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譚春澤 李聚林
摘要:獻血服務與血液安全緊密相關,要發(fā)展與壯大無償獻血者隊伍,保障臨床用血需求與血液安全,必須認真注意搞好獻血服務,尤其注意采血工作人員對待獻血者應舉止文明、態(tài)度和藹、行為規(guī)范、業(yè)務嫻熟、善于理解與尊重獻血者,我們的無償獻血事業(yè)一定能不斷地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獻血服務;血液安全;獻血者;采血工作人員
【中圖分類號】R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3-135-02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自1998年10月1日實施以來,經過全國人民、各級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20年來,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廣西只用了5年多時間,基本實現了臨床用血全部來自于無償獻血,從而結束了有償獻血時代,臨床用血更安全,并有效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1],更好地保障了人類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但是,隨著我國醫(yī)療保障廣覆蓋,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各種血液病、惡性腫瘤、心血管等疾病患者的不斷增加,以及應對各種突發(fā)事件的大量用血,臨床用血需求常發(fā)生較大變化,甚至井噴式增加。而血液從獻血者選擇、血液采集、加工制備、保存、投放臨床使用,都要經過嚴格篩查與處理,條件要求嚴格、苛刻,加上患者病情復雜多變,因人而異,配血常遇到許多困難,尤其是稀有血型患者大量用血。為保障留床用血需求與安全,的確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尤其是大量的合格獻血者獻血。為此,獻血服務對理解、尊重、保留獻血者與擴大獻血者隊伍,促進我國無償獻血工作不斷地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并成為采供血機構重要的規(guī)章制度。
1.獻血服務與血液安全的關系
獻血服務不僅限于當次獻血的接待、獻血知識宣傳、獻血前中后整個過程的關心照顧與監(jiān)護,還包括日后主動聯系與關心獻血者,如節(jié)日問候、祝福、接受獻血與優(yōu)惠用血問題咨詢等。獻血服務已成為聯系、溝通、保留與發(fā)展獻血者指南與法寶,與血液安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關系,主要可表現在以下方面:(1)調整獻血氣氛,避免或減少獻血反應,提高血液采集合格率。因為獻血者獻血時精神緊張,會導致身體毛細血管擴張,引起腦供血不足而出現頭暈等獻血反應。這種反應對初次獻血者較多見,因為他們缺乏這方面的體會,并缺乏對血液生理與無償獻血知識。由于自己緊張,也會把這些情緒與影響傳給身邊其他人,造成連鎖反應,而獻血反應導致的部分血液因質量問題不符合國家標準[2-3]而報廢,如超量采集某獻血者血液,血袋中保養(yǎng)液營養(yǎng)不足與抗凝不當,血液質量將受到影響。如采血不順暢、采血過程血管擠壓過多、采集時間過長,將可能產生不同程度溶血,或血液中血小板與凝血因子發(fā)生改變[4]。(2)獻血過程的不愉快的經歷可能會影響這些獻血者今后積極獻血,導致血液緊缺,更難找到更好更安全與更多的血液用于臨床,醫(yī)療質量也難以保證;(3)重復或固定獻血者血液更安全,應注意保留和發(fā)展更多的獻血者成為自愿的重復或固定獻血者。
2.獻血服務尤其要注意的幾方面問題
2.1舉止文明,態(tài)度和藹? 行為得體、儀表整潔、舉止端莊、講文明,懂禮貌、有涵養(yǎng)、守規(guī)矩、態(tài)度和藹、知書達理,平易近人、為人謙虛者,更易被獻血者接受,得到他人尊重,讓獻血者更放心,從而拉近與獻血者心理距離,可有效緩解獻血者緊張情緒,便于與獻血者溝通交流,調整獻血氣氛。與獻血者溝通交流時,語音清晰、語速適中,耐心傾聽對方話語,以適當眼光注意對方,使人感覺你對他在意和尊重,對方的緊張情緒才會得以適當放松,并重視與你的對話與交談,甚至把自己的健康隱私也合盤托出,對獻血者身體健康與血液安全有益。交談時要注意言語溫和而有耐心,盡可能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氛圍,面帶微笑去消除獻血員的陌生感,采血者充分發(fā)揮個人的特性,做到“來有迎聲、問有答聲、去有送聲”,給予獻血員充分的尊重和關愛,良好的獻血服務可增加獻血員獻血率,為保障臨床用血打下基石。
作為動員與號召他人以可以再生的血液,拯救別人不可重來的生命的仁義之師、白衣天使,更應該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心目中的楷模,共同構建更加文明的社會氛圍與無償獻血環(huán)境,保障人類健康。
2.2行為規(guī)范,業(yè)務嫻熟? 行為規(guī)范,業(yè)務嫻熟,就是要求每一位工作者能行為準確、思維敏捷、業(yè)務能力強、技術精良、會做事、做好事,嚴格遵守相關各項規(guī)章制度與組織紀律,及時落實組織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按質按量完成各項任務,讓顧客放心,獻血者滿意。
作為采血現場工作人員,除了熟悉本崗位專業(yè)工作,還應當具備協同其他崗位處理相關事務的能力,使各崗位之間形成無縫鏈接,及時修補各種短板或漏洞。尤其在大集體應急無償獻血時,更應全局一盤棋,相互主動配合與緊密協助,靈活機動且有條不紊處理各項業(yè)務。切忌相互推諉。管理者要知人善任,妥善利用相關場地與人力物力資源,確保各項采供血工作有序和順利進行。
只有使獻血者對你以及你的團隊業(yè)務與技術,即各項獻血服務深表信任與放心時,他們才能更好打消各種精神負擔和思想顧慮,他們的獻血積極性才能更好被調動和發(fā)揮,并充滿激情與活力,獻血反應自然更少見。
與獻血者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個人業(yè)務能力的體現。對業(yè)務不熟悉,不自信、對獻血者問題答非所問,含混其詞、模棱兩可,甚至使獻血者倍加擔心,既令當事人難堪,也引起身邊同伴們揪心,對獻血反應的預防控制造成不良影響。
業(yè)務嫻熟包括能有效預防與控制獻血反應發(fā)生與發(fā)展,較少與避免獻血反應。尤其是采血人員,采血前應注意了解獻血者的飲食、休息、健康狀況、疾病史、過敏史、獻血史、獻血是否知情同意、獻血量選擇等,并對獻血員進行簡單的獻血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宣教,讓獻血員了解獻血常識,然后根據獻血者個人特點選擇合適的穿刺點消毒、進針、調整壓脈帶,采血過程注意觀察獻血者神態(tài)、臉色、肢體變化,及時識別獻血反應并采取果斷措施及報告程序作進一步處理。對出現有輕微反應者進行原地果斷有效的處理,以確保獻血員安全。采血完畢后,由采血者詳細手把手交代拔針按壓位置和時間方法,拔針后三個手指持續(xù)按壓針眼位置5-10分鐘,手臂稍提高不要彎曲,以免按壓位置移動導致皮下出血。督促獻血員獻血后在獻血場地休息20-30分鐘,避免長時間站立。
規(guī)范的業(yè)務行為與精湛的技術能給人以安全感與舒適感,結合其他獻血服務,的確能給人以每次獻血都是一種美好的記憶和享受,令人感覺真正享受到了做人的尊嚴以及無償獻血光榮與驕傲,使許多人顧盼有加,流連忘返,成為忠誠、自愿的固定獻血者。
同樣地,采供血機構工作者以更好的業(yè)務能力服務于社會,造福人類,在拯救蒼生的工作中多作貢獻,也能給自己增添活力與榮耀。因此,提高業(yè)務能力水平,是使命,更是一種責任與品質的升華。
2.3著裝? 我單位下部隊無償獻血時獻血員大都是20-30歲左右的男士,因此我們工作人員應著裝整齊適當畫淡妝,增加美感的同時愉悅獻血員的心情,可降低其緊張情緒,減少獻血反應的發(fā)生。服飾整潔代表團隊精神面貌、品質素養(yǎng)、業(yè)務風格與管理水平。
2.4善于理解與尊重獻血者? 因為血液的許許多多作用與功能不可以它物取代,血液會由于用血量的不斷增加而顯得越來越寶貴與稀缺,只有更好地理解與尊重獻血者,我們的臨床用血才更有有保障。經常面對眾多獻血者,他們盡管高矮胖瘦不一,但是,為了救助每一個并不認識的受血者,每位獻血者都坦然與踴躍舉起胳膊,把熱血無私的贈與素不相識、急等用血的傷病員。他們的行為的確令人感動、倍愛有加。我們應用心照顧好他們每次獻血,以及銘記為無償獻血工作做出貢獻的每一個人。即使是給他們獻血時端上一杯溫糖水、一塊點心,也代表我們濃濃與真誠的尊敬和謝意,愿他們更幸福、更開心,一切都更美好。
對獻血者的理解與尊重可包括許多方方面面,即使一句溫馨的問候,一縷淡淡的真心微笑,一抹尊重的眼神或注目禮,都有助于提高他們獻血的勇氣與決心。尤其在他們獻血時,在采取工作人員的噓寒問暖、關心備注的交談與囑咐、離開獻血椅的輕聲謝意,獻血者都能感受到特別溫暖、舒心與欣慰,對獻血者保留極為有益。反之,對獻血者冷漠,臉孔像霜打的茄子,或呆板而木納,人復一人,事始至終,氣氛讓人壓抑難堪,很難使人感到輕松愉悅,結果是獻血者高興而來,卻糾結或抑郁而歸,從而導致獻血者流失。
3.結語
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與進步,我國的人文素質與綜合國力正在逐步提升。無償獻血是利國、利民、利家、利己的大事,且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具有劃時代意義與歷史意義,對提高與發(fā)展社會保障體系與人類健康素質有益,并促進社會和諧、民族發(fā)展、人類進步有積極作用。20年來,我國的無償獻血事業(yè)已打下了良好基礎,并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5],相信我們的路將越走越寬廣。無償獻血功德無量,即使在我們前行的道路上還會遇到許多種種困難與問題,但有國家與政府的努力,以及千百萬人民的積極參與,無償獻血事業(yè)一定能不斷地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血液更安全,臨床用血也將獲得更好保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93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
[2]GB 18467-2011? 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
[3]GB 18468-2012 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
[4]楊 雪,譚春澤,李聚林.獻血反應的預防、控制和處理的心理干預.大眾科技,2017, 10:111-113
[5]譚春澤,楊 雪,李聚林,等.軍民融合提高血液保障水平.中國輸血雜志,2017,30(9):1069-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