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雨婷
摘要:目的:探討肝臟良性腫瘤病人的有效護理模式,總結護理心得。方法:共選取64例肝臟良性疾病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收治時間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隨機分為對照組、實驗組,分別對兩組病人實施常規(guī)護理和優(yōu)質護理,對比分析兩組護理前、后的情緒狀況及生活質量。結果:對兩組護理前的SAS評分、SDS評分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顯示P均>0.05,無在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顯示P均<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優(yōu)質護理可有效改善肝臟良性腫瘤病人的身心狀態(tài)。
關鍵詞:肝臟良性腫瘤;優(yōu)質護理;情緒;生活質量
肝臟良性腫瘤在我國臨床并不少見,且種類較多,較常見的類型包括肝血管瘤、結節(jié)性病變等。長期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雖然肝臟良性腫瘤在發(fā)病后及時接受治療多能獲得良好預后,但仍會對病人身心健康產生較明顯的危害,病人在疾病治療期間對臨床的護理需求較迫切[1-2]。優(yōu)質護理為近年來我國臨床上較受病人歡迎的一種高質量護理模式。為明確該護理模式在肝臟良性腫瘤病人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進行分析和討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共納入64例肝臟良性腫瘤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收治時間為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32)和實驗組(n=32)。對照組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25~73歲,平均(48.2±4.5)歲,腫瘤類型:肝血管瘤10例;干局灶性結節(jié)性增生9例;肝腺瘤8例;單純性肝囊腫4例。實驗組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26~71歲,平均(47.8±4.9)歲,腫瘤類型:肝血管瘤12例;干局灶性結節(jié)性增生8例;肝腺瘤9例;單純性肝囊腫3例。兩組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結果顯示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在病人知情和自愿參與的前提下進行。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具體護理內容包括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健康教育等。
實驗組接受優(yōu)質護理,具體護理內容為:(1)病人進入病房后,熱情的病人介紹病房環(huán)境,消除病人的緊張感。(2)觀察病人情緒變化,及時與出現(xiàn)負性情緒的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產生負性情緒的原因,并予以病人個體化心理疏導。如部分病人擔憂疾病預后,護理人員可向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主治醫(yī)師的個人能力及介紹以往獲得良好療效的病人等,盡量減輕病人的疑慮[3]。(3)評估病人機體營養(yǎng)狀況,結合評估結果和病人的病情為病人制定飲食方案,確保病人每日能夠攝入體內充足的營養(yǎng)[4]。(4)夜間加強病房巡視,及時處理異常狀況,預防疾病相關并發(fā)癥。(5)囑咐病人家屬及探視的親朋好友多給予病人關心和鼓勵,避免病人感覺到被忽視和孤獨。
1.3觀察指標
比較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前、后的情緒狀況及生活質量。
情緒狀況:應用SDS和SAS評價,兩量表均由20個條目組成,SDS的標準分界值為53分,高于該評分為有抑郁,SAS的標準分界值為50分,高于該評分為有焦慮。
生活質量:應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評價,該問卷由74個條目組成,劃分生理職能、心理職能、社會職能、物質生活狀態(tài)四個評價維度,滿分100分,總分高于90分生活質量為優(yōu),75~90分為良,60~75分為可,低于60分為差。
1.4數(shù)據處理
應用SPSS 25.0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n(%)描述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該類型資料差異,采用(±s)描述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該類型資料差異,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判定標準。
2.結果
2.1護理前、后的情緒狀況比較
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前的SDS評分、SAS評分比較P均>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比較P均<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上述評分均較對照組低,見表1。
2.2生活質量比較
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優(yōu)良率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較對照組高,見表2。
3.討論
傳統(tǒng)醫(yī)學模式的改變使得護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漸得到廣大醫(yī)務人員的認可,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新型護理模式在臨床上得到應用。本研究主要評價對肝臟良性腫瘤病人實施優(yōu)質護理的效果。以常規(guī)護理模式為對照組,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生活質量優(yōu)良率較對照組高。由此得出,優(yōu)質護理可明顯改善肝臟良性腫瘤病人的情緒狀況和生活質量。分析原因可能為:優(yōu)質護理結合病人的護理診斷采取護理措施,并保障各項護理措施的有效落實,除生理因素外,還高度重視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療和康復中的負面作用[5]。因此,能夠為病人提供針對性的高質量護理服務,獲得較理想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優(yōu)質護理可有效改善肝臟良性腫瘤病人的身心狀態(tài),對病人疾病康復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可作為肝臟良性腫瘤的常用臨床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胡蓉.預見性護理在肝尾狀葉腫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7,15(24):92-93.
[2]陳英,邱琰,陳耿,等.選擇性門靜脈聯(lián)合肝腫瘤供血動脈雙栓塞的二步肝切除術圍手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02):142-144.
[3]常曉華,郭怡萍,柴青芬.全程護理干預對肝血管瘤患者超聲引導下經皮微波消融術中應激反應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8,25(23):95.
[4]黃君麗,李先鵬,毛敏芬,等.個體化連續(xù)飲食護理在住院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9,17(06):1049-1051+1055.
[5]毛劍婷,黃旭芳,宋晶晶,等.射頻消融治療巨大肝血管瘤經肝動脈栓塞后的圍手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09):81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