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茜
(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陜西西安 710063)
仲裁協(xié)議是仲裁庭取得管轄權的前提和基礎。其有效性關系到仲裁庭對案件是否具有管轄權,管轄權異議決定分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在仲裁程序開始之前及結束之后這段期間,各國立法基本不存在爭議,一般都規(guī)定由法院來決定當事人申請認定仲裁協(xié)議無效的請求,第二個是在仲裁程序開始后及仲裁裁決作出之前這段期間,當事人的管轄權異議由誰來決定的問題學術界存在爭議,本文認為很有必要展開研究。
自裁管轄權原則又稱管轄權/管轄權原則,它起源于上世紀中葉聯(lián)邦德國高等法院的判決,該案裁決仲裁員自己享有對自身的管轄權進行決定的權利。該裁決突破傳統(tǒng)的“任何人不得為自己裁判者”的界限,引發(fā)了學術界激烈的爭議,在贊同此判決的學者們積極地研究努力下,形成了自裁管轄權理論學派,在此學派影響下,國際商會仲裁規(guī)則中確立了仲裁庭自裁管轄原則,其后,1961年《歐洲國際商事仲裁公約》也在其第五條明確規(guī)定了仲裁庭可以決定仲裁管轄權異議的問題,5年后,1966年《歐洲國際統(tǒng)一仲裁法》繼承了《歐洲國際商事仲裁公約》規(guī)定的仲裁庭自裁管轄權原則并作出了進一步擴充內(nèi)涵,1965年《關于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端公約》亦規(guī)定爭端一方對認為糾紛事項不屬于仲裁庭管轄范圍內(nèi)而提起異議。
縱觀我國仲裁立法與實踐,該原則在我國的適用仍存在諸多問題,制約著商事仲裁制度的良性發(fā)展,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我國仲裁庭自裁管轄權原則立法現(xiàn)狀和實踐問題。
2.1.1 我國立法的規(guī)定
仲裁法第20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認仲裁協(xié)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的司法解釋明確了仲裁機構對仲裁管轄權異議的決定權,一些學者認為該制度是值得肯定的,因?qū)Π讣茌牂噙M行程序?qū)彶楹蛯Π讣嶓w問題進行審查的是同一個仲裁機構,這樣就能保證前后審理的判斷和結論一致。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該制度存在不合理之處,當事人選擇仲裁程序的目的是相信仲裁庭的效率,希望管轄權異議決定能盡快得到審查,所以立法上應該明確規(guī)定在仲裁庭組成之前由仲裁機構裁決,仲裁庭組成之后即由仲裁庭來處理管轄權異議,這樣能提高仲裁效率。本文贊同第二種觀點。
2.1.2 實踐中,仲裁庭自裁管轄需要仲裁機構授權
本文認為由仲裁機構決定管轄權的管轄權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合理之處:一是實際有權審查管轄權異議的主體應當與實體審查并做出裁判最終的主體一致,然而仲裁法的規(guī)定就使得這仲裁機構先對案件進行程序?qū)彶?,這顯然是對仲裁庭權利的削減;二是在存在管轄權異議時,仲裁庭有兩種做法,第一種做法就是繼續(xù)進行案件的審理,這種做法面臨著黨仲裁機構做出仲裁庭無管轄權的裁定時,就浪費了仲裁員的時間,也增加了各項成本,第二種做法是擱置案件,這樣雖然能節(jié)省仲裁成本,但是仲裁的效率又降低了,用反事實分析法來考慮,仲裁的效率本應該更高,而不是僅僅達到這種程度上的效率。三是仲裁機構與仲裁庭對管轄權異議審查的積極沖突,很多仲裁機構對管轄權異議僅做表面的審查,而與仲裁庭對整個案件實質(zhì)問題了解后得出的管轄權異議結論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矛盾,這種沖突的協(xié)調(diào)也是很難處理的。
2.2.1 時間上:法院審查在并行控制中介入過早
依據(jù)我國仲裁法第20條規(guī)定可知如果當事人一面向仲裁機構提出管轄權異議,一面又像法院申請決定管轄權異議事項,或者是雙方當事人分別向兩方面同時或先后地提出管轄權異議時,法院有優(yōu)先的決定權,這使得法院不僅有權在仲裁裁決后對仲裁進行司法監(jiān)督,還有權在并行控制中國過早的介入仲裁,法院的這種優(yōu)先決定權使得仲裁程序不可避免地受到拖延,也會降低案件的效率,不利于我國仲裁制度的發(fā)展。
2.2.2 監(jiān)督程序上:法院對仲裁程序的中止不合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認仲裁協(xié)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規(guī)定明確了法院對仲裁程序的中止權利,其立法目的是為了節(jié)省仲裁資源,但是實踐當中,有一些仲裁案件在當事人申請法院審查管轄權異議時,法院中止了仲裁程序,仲裁庭等待法院作出裁定的時間太長,增加當事人的訴累,而且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法院濫用權力拖延仲裁,實行地方保護主義。
前文已經(jīng)對仲裁機構決定管轄權異議的不合理之處作了說明,此處只對取消仲裁機構的這項權力的益處總結幾點:首先,能避免仲裁機構權利膨脹,滋生地方保護主義,同時也能避免仲裁庭的權力被架空;其次,能避免仲裁機構程序?qū)彶榕c仲裁庭對管轄權異議的決定不一致;第三,能使我國仲裁制度與國際接軌,有利于促進我國仲裁事業(yè)朝著更加全面化、專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
本文認為應借鑒《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的自裁管轄權原則規(guī)定方式,授予仲裁庭直接審理仲裁管轄權異議問題的權利,盡早的組成仲裁庭,能前后一致的對案件進行審查,對案件進行精準認定,使管轄權異議程序問題和后續(xù)實體問題在同一個主體中得到落實,從而起到提高仲裁效率的目的,能避免當事人在不同主體之間解決糾紛之訴累。
司法審查的時間法院的監(jiān)督應當推遲至仲裁庭完成對自身管轄權問題的審理并作出決定后。理由如下:第一,時間延后可以保障仲裁庭審理案件的獨立性。應當使仲裁庭優(yōu)先處理自己的管轄權異議,給其足夠的空間促其順利推進仲裁程序的進行。第二,將法院的司法監(jiān)督時機延后,能夠避免法院惡意拖延仲裁,實行地方保護主義。同時也給了當事人拖延仲裁的機會;第三,當事人簽訂仲裁協(xié)議是為了將爭議交付仲裁機構解決,但是法院的過早介入就違背了當事人的原本的意愿。
注釋
①1961年《歐洲國際商事仲裁公約》第5條第3款.
②1966年《歐洲國際統(tǒng)一仲裁法》第18條第1款.
③寧敏,宋連斌.“評國際商事仲裁中的管轄權原則”[J].法學評論,2002(2)96-101.
④黃進,宋連斌,徐前權,仲裁法學[J].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53-55.
⑤馮克非.管轄權/管轄權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實踐[J].仲裁與法律,2002(1)42-46.
⑥王勇.我國國際商事仲裁中的“管轄權/管轄權”原則之再評述[J].當代法學,2002(2):21-22.
⑦彭麗明.仲裁庭自裁管轄權原則及其在我國的確立[J].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1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