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
【摘 要】在環(huán)境設計中,公共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在城市空間的設置,目的不是在于材料本身的性質,而是在于這個材料性質所要表達的意旨、所承載的理念、所構成的環(huán)境公共價值,這是我們需研究和思考的根本目的。只有有效地認知和把握材料的性質特征,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創(chuàng)作意念和載體、意義表達和視覺感知以及公共空間場所和公共藝術價值三個統(tǒng)一。
【關鍵詞】公共藝術;材料性質;技術手段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0-0174-02
一、材料及材料性質的解放
(一)對藝術載體材料性質的認知是掌握這門藝術言說方式的關鍵。研究各種藝術載體的特征是藝術史的一項傳統(tǒng)理論工作。早在文藝復興時期,便有關于音樂、詩、繪畫、建筑等不同藝術門類物質載體的物理屬性和精神表現(xiàn)之間關系的研究。近代研究藝術門類不同載體所構成的特征,在萊辛的《拉奧孔》中有關于畫和詩區(qū)別的論述,指出詩的特征是敘事和抒情,而繪畫則是表現(xiàn)最精彩的一瞬,也就是古典繪畫的文學特性。之后在德國古典哲學中都有一系統(tǒng)的描述,以黑格爾的對物質物理性能的依賴而劃分藝術類別和描述其特征的影響最深遠也最為典型,結論是越少依賴物質載體的藝術越自由,其描述范圍和內容也越廣泛和復雜。
黑格爾的類型劃分說,經(jīng)過前蘇聯(lián)理論家的系統(tǒng)化,把對類型特征的認識上升到本體化的地步。如理論家卡岡說:“每種藝術的物質‘束縛特征最充分最相符地體現(xiàn)了內容的可能性,藝術樣式是對世界藝術掌握的一種具體方式,其中藝術符號系統(tǒng)的某種類型取決于在所用材料的物理屬性基礎上得到的實現(xiàn)和折射?!彼囆g樣式可以分成各種品種和部門,在這些品種和部門中,樣式的主要性質發(fā)生變化。依據(jù)不同的物質材料,平面、二維、立體、三維和一些綜合性的物質手段構成不同的藝術形態(tài)。因此,有效的利用某一種藝術門類的物質手段和形成的結構形態(tài)是運用藝術認識世界、傳達意旨的本質。所以,關于形態(tài)的物質屬性的把握就是關于藝術世界結構的認知。
總的來說,不同藝術的物質載體,不但是其承載體,也是其意義要素的組成部分。兩度空間的油畫,離不開油彩、亞麻布和各種筆法的運用,也正是這些物質的物理性能的性質,構成了這種藝術的獨特屬性。同樣,雕塑也離不開石頭、青銅、泥塑等物質材料。而從泥塑到石頭、青銅的轉化和其形態(tài)構成,形成了雕塑認知和把握審美世界和觀念世界的獨特性質。
(二)材料作為手段和目的的雙重作用。在某種意義上對非藝術工作者來說,材料只存在物理性能和特征。而對使用者來說,材料就是語言和元素,其每個思想和審美塑造沖動都和特定的材料聯(lián)系在一起。藝術家不可能先有概念再去結合材料,因此無論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家還是現(xiàn)代藝術家,材料作為藝術家語言的組成部分都是一樣的。材料構成藝術家的藝術言說方式就是材料的性質標志,通常我們稱它為肌質。在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肌質既可以作為純粹的語言,也可以作為有指涉內涵的承載者來運用。
20世紀初西方現(xiàn)代主義崛起時,對材料自身性質的肌質探討和運用進入了藝術家的藝術實踐中。1912年博喬尼發(fā)表的《未來派雕塑的技巧宣言》首次提出把雕塑材料作為造型的附屬物給予解放出來。他的結論是純粹創(chuàng)造性的雕塑即未來派的雕塑一定是著重于材料,不是像建筑那樣貼面裝飾成建筑的風格,而是空間上的一種釋放和材料運用上的革新。因此,否定只用一種材料作為整體雕塑的構造,肯定即使十種材料也可以用在一件作品中相互競爭,以影響造型上的感覺。只有選擇最現(xiàn)代的主題才能導致新造型意念的發(fā)展。
博喬尼的論述有三個要點:一、新觀念的更新,新造型意念的發(fā)現(xiàn),都有賴于新材料的使用;二、突破使材料依附于文學情結和任務形式的定律;三、材料在此被賦予了手段和目的的雙重作用。
(三)環(huán)境和場所成了造型元素的組成部分——材料、空間、環(huán)境。對材料自身肌質的運用,一則是把作品意旨和承載物融合無間,以達到“物盡其義”,另一則是在于空間場所,特別是公共藝術。把空間環(huán)境作為作品的構成元素之一,不是指環(huán)境直接進入作品,而是指空間環(huán)境必須作為作品置身其中的要件。放錯環(huán)境的戶外藝術就是“文不對題”。
著名雕塑家加波,1937年在《雕塑:在空間里的雕刻和建造》中提出了引入空間環(huán)境的雕塑建造原則。他提出每件雕塑作品都有以下特征:“一、是由受到形式限制的固體材料構成。二、是人類有意的在三度空間里建成的。三、只為這個目的而創(chuàng)作,以使藝術家將想要傳給別人的感受變得可見?!币虼?,材料是雕塑的基本角色,是材料形成了雕塑的感性基礎,決定它的美學行為界限。材料在技巧上的處理是個機械問題,并不改變雕塑的基本特點。無論是雕成、灌模還是鑄成的,一件雕塑作品只要其美學品質和材料的實質特性一致,就不會不是雕塑。而雕塑必須是在空間里展示屬性,所有必須考慮空間,在此雕塑意義上的空間就變成了一種可錘煉的物質元素。引入空間概念后,強化了物質的表達方式,獲得了堅實性,而空間也獲得了延展性。
加波的論述有三個要素:一、材料自身性質決定美學行為界限。二、空間是雕塑進入環(huán)境的可錘煉物質元素。主要指材質肌質的發(fā)揮和空間環(huán)境的呼應,空間環(huán)境和尺度與放置其中的作品所共同展現(xiàn)出的作品意義。三、由空間的佇立而通過對觀賞者的主動性作用調動引發(fā)出時間感的觀賞。
二、公共藝術運用材料肌理的基本原則
(一)材質所承載的空間表現(xiàn)力。公共藝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構筑物,離不開材料的承載。在現(xiàn)代公共藝術的實踐中,留存了從遠古到當代的各種最為原始和新型的材料品種,有些制作技藝基本沿襲著古代的手工技術,并和現(xiàn)代技術同步進行。
總的來說,進入該空間的承載者,它們的空間表現(xiàn)力主要是有這幾方面的關系:一、自身的空間表現(xiàn)力。作為一個精神標識物或精神與審美特征的信息載體,自身美不美、美的構成、形體在空間中是舒展還是收縮、延展空間和實體空間提供多大想象的可能性,我們把這種作用的大小稱為空間表現(xiàn)力。二、和空間環(huán)境的協(xié)調。首先看和環(huán)境符不符合,看和材料包括色彩及周邊環(huán)境是互斥還是互動。三、作為環(huán)境的精神主導者。作為公共空間中最少實用功能的構筑物,它理應成為控制環(huán)境和聚焦的重點,從而達到主導環(huán)境的目的。換句話說,就是任何精彩的公共藝術作品,最終都體現(xiàn)在佇立于公共空間的物質材料之上。
(二)材質魅力構成的核心就是材質的性質。公共藝術的任何一種形態(tài)表達都離不開材料。材料不僅是媒體、承載物,還在于材料自身被使用,是對其物理性質進行了審美開發(fā)。不同民族因為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的不同會有使用不同材料的喜好。例如:中國古代喜歡用木材,而古代歐洲則喜歡用石頭,這都是因為地域采擷的方便,由此形成不同的表達趣味和傾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地域、民族所喜愛的材料被更加深入的開發(fā)出材料自身的審美趣味。比如石頭主要用于紀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比較適合場面宏大的敘述。而木材則更適合進行細致入微的生活情趣的表達。這都是由于木材和石頭自身材質特性決定的。
理查德·韋斯頓的《材料、形式和建筑》中說到:埃菲爾鐵塔開辟了人類鋼鐵材料審美的新篇章,它用鋼鐵的框架結構、線條造成空間中時間感的變遷,把工程美學作為一種視覺解讀在城市的上空,提供了一種用全新的氣體空間包裹著的感覺,奏響了一曲彈性平衡狀態(tài)的鋼鐵之詩。
(三)材料審美表現(xiàn)的基本原則和其獨特的審美性質。每種材料都會有它自身特定的審美肌質和局限,任何一種材料的運用,都有著材料性質自身的審美潛質所提供的某種審美物質支持的可能性。若我們違背材料審美承載的可能性去挖掘這個材質的肌質,必然會事倍功半。所以好的作品的審美品質需從材料的潛質中生長出來,而不是強加上去。
材料多元化和多樣化是社會審美形態(tài)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審美多元化、多樣化的物質基礎。材料不可能只是一成不變地使用,也不可能有哪一種材料永遠具有達到最好審美效果的材質表現(xiàn)力。另外,材質的多樣化是空間環(huán)境的客觀要求,尤其是在現(xiàn)代城市空間環(huán)境中,聳入云端的高樓大廈、橋梁,構成現(xiàn)代城市空間的筋骨。而傳統(tǒng)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局限,研究和運用各種各樣的材料營造當代性的審美空間環(huán)境是公共藝術價值實現(xiàn)的物質保證。任何一種材料都可以運用到公共藝術中,新材料的選擇和發(fā)展是無止境的,而空間形態(tài)的審美發(fā)展也可以通過新材料的運用得到體現(xiàn)。例如:尤爾根·喬治的大型雕塑作品《滾動的馬》,位于柏林汽車總站外的公共區(qū)域,這匹高科技的馬由現(xiàn)代材料和科技元素結合制成,所用的材質有不銹鋼、鋁、塑料、玻璃纖維。有著幾何結構,它圍繞著自身的垂直軸旋轉,這種運動使它看起來像真的一樣,有著自己的意志和靈魂。整個作品成為了一座令人回味的紀念碑和常識標志。
材料和空間的關系密不可分,不同材料在不同空間有不同的表現(xiàn)力。在過硬的空間環(huán)境中使用軟質材料,其審美表達將是軟弱的,起不到點綴的作用;而在適合木質材料的軟環(huán)境中,用石頭就會破壞環(huán)境協(xié)調,使審美情緒的交流受到阻礙。所以,不同空間對材料的正確選擇是挖掘這種審美支撐體的保證。
三、結論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審美能力及需求也隨之增加,將各種類型、屬性的材料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公共藝術設計中,用它表現(xiàn)出來的特殊美感,作為一種新的表現(xiàn)元素運用到公共藝術領域,為其注入鮮活的氣息。
我們欣賞一件優(yōu)秀的公共藝術作品時,不僅留意該作品的文化內涵及形式語言,還會為某種特定材料所擁有的美感而心潮澎湃。在材料與材料的結合過程中,其本身極強的可塑性與包容性再加上藝術家的修養(yǎng),使得材質達到和諧的美感,形成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并且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藝術領域。
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公共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在空間中的設置,目的并不在于材料本身的性質,而是在于材料性質所要表達的意旨、承載的理念、構成的環(huán)境公共價值。只有有效的認知和把握材料的性質特征,才能更好的實現(xiàn)創(chuàng)作意念和載體、意義表達和視覺感知以及公共空間場所和公共藝術價值的統(tǒng)一,這才是我們需研究和思考材料性質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曾桂生.公共藝術[M].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9(01).
[2][英]理查德·韋斯頓.材料、形式和建筑[M].范肅寧,陳佳良譯.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5.
[3]王中.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公司,2007.
[4]熊瑛子.公共藝術用材思考[J].美術界,2008(01).
[5]郭偉生.芻議公共藝術[J].美術學報,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