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賽男
摘 要: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是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1]充分挖掘和利用園本資源是建設園本課程的基本策略?!毒V要》中明確要求幼兒園改變課程脫離幼兒生活與實際的狀況,充分利用生活周圍的各種資源,為幼兒提供主動參與和自主建構的學習機會。在這一基本理念的指導下,我園充分開發(fā)利用園內的果樹資源構建園本課程建設。
關鍵詞:園本資源; 園本課程; 班本課程
南山水果園是我園利用園所環(huán)境優(yōu)勢開辟出來的一塊小小植物園,充足的陽光雨露以及伴隨著幼兒每日的歡聲笑語,園內的幾株果樹不僅成活了,而且長勢非常喜人,尤以枇杷樹為甚。幼兒每天在餐余飯后、戶外散步時必經此地,因此這片小園地也是幼兒親近自然,認識植物,了解植物自然生長的最佳場所。我園利用這獨有的園本資源,整合課程,融入孩子的學習生活。
一、資源統(tǒng)籌,合理規(guī)劃
課程緣起:枇杷節(jié)開幕了
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五月江南碧蒼蒼 ,蠶老枇杷黃。正值4月中旬園內的枇杷樹成熟了,一株株一顆顆金黃的大枇杷綴滿枝頭。在幼兒園宣布枇杷節(jié)開幕后,這天果園里傳來了爭吵聲,原來大二班和大三班的小朋友們?yōu)榱苏l能在這里摘枇杷吵上了,一個說“我們班先來的”,一個說“我們先看到的”,誰也不肯讓誰,然而果園里又只能容納一個班的小朋友進行采摘。最后兩個班各派了一個代表通過石頭剪頭布的方式決出勝負,硝煙暫時平息了??墒菦]過多久,問題又來了,后排到的班級又不樂意了,原來能夠得著的枇杷都被上一個班級摘光了,剩下都是又高又難采摘的。
二、園本深化,班本融合
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綱要》中指出;“親近自然,通過觀察周圍的自然現象,表達對自己熟悉事物的現象與看法?!辫凌耸且环N植物,植物有它自己的生長規(guī)律和形態(tài)特征。作為幼兒園的園本資源,我園將枇杷這一園本資源充分利用,將與枇杷相關的內容納入園本課程,鼓勵班級多形式多途徑的圍繞枇杷樹開展主題活動。
1.支持探究,滲透經驗?!毒V要》中提到:“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痹诨顒又薪處熅蛻覝首陨淼奈恢茫е环N與幼兒共同探討的態(tài)度,才能使活動順利進行。春去秋來,一年四季更替,植物也在適應著天氣產生不同的變化。在老師們“有意為之”的引導下,幼兒走進了一年四季的枇杷中。
我們將關于枇杷的課程目標定為:(1)親近大自然感知食物的靈性。(2)通過多種途徑,感知了解枇杷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結構,初步學會觀察記錄枇杷的四季變化。(3)嘗試利用多種藝術手法表現自己眼中的枇杷。
教師們在一日活動中,以談話法、提問法、示范法等多種方法滲透開展關于枇杷的主題活動?;顒又泄膭钣變豪枚喾N感官,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具體感知,豐富幼兒關于枇杷的知識經驗。
2.聚焦問題,探究方法?!毒V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fā)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痹谂c枇杷的互動中,幼兒遇到了很多實際問題,也在探索解決的過程中發(fā)展了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同伴合作的能力。
問題一:關于枇杷樹的認領。園內的四顆枇杷樹其中有三顆是緊挨著的,有一顆是相對獨立的,怎么確定哪一顆枇杷樹是哪個班的呢?
解決措施:通過集體談話,幼兒表示可以制作果樹班牌,掛在哪棵樹上,那棵枇杷樹就是他們班的。經過幼兒的共同討論、集體合作,一塊塊獨一無二的果樹班牌誕生了,枇杷樹終于有“主”了。過程中幼兒也知道了名字牌的重要性,了解了“先來后到”的社會規(guī)則。
問題二:關于如何采摘枇杷。約定的采摘日到了,幼兒紛紛涌到果園內,手摘的、剪刀剪的忙得不亦樂乎??墒菦]過多久,低處的枇杷又摘完了,眼見頭頂上一顆顆的大枇杷在陽光下閃耀,目光所及之處卻觸不可及。
解決措施:第一輪的采摘活動后,幼兒回到教室又開始討論:如何才能摘到高處的枇杷呢?有表示可以用爬梯子的方法,有說可以抱起同伴的方法,也有說請保安叔叔幫忙的方法,后來通過回家與爸爸媽媽共同查找資料在淘寶上發(fā)現了采摘枇杷的“神器”,于是一場花樣采摘枇杷活動又展開了……
3.挖掘細節(jié),均衡體驗。在利用園本資源建設園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仍然要充分關注幼兒探索意識與興趣的培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3]
幼兒通過集體活動、區(qū)域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共同參與討論、查找資料、動手操作了解了枇杷,豐富了和枇杷相關的知識經驗。通過一年四季的觀察,親眼見證著枇杷樹葉子的四季常青,知道枇杷樹屬于常青樹;觸摸感知枇杷葉的大而長,厚而有茸毛,呈長橢圓形,狀如琵琶,了解枇杷名字的由來等。也因為這棵在身邊的果樹,對水果尤其是園內有的水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通過與果樹的互動,一些不愛吃水果的孩子都在悄悄轉變著。
4.開放空間,拓展資源。在園本課程開展的主題背景下,各個班級根據班級幼兒認知特點、興趣導向、家長資源等不同,將枇杷樹結合班級情況進行了班本化的開展。如:大二班結合當時天氣比較干燥,班級內咳嗽幼兒較多的情況,邀請家長助教為幼兒講解秋燥的秘密,并和幼兒共同親手制作冰糖雪梨枇杷汁。幼兒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鍛煉了手部精細動作的發(fā)展,剖皮、去核、整理的過程中也得到了一次難得的生活自理能力鍛煉機會。
通過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幼兒在親歷體驗、自主探索、討論互動中,收獲了別樣的精彩增進了與食物的感情,這就是“生活即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我園健康課程特色園本課程中的重要內容。
三、豐富途徑,展現成果
環(huán)境作為幼兒園的隱形課程,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毒V要》中明確指出:“創(chuàng)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huán)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發(fā)展?!睘榱藙?chuàng)設積極有效的游戲環(huán)境,讓環(huán)境為課程服務,我們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上進行了以下嘗試。1.果樹上的二維碼。為了展現幼兒已經與枇杷樹發(fā)生過的故事,我們將幼兒與枇杷樹的游戲故事編輯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生成了班級特有的二維碼,并將其懸掛在果樹上。讓家長與幼兒通過微信掃一掃的方式,了解枇杷樹下發(fā)生的故事,也了解枇杷的季節(jié)更替變化,讓幼兒的營養(yǎng)故事不僅聽得見、還能看得到。2.走廊上的游戲墻。走廊是幼兒每天經過的場所,也是幼兒平行視線內出現頻率最高的地方,為了更好地呈現幼兒與枇杷的互動痕跡,班級門口的游戲墻也成為了訴說枇杷樹下發(fā)生故事的另一窗口。幼兒分享著同伴間的智慧結晶,體驗著與老師同伴互動的喜悅心情,增長著與枇杷相關的知識經驗。3.繪本館里的營養(yǎng)故事繪本。我園永中園區(qū)的三樓長廊處設置了一條膳食繪本長廊,其中擺放的是我園師幼與家長自制的膳食繪本。聰明的老師和家長們將孩子與枇杷和其他食物的故事編成了故事,制成了繪本,讓幼兒可以自主翻閱,進一步增進與食物的感情。
普魯塔克說過:“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爐。”而適宜的園本課程就是點燃這一火爐的最佳途徑。我園合理開發(fā)利用果樹這一園本資源,將其納入園本課程,讓幼兒親近自然,在真實的情景中互動學習,有效達成我園健康與營養(yǎng)的課程目標,實現園本資源與園本課程的完美融合,最終促進了幼兒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黃菊芳.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初探.學前教育研究[J],2007 年第 07- 08 期
[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
[3] 陳白鷺.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建設園本課程的基本原則與要求.學前教育研究[J],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