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斌
摘 要:牛病毒性腹瀉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所致的牛腹瀉、發(fā)熱和呼吸道疾病等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發(fā)病后控制與消滅困難,因養(yǎng)殖場對該病重視度不足,故而該病在我國擴散與蔓延嚴重,為我國養(yǎng)牛產業(yè)帶來了嚴重損失,因此本文對牛病毒性腹瀉的相關癥狀表現以及防控要點進行總結推廣,以供參考。
關鍵詞:牛病毒性腹瀉 診斷 防治
牛肉蛋白質含量豐富,相較于豬肉氨基酸組成和人體需求更相近,可促機體抗病能力提高,對生長發(fā)育、手術后以及病后機體調養(yǎng)的人進行失血補充和組織修復等非常適宜[1]。近兩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牛肉的市場需求量增加,牛養(yǎng)殖規(guī)模擴大,養(yǎng)殖模式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但疾病防控始終是牛養(yǎng)殖環(huán)節(jié)中讓人感到頭疼的問題[2],牛病毒性腹瀉作為常見傳染病之一,任何年齡段人群均可感染,發(fā)病后危害非常大,故而飼養(yǎng)人員務必要對該疾病引起重視,積極掌握預防與診斷治療方法。
一、病原與流行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VDV )主要包括全球范圍內分布的BVDV-1型與僅在美國境內分布的BVDV-2型,又以BVDV-2所致的疾病更嚴重,病毒為球形,屬于有莢膜的RNA病毒。病毒能于牛睪丸細胞、胎腎細胞里繁衍生長,大部分病毒病毒均不會誘發(fā)細胞病變[3]。6-18月齡的犢牛更易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發(fā)病率高達2%-50%,病死率在90%以上。
二、流行特征
病毒性腹瀉的主要傳染源包括隱形感染牛與患病牛兩種,經分泌物、乳汁、尿液、眼淚等把病毒排至體外,母牛則經胎盤實現垂直傳播,而健康牛群則會經被污染水源、器具、患病牛等途徑感染該病,同時土壤、空氣等同樣可能成為該病的傳染源[4]。病毒性腹瀉在牛體內約6-8天的潛伏期,發(fā)病具備典型的季節(jié)性特征,冬春季更易發(fā)病,且發(fā)病還受養(yǎng)殖環(huán)境與飼養(yǎng)管理的影響,若養(yǎng)殖場內衛(wèi)生條件不佳、養(yǎng)殖密度過高,飼養(yǎng)管理不到位等均會增加牛病毒性腹瀉感染率,甚至會和其它病毒或細菌性疾病出現混合感染。
三、臨床癥狀
牛病毒性腹瀉有慢性型發(fā)病與急性型發(fā)病兩類,其中的急性型發(fā)病癥狀表現即腹瀉嚴重,糞便里可見血液,脫水明顯,體溫升高到39-42℃,食欲不佳、精神萎靡、渴感加重,眼角分泌出膿液,口水量多,脈搏與心跳加速,懷孕母牛發(fā)病后極易流產,一旦發(fā)病于15天左右死亡[5]。同時,急性感染后會導致牛只在1-2周或到康復環(huán)節(jié)中均出現明顯的免疫抑制,容易引起繼發(fā)感染現象,一旦感染霉形體、巴氏桿菌等有害菌會出現肺炎等繼發(fā)癥狀。
而慢性發(fā)病病例則由急性病例恢復慢慢轉變而來,典型癥狀即體重減輕、食欲不佳,且伴有體溫忽高忽低、間歇性腹痛等不適[6]。
四、病理變化
病變部位為淋巴結與消化道,患上該疾病而死亡的牛,尸體消瘦。剖檢可見約80%患牛鼻孔、鼻鏡伴有潰瘍與糜爛現象,且糜爛還存在與舌面兩側、齒齦、頰部黏膜等處。特征性損害為食道黏膜糜爛,且呈不同大小形狀或直線排列[7]。瘤胃黏膜可見出血及糜爛,流產的胎畜食道、口腔、器官、皺胃等處均可見出血斑與潰瘍。新生胎畜可見蹄部趾間皮膚炎癥糜爛嚴重,潰瘍與壞死明顯,肢體動作不協調。
五、血清學診斷
免疫擴散試驗、熒光免疫抗體試驗、血清中和試驗以及補體結合試驗等均可用于該疾病診斷中,而這其中又以血清中和試驗與免疫擴散試驗最常用。有資料顯示,反轉錄—多聚酶鏈式反應(RT-PCR)、核糖核酸探針雜交試驗、雙抗體夾心ELISA在該疾病診斷中已初步得到應用,能較準確的進行病毒檢測。
六、防治方法
(一)疫苗接種。疫苗接種為牛病毒性腹瀉防控的常用舉措之一。國外主要應用滅活三聯苗(IBR、BVDV、IP3)用于該疾病免疫,不過該疫苗的使用需從國外引進,需花費過高成本,同時是否適宜在國內應用仍有待考究。相對來講,豬瘟兔化組織疫苗在我國的應用更普遍,該疫苗的可操作性更強,安全效果更佳,故而豬瘟兔化組織疫苗在牛病毒性腹瀉預防中得到了極大推廣。
(二)隔離與凈化。一旦發(fā)現病毒,需及時將病牛作隔離處理,以防病毒傳播,結合養(yǎng)牛規(guī)模明確隔離區(qū)范圍,把可能發(fā)病的牛、已發(fā)病的牛和正常牛區(qū)別開養(yǎng)殖,病牛隔離的地區(qū)務必要做好消毒殺菌,以防病情嚴重惡化。此外,對牛場內部污水、垃圾廢棄物等應及時進行清除,依法規(guī)范合理的做好病死牛尸體處理。
(三)預防。預防工作應貫穿至牛養(yǎng)殖的整個過程中。首先,養(yǎng)殖早期應做好養(yǎng)殖地點的正確選擇,保證附近環(huán)境不會為生產帶來刺激,并保障牛只養(yǎng)殖時不會為周圍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其次,應做好種牛的合理選擇,且對剛引進養(yǎng)牛場的牛群作免疫接種;最后,需做好養(yǎng)殖場內工具(如食槽、圈舍欄桿、水槽等)的消毒。
(四)治療。當前仍沒有可用于進行牛病毒性腹瀉治療的特效藥物,強心補液屬于常用的療法,能夠使損失得到控制,可采用的方法包括:
第一、西醫(yī)療法。①使用40克磺胺脒片與30克次碳酸米片,一日二次口服,初始劑量加倍,持續(xù)用藥3-5天;或用活性炭與氟哌酸口服治療;或用3000ml5%葡萄糖生理鹽水與300萬IU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靜脈注射1次;若病情嚴重,可根據情況向安鈉咖注射液內添加維生素C,進行肌肉注射;②使用1000-2000g東方牛腸清與1噸飼料充分混合后飼喂,治療效果不錯。
第二、中醫(yī)療法。①使用葛根烏梅湯治療,即用12g烏梅、12g車前子、6g黃連、12g葛根、10g姜竹茄、20g山藥、12g姜半夏、15g馬齒筧、6g陳皮、6g防風,10g藿香、12柴胡,加水煎熬后取汁口服,供2月齡犢牛服用,其它年齡段牛需結合病情與體重進行藥物加減,1劑/日,持續(xù)用藥2-4劑;②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即用15g白術、15g陳皮、25g黨參、10g訶子、20g甘草、25g黃芪、15g柴湖、15g當歸、15g白芍,加水煎熬后取汁液1次性灌服,犢牛服用效果極佳。而間歇性腹瀉犢牛則用30-50g纖維素酶與適量溫水混合,1次灌服,1次/日,持續(xù)用藥3天;③白頭翁湯加味,60g黃芩、50g烏梅、50g陳皮、60g秦皮、60g白扁豆、50g椿白皮、60g茵陳、50g澤瀉、50g訶子、60g苦參、50g木香、50g黃柏、50g生地、50g白術、50g玄參、60g白頭翁、60g穿心蓮,60g秦皮,加水煎熬后取汁灌服,1劑/日,服用3-4次。
七、結論
經以上分析得知,因牛病毒性腹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多等特征,雖然可經相關舉措進行預防與治療,使癥狀暫時得到緩解,不過在牛群的長期凈化保持方面,務必要通過相關防疫措施進行控制,一旦發(fā)現病牛一定要做好隔離,并做好飼養(yǎng)員與牧場管理,如此可將染病率控制到最低,減少養(yǎng)殖戶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2] 宋麗.黑龍江省部分地區(qū)牛病毒性腹瀉病的流行與防治體會[J].現代畜牧科技,2019(08):128-129.
[3] 葛林,楊莉,孫研.歐洲國家動物疫病防治經驗及啟示——以牛病毒性腹瀉控制為例[J].世界農業(yè),2017(08):36-39.
[4] 吳柏力,洪蕾.一例牛病毒性腹瀉的診治體會及預防建議[J].今日畜牧獸醫(yī),2018(06):84.
[5] 柴曉虹.肉牛病毒性腹瀉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診斷與防控[J].現代畜牧科技,2018(01):89.
[6] 趙越,劉立元,劉騰,趙月蘭,秦建華.牛病毒性腹瀉病-黏膜病診斷與防治技術[J].北方牧業(yè),2016(11):27-28.
[7] 周世俊.牛病毒性腹瀉疾病的有效防治及診斷方法分析[J].當代畜牧,2015(20):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