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春
摘 要:根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可知,當前的歷史教學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史料實證”就是核心素養(yǎng)之一。本文先是簡述了“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培養(yǎng)“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策略,同時就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避免的問題進行分析,旨在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史料實證 高中歷史 策略 問題
當前高考歷史方向側重于考察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如果只憑借死記硬背將無法順利通過形式多樣的高考。所以,教師必須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建立歷史認知框架,促進其歷史邏輯能力的提升。
一、“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
所謂“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 它主要指的是借助于邏輯來分析相關史料,在此基礎上建立歷史認知并形成自己獨立見解的能力。形成“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必須回到特定的歷史時代,在此背景下搜尋相關史料,接著對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從而形成結論[1]。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其歷史品格。
二、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策略
1.借助課內史料,培養(yǎng)實證意識
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復制、過去式的特點,所以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理解歷史最重要的途徑就在于歷史遺留的史料,而史料也是當前歷史教學的核心部分。史料教學是最佳的歷史學習方式,然而大多數(shù)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缺乏對歷史教科書的重視,認為教材并不十分重要。事實上,歷史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史料,完全可以作為學生學習歷史的可靠憑據[2]。如果教師能夠積極利用教材中的史料,不僅能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例如,學習《美蘇爭霸》一課時,在書中的“材料閱讀與思考”有一段杜魯門國會講話文獻資料。教師可以借助于這段資料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第一步,教師可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就此材料進行提問,杜魯門的這段談話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在二戰(zhàn)結束背景下發(fā)表這樣一段講話有怎樣的特殊用意呢?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通過這些問題引出課題,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歷史由史料開始。第二步,教師在講到冷戰(zhàn)這一節(jié)內容時,可以就此進行追問:(1)根據材料,杜魯門講話的核心以及目的是怎樣的?(2)根據所學內容,簡要談談杜魯門這一講話發(fā)布的背景及其產生的影響。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解讀史料,不但能夠突出教學重點,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建立起其論從史出理念。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讓他們以“杜魯門主義與冷戰(zhàn)”為話題,自行擬定論題并進行史實闡述。在這一步主要鍛煉的是學生論證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引用課外史料,提高實證素養(yǎng)
由于歷史教材的篇幅有限,對歷史事件的論述不夠細致,甚至只呈現(xiàn)歷史結論,而這對學生來說不僅難以理解,而且也不利于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铝治榈略泴κ妨系馁|證功能做出過一番精彩的陳述,“如果歷史學意味著科學歷史學,我們就必須把資料讀作證據”[3]。由此可見,史料的真實性以及客觀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重視課內史料,還需要援引課外史料,幫助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論證或者質疑教材中的結論以及觀點,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例如,教師在教學“西周分封制”這一歷史概念時,就可以適當引用《左傳·售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賢),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這段簡短課外文獻資料作為學生的探究素材,同時對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1)為何說“二叔之不咸”?其歷史背后的原因何在?(2)此處所言“封建”和我們平時接觸的“封建”一詞的含義有何不同?又該如何理解“親戚”一詞呢?(3)根據材料分析,西周分封的目的以及影響?教師借助于這些層層深入的問題,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展開歷史探究,學生在探究中逐漸明確“三監(jiān)之亂”是西周分封的導火索,西周統(tǒng)治者為了消除商朝邦聯(lián)式的內外服制度的缺陷,從而確定以血緣為基礎的分封制,旨在鞏固西周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由此可見,借助于課外史料,不僅可以填補課內材料的空白,還能夠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史料實證精神。
三、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需要避免的問題
1.避免堆砌,緊抓重點
史學的基礎是史料,史料同時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媒介,也是形成歷史觀點的有效依據。恰當運用史料,不僅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效,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價值觀,促使其形成史料實證意識。然而凡事皆有度,如果不加甄別,只要是史料就旁征博引,不僅缺乏重點,而且也會浪費大量的教學時間。因此對教師來說,選取的任何史料都必須符合當前的教學內容,為了教學目的而服務。即使是經典的史料,如果和教學內容無關也必須放棄。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確保教學的主次,避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2.契合學生,合理設計
高中歷史課程的要求是遵循人才以及教育的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因此,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以及能力,不能盲目設計,更不能脫離學生實際。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有關史料的甄別還需要以學生為本,教師需要關注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材料。如果史料專業(yè)性過強,也不適合作為教學材料,因為這些很難引起高中生的興趣,自然就無法調動起主觀探究意識,歷史的學習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設計史料實證教學還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如此才能做出真正符合學生學情的教學設計。
結語
總而言之,在歷史實踐過程中,史料教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重視史料,也就是重視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有賴于每一位歷史教師的不懈努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精心選擇史料,讓學生在史料的幫助下更好的深入歷史天地,收獲風景。
參考文獻
[1]龍凌肖.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9.
[2]謝雨君.基于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探究學習有效實施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9.
[3]林靈.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