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文化燦爛,歷史悠久。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很多傳統(tǒng)民間藝術正在消亡。這些曾經影響、陪伴幾代人的傳統(tǒng)藝術面臨青黃不接、無法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困境。因此,地方高校有義務承擔起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工作。本文將主要對王河灣挎鼓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進行探討。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 傳承與創(chuàng)新 王河灣挎鼓
一、研究背景
王河灣挎鼓是一種流傳于河北省張家口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因其起源于張家口市宣化區(qū)王河灣村,故稱王河灣挎鼓。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王河灣挎鼓已經有100多年的傳承歷史,在宣化柳川河一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由于其對器具、地點、人數沒有很嚴格的限制,受到廣大農民的喜愛,既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又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素質,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豐富和完善了中國音樂史,成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1875年,一個叫賀萬海的年輕人用廢棄的煤油箱子做出了挎鼓的雛形,和村里的年輕人在逢年過節(jié)時敲打起來,俗稱“煤油拉子把式”。1947年,有一個叫劉龍的人愛好挎鼓,又覺得原先的挎鼓形狀、音色不美,節(jié)奏簡單,表演動作不豐富,于是他借鑒中國其他鼓的優(yōu)點,結合本村挎鼓的形狀、特點,自己出錢買來了材料,用當時較先進的手工藝做成了木幫、皮面的八面挎鼓。新做成的鼓因材料的改變,音色動聽了,形狀也在原來煤油箱子形狀的基礎上,變成了中間粗、兩頭略細的形狀,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同時又買了兩副镲,正式成立第一個鼓班,叫三關社,由此漸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改革開放后,由村里出錢打造了十幾面腰鼓,幾副镲、鈸,組織起自己的秧歌隊,使王河灣的挎鼓重新又活躍了起來,并在張家口市首屆農村文藝演出中,打敗各路好手,贏得了冠軍。至此,王河灣挎鼓開始被廣泛傳播。進入21世紀,隨著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更多娛樂形式的出現,王河灣挎鼓正面臨著一些造詣很高的老藝人相繼離世,而年輕一代又不愿意學習繼承這一民間舞蹈藝術的困境。再加上新時代人們有了對新時代文化元素的追求,過去那種淳樸的氣息已經很難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這就需要對這一流傳百年的藝術進行傳承創(chuàng)新,既要保留挎鼓的原貌,又要增添必要的文化元素,使之重新煥發(fā)出生機。
二、研究內容
(一)采風調研
2018年1月至3月,教師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先后10次深入大山,對王河灣挎鼓的發(fā)展歷史進行調研。對農民老藝人和王河灣挎鼓傳承人進行訪談,深入了解了王河灣挎鼓的傳承歷史,積累了文字、照片、音像等大量歷史資料。
2018年4月,教師又先后走訪了王河灣村委會、大北街街道辦事處、四方臺小學,對宣化區(qū)各類不同層次的王河灣挎鼓表演隊進行現場錄制和動作比較。王河灣村精于表演挎鼓的農民老藝人有2人,能表演的不足10人,但表演原汁原味,手勢繁雜,節(jié)奏優(yōu)美,動作到位。大北街街區(qū)市民表演隊人數較多,接近100人,表演陣勢宏大,但對歷史了解不多,表演動作中規(guī)中矩,動作限制在相對簡單的范圍之內。四方臺小學有300名小學生表演的王河灣挎鼓隊,表演場面壯闊,學生靈動,但動作因追求整齊,更像是團體操,主要與對作品的理解有關。
據調查,目前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宣化區(qū)王河灣挎鼓藝術主要集中在三類人群中:第一類是最原始的農民老藝人,他們對這門舞蹈藝術的文化歷史了解較深,掌握的舞蹈動作較多,每個動作都有一套名堂,舞蹈動作相對比較優(yōu)美,在情感、節(jié)奏等方面做得較好。第二類是城市社區(qū)的大叔大媽,這部分人為了鍛煉身體,排練了王河灣挎鼓,但因其主要為了鍛煉,舞蹈動作并未過于繁雜,大部分隊伍只繼承了其樂譜和基本動作。第三類是在一些靠近王河灣村的個別小學,為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學習民間傳統(tǒng)文化,成立了王河灣挎鼓隊。由于小學生的理解力較弱,舞蹈動作整齊卻少了變化,演出沒有情感投入。在服裝、道具、人員等方面有所差異。
(二)課堂教學
2018年4月初,宣化科技職業(yè)學院正式聘請王河灣挎鼓傳承人賀海來上課,教授教師和學生王河灣挎鼓的舞蹈動作要領;成立王河灣挎鼓傳承實驗班,班級人數43人,隨同學生向老藝人一起學習挎鼓表演的還有4名舞蹈專業(yè)的年輕教師。
(三)交流指導
2018年4月,宣化科技職業(yè)學院正式聘請王河灣挎鼓傳承人賀海老師來校做講座訪談,并在實驗班開設的王河灣挎鼓課上授課。
2018年5月末,邀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協會主席、中國跨世紀的舞蹈家于曉雪來宣化科技職業(yè)學院做民族民間舞蹈培訓講座。借此機會,學院邀請張家口市的舞蹈專業(yè)工作者和舞蹈愛好者一同聆聽于老師的心得,并探討本市民間舞蹈的研究工作,宣傳本市民間舞蹈。
2018年6月,邀請中國著名的舞蹈教育家、北京舞蹈學院研究生導師潘志濤教授為宣化科技職業(yè)學院與張家口市舞蹈家協會共同舉辦的市第三屆舞蹈大賽擔任頒獎嘉賓,擴大本市民間舞蹈的影響力。
三年中,很多年輕教師逐漸學習、成長。外聘專家在數量上逐漸減少,在“重量”上逐步加大,現主要聘請省級以上大師來校講座。
(四)創(chuàng)新推廣
對舞蹈創(chuàng)新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保存、傳承原始舞蹈的精髓和實質,在不改變原始舞蹈基本動作要領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第一,變俗為雅,根據環(huán)境,把以前廣場表演的動作變?yōu)槲枧_(燈光)表演的動作,追求高雅;第二,變厚為靈,根據演員不同,把以前大叔大媽表演的動作變成年輕人表演的動作,追求靈動;第三,變普為專,把以前有些隨便的動作變?yōu)閷I(yè)標準的舞蹈動作,追求精準。最后達到雅俗共賞。
在2018年8月,在宣化科技職業(yè)學院承辦的河北省張家口市旅發(fā)大會宣化分會場開幕式大型詩畫舞蹈情景劇《夢回千年》的演出中,由賀海老師帶領部分學生參演的挎鼓表演隊登上演出舞臺,向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展示了宣化王河灣挎鼓的美麗風采。
(五)教材開發(fā)
《王河灣挎鼓教程》包含了王河灣挎鼓歷史概述、原始舞蹈動作、原始鼓譜、創(chuàng)新元素開發(fā)等內容。王河灣挎鼓原本是民間的廣場舞蹈,音樂以鼓、镲等打擊樂為主,動作粗獷,適合村民喜慶的風格。而把王河灣挎鼓創(chuàng)新為適合舞蹈專業(yè)年輕人舞臺表演的舞蹈,由于可以加配樂,樂器的道具性便得到加強,舞蹈的動作要求更加規(guī)范嚴謹。
三、成果成效
(一)形成了一套文字史料,一套影像史料,一套照片史料。
(二)開設了一個實驗班,全程學習王河灣挎鼓的表演技法。
(三)開發(fā)了一門課程,即在藝術表演系開設了“王河灣挎鼓”課程。
(四)編輯了一部文本教材——《王河灣挎鼓教程》。
(五)開發(fā)了一套影像教程,原始挎鼓表演部分已經完成,正在開發(fā)創(chuàng)新部分的視頻教程。
(六)推廣了一次舞臺演出,在張家口市第二屆旅游發(fā)展大會宣化區(qū)分場開幕式演出中進行了嘗試性推廣。
四、問題探索
(一)由于宣化科技職業(yè)學院教學工作和表演工作任務量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科研時間,使很多教師壓力過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的進展速度和質量。今后將向學院申請,加入新生力量,保證足夠的科研時間來更好地完成項目。
(二)由于資金投入上的滯后,導致項目開展存在一定困難和阻力,部分工作沒有按照原計劃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成果的質量?;貢e極申請資金支持,保證一些重要成果的開發(fā)順利完成。
(三)由于原計劃過于龐大,全部展開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資源支持。鑒于張家口地區(qū)豐富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基地將繼續(xù)對本地區(qū)民間舞蹈進行調查,傳承、創(chuàng)新并推廣傳播這些文化藝術。在能力范圍內,把一些作品開發(fā)成產品,走產業(yè)化道路。
★基金項目:本文系張家口市社科聯課題項目“挖掘地方特色文化 做強做大文化品牌及文化產業(yè)研究”(項目編號:2017058)的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李彥武,男,碩士研究生,宣化科技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