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卉 張順中 徐小虎
摘 要:醫(yī)學生在學校里能接觸的都是理論知識,想要體驗臨床只有走出校門,走向醫(yī)院。然而每一位醫(yī)學生在初次見習的時候都會感受不一樣,有的感受頗深,有的卻很冷淡。
關鍵詞:醫(yī)學生;見習;感受
在臨床醫(yī)學導論課上老師講過好多的臨床知識,比如:病人的角色,醫(yī)生的角色,病人的權利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比魏问轮挥袑嵺`了才會覺得有意義。
這個假期很榮幸的可以到北京朝陽區(qū)婦幼保健院見習。婦幼是一個二級甲等的小醫(yī)院,在職的員工才二百多人,主要科室是婦科和產科,以及新生兒,對普兒的涉及相對較少。兒科門診部的醫(yī)生也只有三個,于老師是帶著我的大夫,他是首都醫(yī)科大兒科專業(yè)畢業(yè)的,老師原來是垂楊柳醫(yī)院,后來,來了婦幼,他已經在婦幼待了四年了。于老師跟我說,其實當醫(yī)生挺好玩的,可能剛開始會不適應,覺得累,但習慣以后會覺得很有意思。
我在婦幼的這段時間剛好過了甲流乙流的高峰期,所以沒有了原來一天一二百個病號,一上午兩個診室也就四十多個人。一天下來兩個老師加起來也不到一百。
第一天去的時候總感覺什么事都很新奇,因為時間早的問題好多醫(yī)生護士都還沒到。院辦的老師帶我領完白大褂后就把我送到了兒科診室2,也就是于老師在的門診室。婦幼的占地面積并不是很大,而且大部門面積都被病房占用,所以門診室前面只有一條很窄的小過道。老師們都管那件白色衣服叫“白大褂”,然而身為醫(yī)學生的而我們卻把它叫做隔離服,可能在我們的眼里那件衣服只是我們在實驗課上用于隔離的,而沒有真正的意識到那件衣服背后的含義。于老師的衣服雖然每周都會洗,但上面殘留的筆油還是清晰可見。婦幼的白大褂上都繡上了婦幼的標志,每一位醫(yī)生也都屬于自己的胸牌,上面也都印著他們自己的名字。第一天人并不是很多,印象深刻的是幾個來開藥的爸爸,他們都是來給剛出生的孩子拿維生素D和鈣。在沒有步入婦幼的時候,也許身為醫(yī)學生的我們并不知道原來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白藥補鈣,而且年齡不同需要的鈣劑和維生素K也會不同。老師還講了一下缺鈣的幾個主要癥狀。老師說其實說缺鈣有的時候并不是缺鈣而是缺少維生素D,人體每天攝入的鈣是足量的,只是可能是吸收的量不足,而導致缺鈣。還有就是測黃疸的新生兒,老師說新生兒黃疸很常見,其主要就是間接膽紅素引起的。除此之外,還有好多臨床常見的。當天午飯的時候正好碰到醫(yī)療公司去介紹甲流乙流試劑盒的用法。這個試劑盒是婦幼新進的,可以通過咽拭子和鼻拭子直接測出是甲流還是乙流,而且不存在假陽性的存在。好多醫(yī)療機構,比如八一兒童醫(yī)院,兒研所都是在用這種試劑盒。第二天則是有人去介紹肺炎支原體試劑盒的。這些讓我意識得到了我國醫(yī)療水平的提高,就像于老師說的可能在以后我們工作以后,科技會特別發(fā)達,我們的工作也會越來越容易。于老師跟我說當時他實習的時候好多病都沒法治愈,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醫(yī)療水平進步了,好多當時不能治愈的疾病在現在看來很簡單,老師說不是說他們的技術提高了多少,而是現在人們對于疾病的認識水平總體提高了,才會是疾病得到越來越好的治愈。在學校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多病現在都可以治愈,但是他的發(fā)展過程其實我們并不知道。只是自認為的知道罷了。
在醫(yī)院的這些天就像于老師說的,其實學到的不是知識,而是老師們那種敬業(yè)的精神。第一天去的時候對所有的事物充滿新奇感,但當每天都重復的時候就變成了習慣。是九點。在醫(yī)院的這些天每天最常見的病人就是感冒的小孩。有的小孩很乖,甚至很有禮貌,有的小孩一進門診室的們,或者說一看到我們穿著白大褂的人就會開始嚎啕大哭,并不配合醫(yī)生的診斷,同時這也是醫(y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之一。其實很多時候糾紛的產生很簡單,原因并不在于醫(yī)生的醫(yī)術有多么不精湛,而在于人們對于疾病的認識也來越多,他們更多的相信與自己在網絡上獲得的信息,而不相信于醫(yī)生,就比如,很多家長來門診后都會跟老師說,醫(yī)生我覺得我們家孩子好像積食,我在網上查了癥狀,我覺得我們家孩子跟那個很像。一般這種情況下老師都會說看著不太像積食。剛開始我不明白為什么老師會這樣說。他明明很有自信的。后來我問老師,老師跟我說:“這是個中醫(yī)說法,一般西醫(yī)都不這么說的,我們是西醫(yī),畢竟中醫(yī)那邊不太好說。我們也不跟他肯定的說。說多了他也不信,不如讓他自己去看中醫(yī)?!泵刻靵淼暮芏嗖∪硕紩岬竭@個詞,老師每次的回答也都差不多,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家長們對疾病的認識增多了,他們會對醫(yī)生的話半信半疑,說多了可能也于事無補,不如不說,并不是老師的不負責,而是怕說多了更會引起麻煩。換做初入臨床的醫(yī)學生的話,也許將會引起一場糾紛。
正如于老師說的,醫(yī)學生在醫(yī)院學到的最多的并不是什么知識,而是老師們工作的態(tài)度。就比如很多醫(yī)學生在初入臨床時可能會忽略的問題:病人的用藥藥量,于老師在接診每一位病號的時候,都會問體重。問體重是為了算一次使用的藥量。老師說孩子比大人要脆弱很多。不能用大人的藥量去給孩子吃,雖然計算也只是個大體的計算,但也在安全范圍以內。我問老師記這些東西會不會很難,老師說,如果在這個崗位上待了二十多年,那么你也會這么熟。真可謂“熟能生巧”每天重復著,記憶記憶一遍又一遍加深。如果換做是初入臨床的醫(yī)學生又會怎樣的手忙腳亂呢?于老師說過很多次他都想放棄。但是當他每天都做著這一件事的時候,他也感覺很有意思。很多時候,人們都會覺得醫(yī)生多么偉大,多么崇高。但是只有醫(yī)生自己知道他們曾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醫(yī)生需要的不僅是超長的耐心,更是對一個人毅力的考驗。不得不說很多醫(yī)學生在沒有完成學業(yè)的時候就已經選擇了放棄,這些堅持十年如一日的老師們由衷的值得欽佩。
在去新生兒病房和產科病房時,老師跟我說產科病房里都是健康的孩子,而新生兒病房則是不健康的孩子,他們需要醫(yī)生不停地看護。我們婦幼今年也來了一位新的兒科主任,他叫劉敬,主任主要就是負責新生兒病房,我那天去的時候主任并不在病房,我穿上隔離服,帶上口罩、頭套,走進病房看到那些躺在保溫箱里的新生兒的時候,感覺內心很沉重,雖然他們從媽媽的肚子里面出來了,但是他們面臨著隨時會離開的危險。那一刻我多希望他們都是健康的,多么希望他們可以活蹦亂跳,當時我甚至盼著自己能夠趕緊學成,可以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他們成為健康的孩子。最后一天走的時候,王院長說過這樣一段話:“很多兒科醫(yī)生只有當自己結婚有了孩子以后才能更好的工作。”剛開始我并不明白,她又解釋到:“在他們沒有自己的孩子之前,他們對孩子只有同情,可當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他們體會到那種母親的感覺,對孩子更多的才能是一種愛,而不單純的是同情?!蓖踉洪L的這句話其實道理很簡單:沒有體會過母親的感覺,對那些生病的孩子只是一種同情,并不能體會到他們母親那種盼著孩子健康的心情。
很多醫(yī)學生會把一切事情想的太過于美好,認為他只是一名醫(yī)學生,能不能成為醫(yī)生還是未知數,更不用談好醫(yī)生。甚至會認為,沒當過醫(yī)生,但是看過醫(yī)生治病,沒有那么難嘛,但事實并非如此,如果成為醫(yī)生,面對的是生命,而不是生病。醫(yī)學是在不斷發(fā)展的,既然選擇了學醫(yī),就應該不遺余力的走下去,不管未來會是什么樣子,既然步入了醫(yī)學院,便應該對得起醫(yī)學生的身份,而非接觸臨床后便開始退縮,更應更好的運用臨床豐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