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
(梧州市中心血站,廣西 梧州 543000)
目前我國提倡適齡人群獻血,通過合理的無償獻血,有利于獻血者的身體健康,同時對保證我國血庫庫存的合理性具有重要作用[1]。對于青年獻血者,其在進行獻血期間,容易出現不同情況的負面心理,這會影響獻血的順利進行,因此在獻血期間護理人員要與青年獻血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以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2]。本文主要研究血站采血護理人員與青年獻血者溝通技巧的影響,如下所示: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在我站站內采血室進行獻血的300例青年獻血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護理方式將所有青年獻血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50例。
對照組中,年齡20-29歲,平均年齡為(24.66±2.27)歲;男性青年獻血者112例、女性青年獻血者38例。
觀察組中,年齡21-30歲,平均年齡為(25.61±2.32)歲;男性青年獻血者116例、女性青年獻血者34例。
組間一般資料作比較,P>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青年獻血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方法為:青年獻血者在獻血期間,醫(yī)護人員要進行積極的引導,使青年獻血者做好全面的準備工作,同時要向青年獻血者講解無償獻血的意義;為獻血者提供安全,溫馨,舒適的獻血環(huán)境,讓獻血者在舒適、溫馨的環(huán)境中進行獻血。
觀察組青年獻血者接受全面溝通技巧護理,方法為:①與青年獻血者建立良好的關系:青年獻血者在獻血前,血站采血護理人員要與獻血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首先要了解青年獻血者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態(tài),護理人員要時刻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和精神狀態(tài),以積極、熱情的態(tài)度與獻血者溝通交流,真誠、和藹地介紹獻血者中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與獻血者良性溝通,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對獻血者是否存在暈針、暈血癥狀進行詳細了解,了解青年獻血者是否對獻血感到恐懼、緊張,并了解青年獻血者對無償獻血知識和相關護理的認知情況;若青年獻血者伴有緊張、恐懼等心理狀態(tài),護理人員要積極給予獻血者相關引導,向其講解血液采集的相關知識、步驟,以減少獻血者負面心理的出現。②獻血期間的護理:穿刺前,叮囑其放松心情勿緊張,對于獻血者提出的問題,要給出積極、正面的回答,幫助獻血者消除疑慮。在獻血期間,護理人員要積極的與獻血者保持溝通、交流,通過良好的交流轉移獻血者的注意力,以避免無償獻血過程中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出現,促進獻血的順利進行。③獻血后的護理:在獻血完成后,護理人員要對獻血者針眼處用自粘性彈力繃帶壓迫止血,減輕獻血者自己壓迫針眼的力度。在此期間要了解獻血者是否存在眩暈等不適癥狀;若伴有不適癥狀,則需要給予獻血者合理的干預。
觀察兩組青年獻血者的心理狀態(tài)評分和護理滿意度,并作對比。
用spss22.0軟件統(tǒng)計處理文中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百分比(%)表述。P<0.05表明統(tǒng)計學有意義。
護理前,兩組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統(tǒng)計學無意義(P>0.05);經護理后,觀察組的焦慮、抑郁評分均依次低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青年獻血者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n) 焦慮 抑郁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50 62.94±6.06 31.04±3.02 62.16±6.11 30.04±2.86對照組 150 63.08±6.09 45.58±4.31 62.74±6.15 44.52±4.25 T-- 0.1996 33.8374 0.8194 34.6190 P-- 0.8419 0.0001 0.4132 0.0001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80.67%),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如表2:
年輕獻血者是我國獻血的主要人群,青年人群的身體相對健康,各項身體指標均處于優(yōu)良狀態(tài),因此可以提供優(yōu)質的血液[3]。青年獻血者在進行獻血前,往往會伴有一定的顧慮,害怕對身體造成損傷,部分青年獻血者對血液有一定的恐懼心理,這會影響獻血的順利進行[4-5]。但青年獻血者有較強的獻血意識、需求和勇于承擔的社會責任感,本次研究對青年獻血者實施全面溝通技巧護理,能夠全面、有效的改善獻血者的心理狀態(tài),為其提供舒適的獻血環(huán)境,并可以減少獻血期間和獻血后不良反應的出現,有效提升獻血的效率。
表2 兩組青年獻血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n(%)]
綜上所述,在獻血過程中給予青年獻血者全面溝通技巧護理,能夠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提升護理質量,提高獻血者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