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淘
【摘 要】中華武術的發(fā)展是一個生成的過程。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社會需求的裂變也越來越多元化。在這個多元的社會里,武術一方面借助于其它文化形態(tài)傳播、普及,同時又將其它文化形態(tài)的特質涵化組合進武術的體系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以幫助武術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另一方面,武術的功能和存在的價值也在原有的單一化的形式上有了新的拓展?,F代社會的武術已不僅僅是作為軍事、技擊、體育頂目,同時它還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這就決定了其自身所具有的集技擊、健身、娛樂、修身養(yǎng)性于一體,具有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涞莫毺靥攸c。本文將著重從武術發(fā)展過程中隨現代化的發(fā)展而逐步轉型以及轉型過程中所蘊含的價值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和探索。
1武術的起源和發(fā)展
武術起源于我國的民間。它的產生,緣起于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的社會條件下,人們?yōu)榱松娴男枰?,必須不斷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人們除了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如:石頭、木棒與野獸抗爭外,還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tài)的攻防技能是低級的,還沒有脫離生產技能的范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物質基礎。
秦漢以來,盛行角抵、手搏、擊劍等。其技術內容已發(fā)展為踢、打、拿、摔四個方面。西晉南北朝時期武藝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兵械技術訓練出現了程序化的趨勢。入唐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其中的“猛殿之士”能“引五石之弓,矢貫五扎……(《太白陰經、選士篇》)。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的蓬勃興起。此后,武術運動從理論到實踐,從方法到演練手段,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體系,開始按自身的規(guī)律向前發(fā)展。在套路發(fā)展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武術流派,如以拳為例:可分為內家拳和外家拳。這些流派的發(fā)展標志著武術體系的確立。
民國初期,民間出現了許多的拳術、武士會、體育會等武術組織。1915年4月,北京體育研究社委托北京教育會在“全國教育聯合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擬請?zhí)岢袊f有武術列為學校必修課》的議案,大會審議并通過了此案。從此,我國傳統武術至此正式列為學校課程。1928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當時的武術競賽已基本形成了類似西方體育競技模式下的武術競技。長期無組織狀況進行比賽的武術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類運動會上,成為了正式的比賽項目。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中國武術代表團參加在德國舉行的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轟動了德國,轟動了整個奧林匹克成員國,從此一向被西方人視為“土體育”、“開倒車”的武術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此次的奧運之旅,對一個世紀以來武術在海外的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成為武術有組織的走向世界的典型范例。然而,由于舊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影響。再加上國民黨政府對武術進行控制和利用,武術發(fā)展的步伐很緩慢。
建國以來,中國武術管理與發(fā)展機構大力提倡“新武術”運動,所以武術被人為分割成了傳統武術和新編競技武術,或叫自選武術。之后的幾十年里,國家又采取兩條腿走路,一邊是積極推廣競賽場上的自選武術,另一方面對傳統武術挖掘整理,目的是通過這些措施,有效地繼承傳統民族文化,確保武術事業(yè)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2 現代武術的存在形式
在國家體委和全國武術協會的統一指導下,各省、市自治區(qū)以至不少縣都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館、武術社、研究會、業(yè)余體校隊、輔導站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fā)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武術在各級學校成為體育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一些大專院校還成立了武術協會和武術隊。體育院校和有些師范院校體育系還設置了武術專業(yè),培養(yǎng)本科生和研究生等武術專門人才,1984年由國務院批準設立了武術碩士學位。國家體委還建立了武術研究院,作為高等學術研究。武術起源于民間,正保持現有的表演形式的套路和老年健身的太極形式,建立以重技術、重精神的武術為主體,以健康藝術的表演為輔助的中國武術體系。在軍隊中武術主要是作為一種軍事技能,主要是以格斗的形式存在。在軍隊中實行武術教學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強軍隊的戰(zhàn)斗力,鞏固我國的國防。
3 武術的現代化發(fā)展整體思維
隨著現代化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對武術的理解不僅僅是用于謀生,爭奪權力的方式,人們正在以新的科學,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武術,重新認識武術,且履予以新的概念。
中國武術是一個既表現為拳種套路、器械功法的外顯層,也有表現為傳層訓練、禮儀規(guī)范的中間層,還有表現為諸如價值取向、思維特征等內隱層復雜文化系統。50年代以來,傳統武術一直面臨一個來自時代變革的挑戰(zhàn)。值得注意的是,早在80年代初,榮高棠在一次和《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武術編寫組成員的談話中,曾尖銳的批判了當時武術的單一化傾向(季建成《對近四十年代武術發(fā)展的思考》)。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和武術主管部門都把如何發(fā)展傳統武術放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
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行。作為中國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武術不可避免的要經受奧運會所洋溢的現代體育科學氣息的洗禮。中國武術界立足武術的長足發(fā)展,果斷的對武術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傳統武術要保持武術的原汁原味,并提出進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項目只是競技武術的一部分,對這些項目不過分強調武術的民族特點,如精、氣、神等。在評判上,“削足適履”盡量靠近像跳水,體操一類的打分項目,讓更多的人都能接受,使之盡快與國際體育競賽接軌。由于人們對體育項目的選擇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所以如何吸引更多關注目光是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只有不斷的對其進行調整并達到相對的完善,滿足當代人們的需要,武術才會有長足的發(fā)展。
4 現代武術的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對身體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而武術的本質則決定了它符合人們的需要,同樣武術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身體與心理的和諧以及技術與道德的和諧。同樣也成為了武術為世界所歡迎的寶貴價值。
武術歷來就和中醫(yī)養(yǎng)生、氣功養(yǎng)生聯系在一起,中國傳統的五禽戲、八鍛錦、十二鍛錦到現代的楊氏、陳氏太極拳等深受東方人歡迎。中國人民千百年的習武實踐和近年進行的科學研究證明:武術注重內外兼修。尤其是武術的基本功,堅持訓練能提高肌肉力量和伸展性,提高關節(jié)的運動幅度,有效增強身體的柔軟性;太極拳和許多武術功法練習注重調息運氣和意念活動,長期練習時對治療多種慢性疾病和調節(jié)人體內環(huán)境平衡均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武術運動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長拳一類的拳術,講究動作的剛健舒展,騰空動作講究飄逸;南拳一類的以氣催力,講究動作的剛猛沉雄;八卦一類的講究走轉圓活、揉身;特別是太極拳,講究凝神氣靜,身氣合一,中正安舒,從外型看動作柔和,但柔中寓剛,綿里藏針,外柔內剛,陰陽轉換。這不僅有外型美,而且有一種精神美,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隨著武術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武術必將會在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武術是國粹,是民族文化的瑰寶,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因此,在繼承這一傳統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真正使中國武術沿著健康科學的方向發(fā)展。 中國傳統武術由于受到國內外條件和中西方文化的諸多社會歷史因素影響,其自身的價值系統為了適應社會而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和變動。這是武術發(fā)展順應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武術自身價值系統功能的擴展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