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戲曲深蘊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舞臺之上,一桌二椅,節(jié)奏唱腔,都是戲曲程式化的表現,可以說戲曲傳統(tǒng)的本質就是程式化。體現在服裝上,則有一套嚴格遵循的穿戴規(guī)制和外化表現。
關鍵詞:穿戴規(guī)制;戲曲服裝;程式化
戲曲舞臺上演員的穿戴叫作行頭。戲曲行頭制作精美、斑斕奪目,能夠幫助演員塑造人物,同時也能幫觀眾進行判斷和欣賞。戲曲行頭極其講究,無論服裝形制、色彩搭配,還是紋樣設計到舞臺上穿戴呈現,都有嚴格的章程,都秉承著戲曲藝術的程式化風格。戲曲服裝的程式與表演中的程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戲曲中人物表演的唱、念、做、打都離不開服裝??梢哉f戲曲表演的程式化決定了戲曲服裝的程式化。
一、戲曲服裝穿戴規(guī)制的形成
戲曲服裝的穿戴規(guī)制,即按照穩(wěn)定的穿戴定例進行規(guī)范化應用。戲曲服裝的形制、顏色、紋樣等都明確地分為幾大類,要求表演者按照一定的定例進行穿戴,不可逾越。從根本上說,戲曲服裝是從生活中來的,是從生活化引向藝術化。從原始時期的儺舞到明代昆曲逐漸發(fā)展形成,戲曲服裝才逐步由“生活之衣”變成“舞臺之衣”。到了明后期已形大致成了“衣箱制”,使用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和旗把箱來分類和規(guī)制,并由專門的管理人員進行管理,即箱倌。箱倌通常經驗豐富,深諳表演藝術要求,也是戲曲服裝穿戴規(guī)制的執(zhí)行者。
戲曲服裝穿戴規(guī)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封建等級制度不允許戲曲演員照搬生活服裝。封建時代的等級制度異常嚴苛,民間藝人處于社會的底層,無法將上層社會象征身份地位的華服搬入戲臺,只能仿造相近又不違禁的服裝。其二,為了適應演員和觀眾的需要,也必須對生活服裝加以改造。如戲曲服裝中的靠,現實生活中原本沒有它的存在,而將本來是用皮革或金屬制成的鎧甲變成了軟的可以舞動的靠,這樣更有利于戲曲表演者舞姿的展現。關于穿戴規(guī)制的形成還有一個經濟原因,古代戲班條件通常不允許他們制作、保存更多的表演服裝,而表演服裝又無法與生活服裝混用,無法做到每個角色都有相對的服裝。那么,一衣多穿無疑是一種好的解決方式。
二、戲曲服裝程式化的表現
穿戴規(guī)制是穩(wěn)定流傳下來并且不會隨意改變的,雖然沒有形成一個正式的“穿戴大全”流傳下來,但通過口傳心授的師徒關系傳承下來,其中最基本的有三點。首先“三不分”,即 “不分朝代、不分地域,不分季節(jié)”;其次“六有別”,指 “老幼有別、男女有別、貴賤有別、貧富有別、文武有別、番漢有別”;最后“定中變”,即“定中求變”,說明戲曲服裝的程式并不是死板應用一成不變的,它也在追求著腳色扮演的個性化。
穿戴規(guī)制是戲曲服裝的程式化在穿戴應用上的制度表現,而在服裝形制、色彩、紋樣等其他方面也無一不體現著戲曲所特有的程式化。首先,戲曲服裝的形制基本分為戲衣、盔頭、戲鞋三大類,而戲衣又基本分為蟒、帔、靠、褶這四大類。這與戲曲角色行當的類型化密不可分,服裝類型簡單但細節(jié)上又豐富多樣,必須通過服裝組合完成才能充分展示。服裝的色彩也是戲曲服裝程式化的表現之一,上五色和下五色就是最好的展現。戲曲服裝的紋樣在其中占有很大部分比重,紋樣分類簡潔且有規(guī)律,從龍鳳紋到植物紋到宗教紋,與色彩相互照應總能明確角色行當的展現。戲曲服裝的程式化還表現在刺繡工藝、面料等各個方面。
三、戲曲服裝程式化的作用
戲曲服裝的穿戴規(guī)制體現了戲曲服裝程式性的藝術特征。有一句諺語叫“寧穿破,不穿錯”,這句諺語的本意并不是要求演員穿破衣服,而是要求戲曲工作者要嚴格執(zhí)行這一套戲曲服裝的穿戴章程,不能馬虎或者違背傳統(tǒng)隨意搭配和改變。對演員來說,程式化的服裝形制更有利于他們演出和展示技藝,如翎子功、水袖功等;而對于觀眾,通常面對穿著程式化服裝的演員一出場就知道他們的角色行當,從服裝色彩上判斷,不同色彩搭配能夠外化人物性格特征和身份氣質;而服裝紋樣與服裝色彩相輔相成,與演員本身互相作用共同完成一套完整的形象,正所謂“演員身上帶景”。除色彩與紋樣外,服裝型制與面料也極其重要。程式化的戲曲服裝不僅在視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在表演與傳播上還有重要的功能。
另一方面,戲曲演員的服穿戴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地摸索著的,使之更加符合演員與觀眾的審美理想。如梅蘭芳和齊如山對戲曲服裝的改造,參考古代繪畫、雕塑等創(chuàng)造出的新式戲曲服裝,塑造了一系列古代女子新形象。
四、結語
程式化作為戲曲服飾的重要美學特征,戲曲服裝的設計者往往只停留在服裝型制、紋樣等表現中,而對程式化的緣由研究不夠深入,尤其是戲曲服飾程式化的作用即功能之美,更值得我們重視并且繼續(xù)研究。
參考文獻:
[1]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
[2]龔和德.舞臺美術研究[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
[3]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4]董德光.戲曲表演程式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
作者簡介:宋靜宇(1995-),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研究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為工藝美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