學生不僅明白了詞語的意思,而且對句子含義的理解也會更進一層。
三、師生對話,活化理解
對話教學廣泛適用于閱讀教學的各個方面。在句子教學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句子的特點,引領學生展開對話,在由淺入深的對話過程中,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加深學生對句子的理解。
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灰雀》一課中有這樣幾句話比較耐人尋味:“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薄皶w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著。”在教學這些句子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取與學生密切對話的形式來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感受。教師可以問學生這兩句話分別是誰說的,然后再讓學生把列寧的話用心讀一讀,并說一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對灰雀的擔心)你從列寧的話中感受到他對小男孩的批評了沒有?(沒有,列寧是用自己對鳥的關心與喜愛來打動小男孩的)你從小男孩‘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這句話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猜出此時此刻小男孩的內心想法嗎?(小男孩恨不得馬上跑回家,把灰雀放了)”在這樣和諧自然的對話氛圍中,無須教師刻意去向學生講解些什么,學生就能夠從對話中感受到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對小男孩的包容以及小男孩知錯就改的品質。
在《灰雀》一課中,列寧與小男孩的兩次對話對學生正確把握文本內涵有著明顯的促進與推動作用。因此,用師生對話的形式引領學生聚焦文本語言,感受列寧的弦外之音——對灰雀的關心、惋惜,能使學生明白列寧明知道小男孩有錯,卻沒有批評小男孩,這體現了列寧愛鳥,愛小男孩的品質。這樣,學生對文本的價值觀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與感受。
四、鏈接生活,入情入境
語文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選入語文教材的文本,有許多都是來源于生活的。因此,在一些句子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這些句子與生活的聯系入手,鼓勵學生去品味感悟。這樣教學,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而且能使學生對句子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明天要遠足》一課時,在教學“翻過來,哎——睡不著……翻過去,哎,睡不著……”這些句子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思考:“去春游或者去研學活動前,晚上是怎樣的心情?能睡著嗎?會怎樣與爸爸媽媽分享自己出游前的心情?”在這種教學情形下,由于融入了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受也會更加深刻。此時,學生與文本中的孩子合二為一,他們不光是在讀文,更是在讀自己。
在《明天要遠足》一課的教學中,當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立足兒童的視角,引領學生去品味感受時,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文章中的描寫就好像發(fā)生在自己身邊一樣,十分的親切、自然。
五、群句聯動,整體推進
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對語言和句子的學習要求也會比低年級有所提升。在句子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文本句子之間的聯系入手,前后勾連,整體推進,以使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感悟能更進一層。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一課時,在教學描寫父親的語言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從整體上閱讀課文,再說說從這些句子中讀懂了什么。尤其是文章中“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這些句子,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文本內容說說哪些是父親望到的,哪些是父親聞到的,父親為什么通過聞聞望望就能知道鳥兒是什么樣的狀況。這樣的句子教學,前后勾連,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整體認識,進而明白:父親知鳥,愛鳥,懂鳥,這正是父親對鳥愛到極致的表現。文本采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父親,樹林和鳥》一課的教學中,由于值得學生品味感受的句子有許多,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句與句之間的結構關系。這樣教學,有效避免了機械分析所造成的文本支離破碎的現象,從而使學生的閱讀真正走向了深入。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句子特點,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還可以活化句子教學,使學生感受到句子的內涵,從側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責編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