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初中歷史的教學越來越強調(diào)“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教師們在歷史課堂的設計中必將精心搜集上課所需的歷史資料。史料教學逐漸在歷史課中成了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歷史是發(fā)生在過去的事,今天的課堂如何銜接起遙遠的過去?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教學
初中的歷史教學有其學科的專業(yè)性,但也是義務教育之下的歷史普及教育,因而教師可以一個合適的區(qū)間去調(diào)節(jié)史料選擇的難易程度、趣味性,而區(qū)間之內(nèi)必有理性、科學的因子。
一、 “史料教學”的“難取舍”
作為歷史與社會的老師,深刻知道“史料教學”的重要性,也基本上在教學中采用此種方法,在課堂中補充教材以外的歷史素材。但是不是教師進行史料教學了,就真的生成了一堂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性研究學習的課堂呢?很明顯,沒有那么容易。那有哪些容易出現(xiàn)的難以取舍呢?比如:
(一) 時間有限,史料變累贅
史料可以是文字資料、圖片資料、視頻資料、實物資料等等,而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普及應用,我們在搜集史料的時候并不費力。史料的數(shù)量絕對超過一節(jié)課所需要的內(nèi)容。課堂設計的時候,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增加豐富多樣的史料,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學習的了解。然而,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必須進行刪選。
(二) 意識不佳,史料顯多余
我們的歷史與社會課本其實是圖文并茂的,也有設置探究活動,本身的教學內(nèi)容并不空泛。在課件上展示的史料大多數(shù)是來自于課本以外的素材。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更偏向于教材的內(nèi)容,對于課件上史料,學生的關注不夠多,閱讀的嚴謹度也不夠。
(三) 能力欠缺,史料成天書
史料的呈現(xiàn)方式并不單一,但出現(xiàn)最多的形式經(jīng)常是一些古文片斷。這就需要學生進行古文閱讀,在大腦中有了直白的翻譯和理解之后,才可以完成教師預設的問題。例如《北方民族的融合》中關于北魏的遷都原因的史料補充:“資料一:朕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孫漸染美俗,聞見廣博。若永居恒北,復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墻耳。(《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九)。資料二: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八)。資料三:朕以恒、代無運漕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伊、洛,欲通運四方。(《魏書》卷七十九《成淹傳》)。資料四: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魏書》卷十九《任城王傳》)”。每則史料都不長,但四則放一起其實相當于一片文言文閱讀理解了。
(四) 興趣導向,史料不過是“備選項”
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較強,當閱讀到課堂之外他們認為有興趣的事物時可以激發(fā)的探索力??墒浅踔猩直容^脆弱而耐心不足,遇到難啃的內(nèi)容,就容易被放置一邊。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史料形式里,圖片、視頻是首選,而文字就顯得枯燥許多。一上歷史課,有聲音有視頻,學生就很安靜了,他們樂意觀看。有圖片展示,他們也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感。而文字形式的史料出來,就會發(fā)現(xiàn)課堂上是不斷睜大的瞳孔和無限絕望的沉靜。
二、 史料教學趣味性
正如以上所述,史料教學中遇到了時間因素、意識態(tài)度、能力技能、興趣導向等方面的難題,這些是初中歷史與社會老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對此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在初中的教學中適當?shù)厣婕叭の缎缘牟牧匣蛘咭肴の缎缘幕顒?,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積極性是有必要的。我做出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 選擇簡單易懂的史料
根據(jù)初中學生的認知能力,閱讀能力來,選擇課堂中所用的史料。史料最好簡單易懂,篇幅不宜長。比如:分析北魏遷都的原因之一所用的資料:“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風沙常起,將遷都洛陽。(《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八)”文字非常精簡,讀起來方便,學生可以很快地抓住寒、雨雪、風沙,將其歸納為平城自然環(huán)境惡劣。
(二) 選擇諷刺性的史料
歷史進程中有一些歷史是需要學生帶著批判性思維去認識的,在呈現(xiàn)的時候可以找一個幽默的史實材料切入,使學生在感情上先一步站在了理性的一面。
(三)史料呈現(xiàn)圖文并茂
文字和圖片,肯定是圖片更具有吸引力。上課的時候實物資料帶到歷史課堂不是很現(xiàn)實,但是網(wǎng)上搜索相關的歷史圖片是可行的。比如:歷史人物的頭像圖、手工業(yè)制作的成品圖、古代的建筑物復原圖、風俗文化的活動圖等等。
(四) 做一個隱形的推手
史料教學不是故意去刁難學生的,在設置問題的時候,不要太難。因為學生需要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是有一個過程的,初中生的史料閱讀也應該循序漸進。再以北魏遷都的原因分析為例(資料見之前的引用),比如可以這樣設問:“北魏遷都有哪些原因(從文化、環(huán)境、交通、軍事等方面思考)”給予學生一定的提醒,降低閱讀和分析的難度。
三、 理性地“學”
教師可以有意地增加圖片或者趣味的史料,悄悄地降低難度,但對于學生的學習并不能降低要求,不加引導。面對課堂的史料,學生應該能夠理性、合理地去學習、運用,讓學生從史料中認識歷史,培養(yǎng)閱讀分析能力,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如何理性地“學”,首先應具有明確的閱讀意識,最關鍵的是會閱讀,最終達到的是分析運用和情感態(tài)度升華。
(一) 認識到史料閱讀是歷史學習的一部分
閱讀史料是輔助學習的一種方法,學生對于這一點認識往往不太深刻。部分學生的心理是教材上的就是歷史知識,書本之外的不是很重視。學習的是文字,能力不會被考查。但是史料閱讀確實非常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如果不夠重視,會使學生降低歷史學習的探究性,難以提高分析能力,不利于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二) 學習閱讀史料的方法
學生進行史料閱讀的時候,首先要擺正心態(tài),不嚴煩、不怕難、不疏忽??朔吹綒v史資料就抗拒的態(tài)度,或者看到許多文字就有閱讀陰影的心理。有些同學可能語文基礎不太好,就不愿意去讀史料,學生面對史料應該具有能夠看懂的自信心。其次,在閱讀的時候能夠從分析出史料是在講什么,是一個歷史觀點,還是某一個歷史史實,或者是歷史分析等等。而這就要有一定的概況括力。
(三) 表達情感共鳴
初中生的情緒情感體驗比較敏感和強烈,遇到事物都有自己的情感和觀點產(chǎn)生。而歷史教學中,一些史料其實很有探討性,那么就給予學生表達情感的機會。
四、總結
學生能對史料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是史料教學必須走過的一步。純粹的宣泄情緒當然是不理性的,學生的情感表達應該符合正確的價值觀。學生的情感共鳴中應該具有批判性思維,應該能夠用歷史性和發(fā)展性的眼光看待那些有強烈共鳴的史料。
作者簡介:
呂玉,浙江省嘉興市,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qū)洪合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