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元功 譚軍 晏美俊 夏冬冬
作者單位:1 青海省格爾木市人民醫(yī)院骨科,青海 格爾木 816099; 2 同 濟大學附屬上海市東方醫(yī)院骨科,上海 200120;3 寧波市 第一醫(yī)院骨科,浙江 寧波315000
腰椎管狹窄癥是脊柱外科常見病之一,其中腰椎間孔狹窄在疾病的演變與進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椎間孔的退行性改變會靜態(tài)或動態(tài)地致壓其內容的神經(jīng)根和血管,從而引起相應的根性癥狀[1-2]。手術是解決腰椎管狹窄癥的主要干預措施,目的就是松解受壓的神經(jīng)結構,從而緩解癥狀和改善功能。融合術是最常用的手術方法,能夠恢復椎間高度并重建腰椎的穩(wěn)定狀態(tài)[3-4]。目前常用的融合術包括后外側植骨融合術(posterior lateral fusion,PLF),后路腰椎椎體間植骨融合術(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經(jīng)椎間孔入路椎間植骨融合術(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和微創(chuàng)TLIF(mis-TLIF)。對于TLIF和mis-TLIF而言,由于直接鑿除了關節(jié)突關節(jié),從而實現(xiàn)了對椎間孔的直接減壓。而其他術式中,對椎間孔的減壓主要是歸功于椎間隙高度恢復后的間接減壓[5-7]。目前對于椎間孔間接減壓后的解剖結構性研究相對較少,本文旨在通過術前術后影像學分析,來比較椎間融合術和非椎間融合術對椎間孔間接減壓的療效。
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科收治符合選擇標準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共37例納入研究,均為單節(jié)段(L4/5)病變伴不同程度神經(jīng)功能癥狀。根據(jù)手術方式分為3組,A組采用PLF,共19例,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齡43~70歲,平均(53.4±4.3)歲;B組采用TLIF,共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齡41~72歲,平均(54.8±5.3)歲;C組采用mis-TLIF,共10例,男性4例,女性6例,年齡38~65歲,平均(50.3±4.9)歲。三組患者的性別和年齡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A組行PLF術,患者行全麻完成后取仰臥位,在C 臂X 線透視下確認病變腰椎位置,在病變腰椎節(jié)段后正中位置做一皮膚切口,切口深度到達棘突,沿棘突向兩側剝離到達雙側小關節(jié)突關節(jié),再次透視下確認病變節(jié)段,用開口器于置釘點開口,錐子鉆孔,球探探查釘?shù)罒o誤后依次置入雙側螺釘。切除腰椎棘突、椎板及黃韌帶至顯露硬膜囊。同時切除雙側下關節(jié)突內緣及部分上關節(jié)突內緣,擴大椎管,根據(jù)個體受壓情況減壓,盡量保留關節(jié)突關節(jié),安裝預彎生理彎曲的鈦棒以恢復生理曲線,行椎弓根外側、橫突間植骨。常規(guī)清理術野后放置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B組行TLIF術,切口顯露方法以及內固定的置入均與A組相同。完成置釘后,咬除手術側下關節(jié)突及部分上關節(jié)突,切除部分黃韌帶,牽拉保護神經(jīng)根及硬膜囊,顯露纖維環(huán)。切開后外方纖維環(huán),咬除髓核,刮除軟骨終板,沖洗椎間隙,試模確定椎間融合器大小,將減壓所得自體骨顆粒放入椎間前1/3,置入大小合適并填充好碎骨的椎間融合器。透視確定椎間融合器位置滿意。適度縱向加壓以恢復生理性前凸后鎖緊釘尾螺帽。將對側小關節(jié)突關節(jié)面及椎板去皮質化,并自體植骨。沖洗術野后放置負壓引流管2根,逐層縫合。C組行mis-TLIF,病變側手術方法同開放TLIF,不同之處在于對側行經(jīng)皮椎弓根螺釘置入。完成螺釘及椎間融合器置入后常規(guī)引流并縫合。
分析術前及術后6個月腰椎側位平片,測量L4/5椎間隙前高(anterior disc height,ADH)和椎間隙后高(posterior disc height,PDH),以及椎間孔面積(foraminal area,F(xiàn)A),椎間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xiàn)H)。
表1 三組患者術前和術后6 個月椎間孔及椎間隙影像測量結果比較(
表1 三組患者術前和術后6 個月椎間孔及椎間隙影像測量結果比較(
組別 FH(mm) FA(mm2) ADH(mm) PDH(mm)A 組 術前 20.68±2.59 171.00±48.07 13.45±2.77 8.65 ±1.56術后 20.46±2.70 169.90±55.68 14.50±2.77 8.55 ±1.71 t 值 0.43 0.16 40.30 0.64 P 值 0.68 0.87 < 0.01 0.53 B 組 術前 16.09±3.51 101.60±39.21 12.13±1.85 7.80±1.09術后 18.39±2.83 139.40±57.53 15.96±1.48 10.26±0.99 t 值 4.30 4.09 17.24 21.85 P 值 < 0.01 < 0.01 < 0.01 < 0.01 C 組 術前 17.27±2.40 123.80±33.24 11.22±2.19 8.92±1.24 術后 19.59±2.41 150.90±36.63 15.51±1.84 11.38±1.28 t 值 3.65 4.97 21.26 45.33 P 值 < 0.01 < 0.01 < 0.01 < 0.01
表2 三組患者椎間隙高度術后變化值組間比較結果( ,mm)
表2 三組患者椎間隙高度術后變化值組間比較結果( ,mm)
組別 椎間隙前高變化值 椎間隙后高變化值A 組 1.05±0.11 -0.10±0.69 B 組 3.83±0.63 2.46±0.32 C 組 4.29±0.64 2.46±0.17 t(A 組比B 組) 19.05 9.97 P(A 組比B 組) <0.01 <0.01 t(A 組比C 組) 21.81 11.46 P(A 組比C 組) <0.01 <0.01 t(B 組比C 組) 1.53 0.00 P(B 組比C 組) 0.15 1.00
定義椎間高度差值比(disc height difference ratio,DHDR),為術后椎間隙前高變化值除以術后椎間隙后高變化值,所得比值用以評價椎間隙高度變化對椎間孔的影響。
使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者比較采用非配對t 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B組和C組術后均能增加椎間孔高度、椎間孔面積,椎間隙前高和后高,差異具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A組中僅有椎間隙前高在術后有顯著性增加(P <0.01),其余指標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術后A組的椎間高度差值比(17.02±10.32)均明顯高于B組(1.60±0.43)和C組(1.75±0.25),差異具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A組比B組 (t=4.18,P <0.01),A組比C組 (t=4.64,P<0.01)。B組和C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t=0.93,P=0.37)。
A組的椎間隙前高及椎間隙后高術后變化值均明顯低于B組和C組,差異具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B組和C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三組患者椎間隙高度術后變化值組間比較結果見表2。
目前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術方法以減壓術和融合術為主?,F(xiàn)已有較多研究對比不同融合術間的手術指標,臨床療效差異,預后轉歸等[8-10]。但是,較少的研究是關于融合術后椎間孔參數(shù)的變化及相關因素分析。主要表現(xiàn)就是椎間隙高度的丟失,這樣會造成下位椎體的上關節(jié)突向前、向上處于一個半脫位的狀態(tài)。相應的椎間孔面積也會隨之降低,直接導致機械壓迫作用于出口根上而產(chǎn)生相應的根性癥狀[11-12]。
本研究中根據(jù)手術不同分為3組,PLF組、TLIF組和mis-TLIF組。通過比較術前術后站立位腰椎側位片,分析不同融合術對椎間孔相關參數(shù)的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TLIF和mis-TLIF能有效地恢復椎間孔高度、椎間孔面積、椎間隙前高和后高,這意味著對非病變側椎間孔有良好的間接減壓作用。同時,TLIF及mis-TLIF對病變側的關節(jié)突關節(jié)有相應的切除,達到直接減壓的作用。然而,在PLF組中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僅有椎間隙前高有較明顯的恢復,其余參數(shù)如椎間孔高度、面積等均較術前沒有明顯改變。這說明PLF對椎間孔的間接減壓作用要弱于TLIF和mis-TLIF。
本研究中定義了椎間高度差值比,為術后椎間隙前高變化值除以術后椎間隙后高變化值。該比值不同于以往的節(jié)段角度,它不僅能說明節(jié)段曲度的恢復情況,同時還能反映椎間隙前高和后高的恢復均等性。椎間高度差值比大于1,則腰椎前凸角增大,且數(shù)值越大恢復角度越大,節(jié)段曲度的恢復需以椎間隙后高增加為前提。是椎間融合術優(yōu)于后外側融合術的一個關鍵點。
綜上所述,腰椎后外側融合術對椎間孔的間接減壓作用要弱于椎體間融合術。腰椎節(jié)段曲度恢復的前提應增大椎間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