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君
摘? 要:本文主要討論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以更好地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教學,更好地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有效教學;教學模式;提問;情境
縱觀當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學生主動意識薄弱,被動地接受著老師灌輸?shù)闹R,主體地位難以有機會發(fā)揮,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個性被限制,學習興趣日益淡薄。筆者任初中語文教師多年,以下給出幾點個人的建議,還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一、打破傳統(tǒng),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習慣于采用“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講解重難點字詞—分析文章段落—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的講解課文,這種教學模式,使得講臺成為教師一個人的舞臺,讓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嚴重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所以,初中語文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拓展課堂教學內(nèi)容,合理引入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的獨特魅力。
例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筆者課前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yè)——通過網(wǎng)絡的方式,對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小說的寫作背景進行了解,從而節(jié)省課堂講授這一部分的時間。在課堂中,筆者先是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影視作品中對這段情節(jié)的再現(xiàn),通過視頻這種直觀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傲主煊襁M賈府”作為《紅樓夢》中的重要情節(jié),作者在撰寫時進行了極其細致的描繪,具有非常大的可讀性。筆者給學生進行了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間滲透進的文學之美。如此一來,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完其中的生僻字之后,讓學生自己試著進行閱讀,這樣一來就充分讓學生感受到了語文和文字的魅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學愛好和對語文學科的興趣。
二、合理提問,活躍課堂氛圍
(一)合理設置問題難度
提問的目的,是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在設置提問問題時,教師應該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難度適中的問題,從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學習《我為什么而活著》這一篇文章的時候,筆者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對于“我為什么而活著”這個問題,作者給出了怎樣的答案?“深淵”和“仙境”分別喻指什么?充滿孤寂、貧窮和痛苦的世界,為什么仍值得活一次?
這些問題難度不大,學生在課堂上若是與教師進行良好合作,則一定能夠迅速獲取答案。像是“深淵”和“仙境”分別喻指什么?這個問題,學生便可以從文章內(nèi)容中概括出來:作者解除孤寂,所以個人的這種孤寂就是一種深淵。仙境則比喻的是愛情中的美好情景給予心靈層面上的愉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將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所要教學的內(nèi)容結合起來,設計難度適中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二)問題應該具有層次性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有必要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逐漸對所學內(nèi)容理解得更加深入,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激發(fā)學生對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
例如,學習《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這一篇文章的時候,筆者便給學生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作者是怎樣形容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的?作者為什么把自己比作下午四五點鐘的太陽?作者談到了其人生中的六個重要抉擇,分別是什么?作者認為可悲可笑的事情是什么?結合全文思想,論述作者為什么極力扶植年輕人?如此,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他們在學習中自然會認真這樣幾個問題,進而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構建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很多學生對于語文閱讀有著天生的畏懼心理,他們很少主動進行閱讀,由于很多文學作品閱讀起來缺乏趣味性,且學生可能覺得晦澀難懂,他們很難與作者、與書中的人物對話。但是,情景教學法的出現(xiàn),卻有效改變了這種情況,在實施情景教學法的課堂上,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也會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例如,在教學《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這篇課文時,筆者通過圖片展示,帶學生見識了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破壞后殘垣斷壁的景象。并讓學生根據(jù)維克多·雨果對完好的圓明園的描述想象其樣貌。然后,給學生詳細介紹英法聯(lián)軍攻打中國的歷史背景,帶學生回顧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西方帝國主義壓迫的年代。然后,幻想自己作為當時的一個愛國青年,面對巴特勒上尉,如何用言語譴責他們的這一行為。通過圖片展示、學生的想象、歷史背景的介紹,構建了一個具體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學生們慷慨陳詞,實現(xiàn)了良好的口語表達,并且激發(fā)了學生對于課文內(nèi)容的興趣。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論述完畢的,也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方法。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還要更多地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的教學特點,并時刻保持教學理念的先進性和適應性。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因地制宜,更好地完成教學事業(yè),為學生群體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宏文.有滋有味練出別樣精彩——淺談如何有效開展語文練習課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5).
[2]李偉平.語文練習課語用價值的挖掘與轉化[J].當代教育科學.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