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梅
[摘? ?要]語言能力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是初中英語教學重點關注的中能力。模塊教學法作為近年來熱門的教學方法之一,在學生語言能力提升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主要講解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通過開展模塊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能夠及時地予以應用提升交際能力,并在不斷地反思與總結中得到提升。
[關鍵詞]初中英語;模塊教學;語言能力;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4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4-0035-02
模塊教學法,即將教學中涉及的英語語法、詞匯以及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劃分為不同的教學模塊,使得教學的內容板塊化、系統(tǒng)化,從而根據(jù)不同的模塊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使同類知識板塊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從而更好地優(yōu)化教學方法。而模塊教學法與語言能力提升的結合,則是將教學的內容劃分為不同的教學模塊,以問題為引領、任務為驅動、應用為渠道、反思為升華,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從以下四個方面談一談如何開展模塊教學,以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問題模塊,引導自主學習
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教師總是習慣性毫無保留地灌輸給學生知識,而學生需要做的就是聽從教師的命令,完成一個又一個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而且會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薄弱,不利于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對此,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之前,將詞匯、句型的預習設定為一個模塊,鼓勵學生開展課前預習,提出問題,并在建立問題模塊的基礎上開展自主學習。
比如,我將“Im watching TV”這一課中的“Section B”設定為一個教學模塊,讓學生提前預習,開展自主學習。預習之前,我有針對性地設置了幾個關于探究方向的問題,如:Please predict the content of this essay. Whats Zhu Hui doing at different time in the afternoon?Can you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t?提出問題后,我要求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開始閱讀Section B模塊,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反復思考和總結相關答案。帶著問題探究這一模塊,學生能夠高效瀏覽課文、總結課文主旨,在后續(xù)教學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積極性和活躍度都高漲了。
由此可見,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某一部分的內容設定為一個模塊,再設置問題引領學生閱讀課文,不僅以問題為驅動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使學生在閱讀中產(chǎn)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課文,全面、深入而準確地把握課文主題,為后續(xù)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任務模塊,鼓勵深度探究
以任務為驅動開展的教學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聚焦教材某一模塊的教學,引導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和探究,能夠在為學生指明知識探究方向的同時,引導其開展更深入的探究,為語言的積累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初中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適時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定任務,使其在探究模塊中更快捷深入地理解相關知識。
比如,在講解“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ood time.”這一課時,要求學生掌握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具體教學時,我先帶領學生觀察和學習了課本中圖片上的內容,讓他們熟悉圖片上交流所運用的句子,并能夠根據(jù)圖片上的內容構建相關的對話場景。在熟悉這部分的內容后,我便將文中有關的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設定為一個探究模塊,要求學生以完全掌握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為任務,對比分析條件狀語從句的句型特點。對比分析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的應用場景等內容,發(fā)現(xiàn)句子前半句和后半句所用的時態(tài)不一致,即主句是一般將來時,從句是一般現(xiàn)在時,這也是這部分內容教學的難點所在。學生在設定場景和造句的過程中,逐漸攻克了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這一模塊的難關。
可見,初中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設定任務驅動的探究模塊,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也能夠明了清晰地指出課程內容探究的方向,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簡潔地掌握教學內容大意,充分掌握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能夠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相關知識點,為后續(xù)語言積累和應用奠定基礎,逐步提升語言能力。
三、應用模塊,融入社會交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需要用英語交流的地方越來越多,這也迫使我們學習掌握英語的語言技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某一教學內容設定為一個模塊,鼓勵學生將這一模塊的知識運用起來,以此在學習英語的同時練習口語表達,提升語言能力。
比如,在講解“My names Gina.”這部分內容時,要求學生學會運用英語自我介紹。于是,我將所學的自我介紹和簡單交流的句型劃分為一個教學模塊,引導大家學習和熟悉日常交流中所涉及的一些句型,如A:Hi. Whats your name?B:My name is Tina. A:Im Gina. Nice to meet you.在此基礎上,為促進學生熟練應用和掌握這一模塊的內容,我設計了應用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鞏固句型,發(fā)展語言能力。我在名單上隨機抽兩個名字,這兩名學生要運用自我介紹這一模塊的內容向對方介紹自己。一開始交流時,學生還比較生疏,需要翻看總結筆記才能應答,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后,學生便能夠流利運用這一模塊的句型進行日常交流,同時也感受到英語交流的無窮樂趣,班級的氛圍更加融洽了。
可見,總結某一部分的內容為一個教學模塊,并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鼓勵學生將這一模塊予以應用,不僅促進了學生在日常社會交際中能夠熟練運用英語交流,能夠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更自信地說英語。
四、反思模塊,升華學科意識
反思是各個學科教學的必要過程,只有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進行反思,才能夠有效總結和補充學習的漏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完一章的內容后,及時將本章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設定為一個模塊,引導學生反思和總結課堂內疑惑和不懂的知識點,積極地開展深度探究,尋求教師的幫助以攻克學習難關,從而提升自身的英語語言能力,升華自身的學科意識。
比如,在學習完“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ood time.”這一課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理解時態(tài)和語態(tài)這一部分知識時還存在疑惑。于是,我便將時態(tài)和語態(tài)的講解劃分為一個模塊,在此模塊中豐富相關的一些例句,引導學生對比探究。學生在對比探究過后,對時態(tài)和語態(tài)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我要求學生完成一篇以“My Upset”為題的作文,回顧這一模塊中學習的時態(tài)和語態(tài)的相關內容,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學生完成作文后,我一一審閱,發(fā)現(xiàn)他們能夠很好地運用時態(tài)和語態(tài)以及條件狀語從句。之后,學生還將時態(tài)語態(tài)模塊應用到其他語法的學習過程中,自己總結出,學習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學科意識也得到了加強。
通過引導學生在課下總結和反思自身的知識漏洞,將難點和重點設定為一個探究的模塊,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在課堂中聚精會神地聽講,也為學生在課后總結和查漏補缺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科意識,為英語乃至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保障。
總之,語言能力是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學習能力這幾種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是初中英語教師必須掌握的能力。教師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為學生設定不同的探究模塊,引導其提出問題、完成任務、合理應用和積極反思,不僅目標明確地開展了相關內容的教學,也循序漸進地提供了學習、理解和深入探究的不同平臺,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責任編輯? ?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