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淑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一個好的課堂導入策略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本文主要圍繞高中歷史教學,就課堂導入策略的應用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guān)鍵詞:高中歷史 課堂導入 導入策略
在高中教育階段,歷史教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高考成績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的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忽視了課堂導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效率的提升。基于此,圍繞可導入到策略在歷史教學中應用進行分析有著較大的意義。
一、課堂導入所需遵循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所謂主體性原則,其實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導入過程中,不能像傳統(tǒng)教學一般扮演著一言堂的角色,而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換而言之,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與興趣,然后導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例如,許多學生對于故事非常的熱愛,而歷史本身就存在著大量的故事,那么教師可以運用故事導入新課,勢必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
2.互動性原則
當前,在歷史教學中,一些教師主要采用灌輸式教學法,他們將課堂的主要時間都用于知識的講述上,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許多教師沒有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這導致學生并沒有很好的融入教學活動之中。[1]因此,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也需要遵循互動性的原則,可以通過設(shè)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就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順勢引入到新課教學之中。如此,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問題探究之中,更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課堂導入策略的應用分析
1.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的歷史知識
在歷史教學中,許多章節(jié)的知識點都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回顧自己曾經(jīng)學習的歷史知識,然后順勢導入到新課教學之中。而這種導入方式也是大多數(shù)教師最為常用的一種,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點,另一方面可以對比新舊知識的異同,為新課教學打下基礎(chǔ)。如,在學習到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這一知識點時,這部分知識點與初中所學的內(nèi)容有著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但是因為許多學生進入高中之后,對這個知識點的記憶比較模糊,所以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的知識來進行導入會有所麻煩。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古代中國經(jīng)濟政策的知識點,引導他們回顧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fā)展的知識點,那么所起到的效果會更加理想。如,同學們,在上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明中后期古代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那么其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實質(zhì)又是什么?資本主義萌芽的產(chǎn)生并非偶然,它是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但是,在當時中國依然以自然經(jīng)濟為主導。而在1840年之后,中國的自然經(jīng)濟遭遇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這使得其逐漸的瓦解。當學生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回顧之后,教師可以順勢進入新課的教學之中。[2]
2.主題式導入
在高中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個版本,例如人教版、人民版等等。人教版主要是按照單元來記性編訂的,而人民版則是按照專題來進行編訂的,在每個單元之中,都有一個主題貫穿于其中。那么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每個單元以及專題的主題來進行導入的設(shè)計。當然,在導入設(shè)計時,教師需要盡可能的簡單明了,將主題的線索突顯出來。然后按照每課課標進行新課導入的設(shè)計。例如,在人教版必修1第一單元中,主題就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個單元主要講述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以及講述了這些制度的形成過程。在導入設(shè)計中,教師可以根據(jù)這個主題來進行設(shè)計,如,同學們,請問你們知道中國古代經(jīng)歷了哪些朝代嗎?在這些朝代中,其統(tǒng)治政策有著一定的傳承性,各朝代都是相互借鑒上一朝代的政治制度。那么根據(jù)政治制度的節(jié)本特點,我們可以將專題內(nèi)容分為以下幾個部分,一個是重點講述夏商周時期,另一個則講述秦漢到明清時期,這個時期的政治制度為中央集權(quán)制度。通過這樣導入,學生對于專題知識內(nèi)容能夠有著大概的了解,這對于他們接下來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3.導入手段的靈活性
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教師要豐富自己的導入手段,不能夠長期使用單一的導入方法,這樣會使學生感受到厭煩,進而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法來進行課堂導入,通過播放視頻或者展示與新課內(nèi)容有關(guān)的圖片或者實物等進行導入,這樣就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加的豐富多彩。例如,在講述到物質(zhì)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這一教學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呈現(xiàn)兩組圖片,在一組圖片中,有長袍馬褂,有中山裝,綠軍裝,還有改革開放以來的流行服裝。在另外一組圖片中,有跪拜的圖片,有作揖以及鞠躬的圖片,還有握手的照片。[3]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思考以及觀察這些圖片,說說自己的了解。通過這種導入方式,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得到充分的調(diào)動,會主動參與到教師所設(shè)計的問題探究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該導入手段時,教師要確保其與課堂教學目標相緊扣,而且要確保所用的圖片或者實物等是真實的,而不是虛擬杜撰的。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述歷史故事的方式來導入新課,因為許多學生都非常的愛聽故事,所以教師不妨講述一些著名的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故事,為后面的新課教學打下基礎(chǔ)。
結(jié)語
綜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堂導入策略的應用,以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課堂導入中,教師要遵循主體性的原則以及互動性原則,也就是教學導入設(shè)計要圍繞學生展開。此外,在課堂導入策略的應用中,教師可以采取引導學生回顧已有的歷史知識的方法進行導入;也可以采取主題式導入的方法;還可以采取多媒體導入的方法。如此一來,課堂的氣氛就會更加的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更加的強烈。
參考文獻
[1]王永勝.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的應用研究[J].亞太教育,2016,28:41.
[2]李德鵬.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策略的應用探討[J].學周刊,2019,16:67.
[3]王麗娜.高中世界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shù)運用探析[D].蘇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