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胎燒就彩虹來,無色成窯畫作開”形象的描述了鈞瓷燒制前后的色彩變化。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其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聞名于世,憑借它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而有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變化,湖光山色、云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萬般變化的色彩與奇特韻味,而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窯”之首。
關鍵詞:鈞瓷;歷史;傳承
鈞瓷作為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符號,在世界陶瓷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它獨特的窯變藝術,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藝術特點廣受陶瓷愛好者喜愛。因其燒制工藝復雜繁瑣,也是世界上唯一經(jīng)1300度高溫的窯變瓷,歷來就有“十窯九不成”之說。自唐宋起被歷代君王皆欽定為御用貢瓷,專供于宮廷而禁止用于民間。五大名瓷以鈞瓷為首,謂瓷之君也。其它瓷器可供于達官貴人,下可用于平民百姓,唯獨鈞瓷自君王以下,民間罕見。設官窯每年燒制三十六件,遴選入宮,其余全部砸碎埋于地底,所以才會有“雅室無鈞瓷,不可自夸富”之說。
鈞瓷,興始于唐盛于宋,是河南省禹州市特產(chǎn),在唐朝時期,河南禹縣及魯山、郟縣一帶的窯口就已經(jīng)燒出了罐、盤、碗、缽等以黑或者褐釉為主,呈現(xiàn)月白、乳白、天藍等色的不規(guī)則斑紋花瓷,產(chǎn)生了類似于窯變一樣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似有意,似無意,似有形,似無形,酣暢淋漓,變幻莫測,這種稱之為“唐花釉瓷”的工藝為后來的鈞瓷開啟了先河,也為后來鈞瓷的興起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宋代鈞瓷達到了鼎盛階段,當時社會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手工及商業(yè)發(fā)展迅猛,文化藝術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與需求。鈞瓷從技術乃至藝術上逐漸發(fā)展成熟,樹立了自己的風格,并成功燒制出窯變藍色乳光釉和銅紅釉,打破了傳統(tǒng)陶瓷器物單一顏色一統(tǒng)天下的歷史。鈞瓷以其獨特的窯變藝術,不僅受到民間百姓的喜愛,更受到皇宮貴族的偏愛,并把鈞窯壟斷為官窯。北宋晚期,宋徽宗在夏朝建都地禹州“鈞臺”設官窯,專為皇宮燒制鈞瓷。至此,鈞窯集中良工巧匠按照皇宮要求,不計工本,精心制作。其造型端莊古樸,胎質(zhì)堅實,工藝嚴整;釉色五彩繽紛,瑩光玉潤,變化神奇自然;同時又采用各種措施限制百姓坊間生產(chǎn)鈞瓷,就連鈞臺窯為宮廷燒制的御用鈞瓷中,除成品經(jīng)挑選之后,其它不合格的殘次品一律砸碎深埋入地,禁止在民間流傳,這種高標準、嚴要求,對鈞瓷鈞窯的制作工藝、燒制技術、藝術品位起到了升華作用,從而鈞瓷由一般的日用瓷上升到純粹的藝術瓷,鈞窯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而到了金元時期由于鈞瓷盛名于世,各地競相仿制,風靡一時,并以禹州為中心,形成了一龐大的鈞窯系。元末明初,因戰(zhàn)亂及災荒,鈞瓷生產(chǎn)漸漸衰敗。明、清時期,制瓷中心向南遷移,北方諸多名窯衰敗,鈞窯也基本上停止了燒制。清晚期時,鈞瓷開始復蘇,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神垕鎮(zhèn)燒制鈞瓷的藝人已經(jīng)有10余家。民國時期,因戰(zhàn)亂、災荒頻繁,藝人流失等原因,鈞瓷的生產(chǎn)舉步維艱,接近于停產(chǎn)狀態(tài)。新中國成立后,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切下,鈞瓷得以恢復生產(chǎn)。196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nèi)瓦國際會議,向有關國家領導人贈送的禮品之一就有鈞瓷藝術品,近年來,禹州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大力弘揚鈞瓷文化,使鈞瓷在國內(nèi)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
當前鈞瓷的制作,從規(guī)模上看是歷史任何朝代都不可能比的,人們對鈞瓷的研究、探索也日益高漲,從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了各種藝術思潮。但究意怎樣探索才能把握住鈞瓷發(fā)展的主旋律,那就是尊重傳統(tǒng)、挖掘鈞瓷工藝傳承,充分發(fā)揚鈞瓷窯變的不可預見性和乳光玉潤的特點特質(zhì),用藝術、科技、工藝三位一體的思維方式來審視和把握。首先要用目前的審美融入鈞瓷的藝術造型、釉方配制、窯變效果等工藝環(huán)節(jié)中,豐富鈞瓷藝術形式,吸取其它陶藝的審美元素,使鈞瓷在造型藝術、釉色窯變效果方面不斷豐富起來,達到較高的藝術水平,提高鈞瓷地藝術品位及文化內(nèi)涵。其次要把現(xiàn)代科技應用到鈞瓷制作工藝中,緊緊抓住鈞瓷獨特的窯變藝術特征,從釉料的選取加工、釉方配制、成型工藝,窯爐技術方面建立起一整套的科學創(chuàng)新體系,為鈞瓷藝術制作打好科技基礎,使之與當今陶瓷制作技術同步發(fā)展。如在窯爐技術上,雖然經(jīng)歷了柴燒、煤燒之后發(fā)展到現(xiàn)在氣燒,但這都不是它的終結,還有窯爐結構的改造,耐火材料的改進,升溫曲線的調(diào)整,保溫時間的長短,燒成氣氛的控制,燒成方式的選擇等諸多工藝環(huán)節(jié),對鈞瓷的窯變效果產(chǎn)生直接影響,有待于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加強對其它瓷種先進技術、工藝手法和表現(xiàn)形式進行學習、研究、借鑒,拓寬鈞瓷創(chuàng)作的途徑。
總之,我們需要構建一種更為開放,更具創(chuàng)造力的鈞瓷藝術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用更新的鈞瓷表述語言,給鈞瓷注入新的活力,使鈞瓷的寓意性、表達性、裝飾性更具時代特征,達到一種新的藝術境界和高度,使這一具有千年歷史的藝術瑰寶永放光彩。
作者簡介:蘇永超,1965年生于河南省禹州市,國際注冊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工藝師,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著名鈞瓷藝術家,亞太收藏家最喜愛的鈞瓷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