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冬萍
引言:文章截取了作者外甥秦以墨支教大西北故事的片段,出發(fā)前母親對兒子的叮囑以及兒子從容奔赴的決心,展現(xiàn)的都是滿滿的愛意與不舍。
晚香玉恰是花季。微風一吹,大姐家的小院就籠罩在一片沁人心脾的軟香之中。許是剛下過一場雨的緣故,地上有些落花。新出的月亮也有些濕漉漉的,像大姐溫柔而隱約閃現(xiàn)些許淚痕的臉。
她在收拾外甥秦以墨的行李。一個棕色拖箱內(nèi),已妥妥地堆疊起一座小山岡。可大姐還在拼命往上面鋪一件羽絨服。我在旁邊幫忙傳遞些小物件,聽她各種嘮叨。千言萬語,歸結(jié)起來只有一句:兒行千里母擔憂。
小名豆豆的外甥走了進來。他一米八的個子,有張陽光燦爛的臉。一進來就摟著我和大姐的肩膀搖了一通?!靶∫?,你看我媽,恨不得把全世界都塞給我。你說有那么夸張嗎?我一個男孩子,去大西北支教兩年而已,用得著把皮箱撐成喜馬拉雅山嗎?”“你也知道是兩年?。磕抢锔F鄉(xiāng)僻壤好多東西你有錢也買不到。多帶點還是好,這叫窮家富路你懂不懂?”在中學當歷史老師的大姐,思維總是帶著前瞻與后顧的運籌方式,因而并不理會外甥的抗議。
外甥無奈,轉(zhuǎn)向我求情:“小姨,勸勸我媽……”外甥撒嬌的樣子,倒是令我姐妹倆有時光倒流的錯覺。他3 歲開始跟著大姐學習背誦唐詩、搖晃著小小的腦瓜兒,抑揚頓挫卻有點口齒不清。4 歲跟著同為中學語文教師的大姐夫練習寫毛筆字。夏天,豆豆握筆的小手總是攥滿了一手心的汗。冬天,小手凍成了胡蘿卜。更可笑的是,圓乎乎的小臉上經(jīng)常被他自己沾染了墨汁的手背畫成了貓貓臉。
正因為大姐和大姐夫從小對他進行嚴格的教育,外甥有著極為深厚的國學基礎(chǔ),還練就了一手好字?!案褂性姇鴼庾匀A”,外甥的氣質(zhì)也早早彰顯出與眾不同的高潔。更值得人欽佩的是,品學兼優(yōu)的他,大學畢業(yè)之后既沒有聽從大姐夫的建議去應(yīng)聘高薪的涉外企業(yè),也沒有聽大姐的意見去報考政府部門待遇優(yōu)渥的職位,而是一意孤行地報名支教大西北的“苦差”。
大姐兩口子當了一輩子的人民教師,沒有誰比他們更清楚教師這個職業(yè)的不易。寒來暑往,學期內(nèi)沒有一個能睡懶覺的早晨,也沒有一個不批改作業(yè)到深夜的夜晚。望子成龍,做父母的總希望兒子不用再受自己受過的苦,更何況是千里迢迢之外生活較為艱苦的大西北。
對兒子的抉擇,夫妻倆召集我這個當小姨的一起對兒子進行“挽救性”規(guī)勸。之所以喊上我,是因為豆豆從小跟我最親,也因為我喜歡帶著他淘,帶他去參加一些學習之外的交流。
在大姐兩夫妻發(fā)言之前,我勸他倆先別急著向孩子灌輸自己的理念,而是先聽聽孩子自己的心聲。于是,外甥第一次在父母面前完整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他說,自己從小在學習生活上被父母無微不至呵護著長大,過的是優(yōu)越而缺乏自主的生活。而在讀大學的時候,參加過一次對邊遠地區(qū)的孩子的幫教活動。山區(qū)孩子們生活的艱苦與學習環(huán)境的惡劣及學習資源的嚴重匱乏深深地震撼了他。他覺得是時候做點什么回報社會。這對他來說,更是有助自身成長的難得的體驗。
大姐兩夫妻連同我這個當小姨的在內(nèi),反過來接受了外甥“明德于心,寓教于行”的品德教育。燈光暖暖微風習習,家有外甥初長成。
什么是教育,什么又是好的教育?也許,永遠都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對于不同的人而言,所有的經(jīng)歷和相遇,都是教育。我們生長的環(huán)境,我們的父母,我們遇到的老師,我們經(jīng)歷的事,我們看過的書,我們交往的朋友,我們收獲的經(jīng)驗,我們經(jīng)歷的苦難……所有的這一切,都會是教育。教育,發(fā)生在當下的每時每刻,始終貫穿我們的人生。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以感恩之心向大家匯報我們的樸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