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玲玲
摘 要:當代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傳統(tǒng)藝術門類的表現形式之中,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觀念的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它可以以開放的態(tài)度對公眾的參與性進行充分的激發(fā),使人們對藝術作品的理解進一步強化的同時產生不同的解讀,文章主要對其在地域文化傳播中的關鍵性問題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公共藝術;大眾;參與性
在社會生活領域里,公共藝術主要指的是在公共場所環(huán)境中,以公共性為主要創(chuàng)作目的的藝術作品。在政治經濟文化不斷發(fā)展的時代,公共藝術已經成為了人們優(yōu)化生活環(huán)境、提升自身審美情趣的一大重要手段。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某一特定時空范圍內的人群,在歷史的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積累而成的一種具有共同文化傳統(tǒng)的社會因素。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是地域文化的主要內容。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公共藝術可以借助其與大眾之間的多元化互動模式,對城市的人文價值進行展示。公共藝術與地域文化之間的結合,可以讓城市的藝術品位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公共藝術門類中,公共雕塑、公共壁畫等在呈現空間和角度上的天然親和力,在潛移默化地
影響文化的傳播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藝術文化氣息的流失,會讓基于人文情感的交流和溝通有所缺失[1]。公共文化的發(fā)展,成為了改善都市人文景觀建設的重要因素,公共藝術是在具有開放性的、公共所認同的空間內進行的,在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在有大眾參與的情況下,大眾在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可以讓社會環(huán)境中的文化含量有所提升。公共藝術的大眾參與性與地域文化傳播之間的有機結合,可以為人文情感的交流和傳達提供一定的幫助。因此,大眾的參與是和諧化的高品質空間環(huán)境的構建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大眾的參與可以讓人們在對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行滿足的過程中,對環(huán)境所帶來的優(yōu)美感和自然感進行充分展示,這一過程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因此,在公共藝術門類之中,公共雕塑和公共壁畫等藝術形式,往往是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影響文化傳播。公共文化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在文化和社會兩方面的集中展示,它對人們物質生活的提升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實踐性是公共藝術的一大主要特點,它可以借助大眾參與的方式,將審美活動滲透到公眾的生存空間之中。針對大眾參與在公共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完善化的公共藝術發(fā)展機制和藝術創(chuàng)作平遙的構建,可以是借助大眾參與促進公共藝術良性發(fā)展的重要措施,在對大眾參與的作用進行發(fā)揮的過程中,藝術家、公眾參與者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也就成為了大眾參與的主要影響因素。在欣賞公共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自己的參與,對身邊的藝術品進行了解和解讀。生活與公共藝術之間的聯系,也就成為了人們對地域文化的影響價值進行理解的重要方式。娛樂互動性特征是公共藝術在新時期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征,又因為公共藝術的這一特征,使得大眾對地域文化在借助公共藝術進行傳播的過程中,以一種親和、輕松的方式被大眾所接受。
二、部分公共藝術設計在設計的初期就強調了與大眾的互動性,以大眾對公共藝術的撫摸、參與等接觸方式產生的感受,讓大眾成為了設計師、創(chuàng)作者中的一員
以美國芝加哥的千禧公園為例,這個由芝加哥政府發(fā)動,歷史上公共參與最多的公園就是一種大型的公共藝術項目,公園內部主要由露天劇場、過街天橋、雕塑、互動媒體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景觀等多種元素組成[2]。公共藝術以參與性和互動設計理念贏得公眾的贊譽。公園之中的云門雕塑在經過高度的鏡面處理以后,可以將天空或周圍的建筑倒映在其銀色的表面之上,這就可以表現出一種與城市環(huán)境相融合的藝術氛圍。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觀賞角度下,這一雕塑可以展現出不同的扭曲效果和光影效果。在參觀過程中,游客往往熱衷于從雕塑下方的凹陷處穿過雕塑。從開放的角度對其所反映的不同形態(tài)進行呈現和展示的過程,也是公共藝術公眾參與性的自身魅力的表現。它對公共藝術所具備的參與性特征進行了充分的發(fā)揮。噴泉與LED影像幕墻相結合所構筑的“皇冠噴泉”也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藝術作品。在這一作品的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將隨機拍攝的1000個芝加哥市民的表情,用一種動態(tài)錄像的方式投放在了高為15米、寬為6米的構筑體屏幕之上。在噴泉的作用下,一些小朋友會借助電子臉孔觸碰涼爽水柱的時刻消除身上的暑熱。因為公共藝術在千禧公園中的視覺中心作用和設計中考慮的互動性,親民性成為了千禧公園的一大主要特點。
從公共藝術的發(fā)展歷程來看,它的產生與發(fā)展是藝術與人類社會生活相結合的表現,在公共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大眾參與是其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大眾參與是對公共藝術作品的展示效果進行回應的過程,也是對其自身的審美價值進行梳理的過程。這種大眾參與過程可以讓人們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模式下有效地放松身心,因而在地域文化傳播過程中,以大眾參與為核心的公共藝術形式可以讓城市的整體形象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公共藝術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點點滴滴地影響文化和理念的傳播
地域性歷史文化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結晶。一些與某一地區(qū)有關的歷史事件、人文傳說和一些生活習俗都可以被看作是地域文化的主要內容,在大眾參與和融入到公共藝術設計領域以后,公共藝術與地域文化之間,有了以人為根本的交集點,可以讓歷史人文因素成為公共藝術設計領域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并以此尋找到一個更易于被大眾接受的表現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美的繁榮往往存在著不同的理解[3]。一些在社會公共環(huán)境下產生出來的“大美”意識,往往會成為集體觀念的一種表現。一般而言,以地區(qū)的民風民俗與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一些民間風俗在公共藝術設計領域中的應用,往往可以讓作品的親和力得到有效地提升。以某一地區(qū)的地域建筑文化為例,不同地區(qū)的建筑文化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民族習俗和社會生活方式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在吸引大眾參與到公共藝術的過程中,對傳統(tǒng)地域建筑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借鑒,可以在對公共藝術作品的自身設計進行滿足的基礎上,對作品的民族地域識別性和視覺沖擊力進行有效提升。流行于廣西、貴州等地的侗族建筑“風雨橋”,就是一種帶有民族特色的公共藝術形式。這種橋梁主要由橋、塔和亭三個部分組成。橋梁的長廓發(fā)揮的是過道的作用,過道的兩旁鋪設有一些供行人休息的長凳。這種橋梁多見于一些交通要道之中,該建筑在設計之初的意愿就是使公眾在使用橋梁的過程中可以乘涼、遮風擋雨,也可以成為村民舉行“百家宴”等社交活動的場合,設計的初衷就具有公共性。
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風民俗與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習慣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在吸引大眾參與的過程中,將一些當地民眾最為真切的生活場景應用于公共藝術設計領域,可以讓人們對公共藝術的人文內涵有所了解。
四、地域文化的地域性,因大眾在公共藝術的
不斷參與和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得到了提煉與強化
人民群眾是城市生活中的主體,公共藝術與城市生活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公共藝術天然地與人的關系密不可分。在城市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公共藝術已經成為了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生活、人文歷史和文化生活之間的統(tǒng)一,是城市在未來階段的主要發(fā)展特點。它除了對城市的基本概況進行充分展示以外,也對人們在城市生活中所展示出來的情感因素進行了充分展示。
從公共藝術的自身特點來看,它需要與社會環(huán)境和市民大眾的生活之間實現有機結合,讓大眾參與這一思路在公共藝術設計領域中的發(fā)揮和延伸,可以讓公共藝術設計對城市的環(huán)境、人文歷史和文化習俗進行充分展示。民眾對公共藝術的關注是其陳列空間的公共性形成的天然的影響力,也是它自身價值的重要影響因素。公共藝術與大眾參與之間存在著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一些優(yōu)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可以充分發(fā)揮大眾的藝術才能。在大眾與藝術設計者共同參與創(chuàng)作的情況下,藝術所表現出來的公共性特征,可以讓人們的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從公共權力的角度來看,公共藝術所涉及到的內容也是大眾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資源的享用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參與過程是大眾權利在公共藝術領域的主要表現,這就說明社會公眾有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權利。從我國公共藝術的發(fā)展現狀來看,在現有機制的影響下,公共藝術的實施過程對大眾參與的權利還有待發(fā)揮。以人為本的創(chuàng)作理念就成為了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中所要遵循的一大重要原則,在對人們的全方位感官進行充分激發(fā)的基礎上,藝術家與社會公眾共同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可以讓公共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起源于瑞士的“奔牛”活動是目前全球最為著名的公共藝術活動。2014年9月在上海舉辦的“奔牛國際展”中,我國藝術家慕容引刀、金星和張軍等人參與到了這一活動之中。畫家陳藝方的《自然之態(tài)》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喜慶元素繪制在了彩繪牛作品之中。美術教師王獨伊的作品是此番展出作品中的唯一一個市民作品。其創(chuàng)作的藝術牛匯集了馬格利特《戴黑帽的男人》、蒙德里安《紅黃藍的構成》、馬蒂斯《紅色的和諧》、畢加索《夢》、達利《記憶的永恒》等作品中的元素。活動主辦方所進行的“小牛體驗營”活動,激發(fā)了少年兒童參與公共藝術的熱情,充分發(fā)揮和展示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風情。
五、結語
良好的互動交流是公共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在市民大眾成為公共主體以后,為市民大眾創(chuàng)設自由舒適的公共空間,就成為了公共藝術在新時期所要發(fā)揮的主要作用。為了對大多數人的審美需求和情感需求進行充分滿足,以人為本的創(chuàng)作精神成為了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要遵循的一大重要原則。公眾的參與創(chuàng)造,可以讓公共藝術作品的藝術魅力得到充分地發(fā)揮。
參考文獻:
[1]劉芳,黃展.公共藝術與藝術大眾——談當代公共藝術中公眾參與性[J].棗莊學院學報,2009,(03):124-126.
[2]馬娳超.公共藝術與大眾參與[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07):256.
[3]闞蔚.地域文化背景下公共藝術參與社區(qū)再造的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6,(05):96-97.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