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涵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教師需要達到的科學學習目標,同時更是學生科學學習的有效方式。新課標使原本3-6年級開設科學課,轉變?yōu)?-6年級開設?!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培養(yǎng)探究的科學素養(yǎng),需要教師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與探討。在科學課堂上巧用畫圖的活動方式,能夠使科學課堂綻放異樣光彩,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畫圖; 科學課堂; 科學探究; 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7-041-001
一、序論
在課堂教學中,采取“放手”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鍛煉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實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的轉變,通過設計合理的探究活動,達到培養(yǎng)學生科學學習習慣和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是新課標下對科學教師的要求,也是對國家未來科學教育發(fā)展的期望。科學課堂應當少一些講授,給學生多一些主動學習的機會和大一些的空間?!皟和闹腔凵L在他們的手指尖上?!碧K霍姆林斯基如是說。在生動有趣的科學課堂上融合美術學科,利用小學生喜歡涂涂畫畫的天性,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樂趣與更大的自主思維與創(chuàng)造欲望。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適當?shù)馗鶕?jù)教材教學內容,采用學生自主畫圖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同時搭建起一架與學生溝通的良好橋梁,讓學生獲取到另一種更真實、更有效的思維表達工具,在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提升學習力的同時,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好方法。
二、本論
(一)畫出常見的植物,科學感知植物構造
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為《校園里的植物》,學生尋找校園中的植物,對植物的樹皮、葉與花朵進行觀察與描述,是對植物的一個初步感知。三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則是對植物的具體學習與了解,分別對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和與人類的關系進行細致學習,是對植物的具體化探究。在學習植物的根、莖、頁、花、果實、種子時,傳統(tǒng)的科學教學模式決定了這節(jié)課是先實物觀察,再總結講授。嘗試打破這種模式,讓學生先根據(jù)生活的已有經驗,在白紙上畫一畫自己印象中的一株植物,結合自己的圖畫對植物的相應部位進行介紹。最后教師再引導思考,進行總結。實施過程中,結合教材的內容安排,也可將六大器官整合到一起,形成一節(jié)完整的“畫圖科學課”,再利用一課時進行交流與總結。除此之外,在介紹“根”這一植物器官時,因學生平日肉眼無法觀察,故不能及時畫出,可以將水培植物帶到課堂,讓學生進行圖畫或描述。課堂是教與學共同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是主角,教師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的學習氛圍是寬松與和諧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所形成的科學課堂,才能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將畫圖融入科學的活動教學中,讓他們從單純的欲望轉變?yōu)閷W習的動機,加強溝通表達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畫圖、思考與表達中享受快樂。
(二)認識骨骼,畫圖與拼圖相結合,化抽象為具象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為《骨骼》,其中認識骨骼的名稱與功能是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中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于學生是十分抽象的,而僅僅采用拼圖的方式也會使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執(zhí)教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反思與改進,最終采用的教學過程為:認識人體骨骼圖、畫人體骨骼圖與拼接人體骨骼圖。學生在大致了解人體骨骼,在得知可以畫一畫人體骨骼圖時,是十分興奮又有些退縮的。但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在繪畫過程中,會隨著自己的進度對某些部位的骨骼提出相應的疑問,說明學生在觀察、繪畫過程中也在持續(xù)思考。畫圖過程中,學生更為具象地認識了人體的骨骼,學習效果遠遠超過教師一味地講授知識點。隨之而來的拼接骨骼圖也達到更好的效果,出現(xiàn)拼錯的情況也大為減少??茖W教學應當遵循“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使科學教學真正做到充滿活力。洛克曾經說過:“教育兒童的最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該做的事變成一種游戲?!苯處熡袝r低估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當他對一件事物真正產生興趣并得到老師的正確引導的時候,他的展現(xiàn)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驚喜。
(三)畫出食物旅行圖,了解人體消化器官與消化過程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課為《食物的消化》,學生需要掌握人體消化器官與食物的消化過程,并能夠模擬食物消化的過程。教材的導入部分就設計了“畫出食物旅行圖”的活動環(huán)節(jié),旨在通過畫圖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興趣。執(zhí)教過程中,學生表現(xiàn)出極高的參與度,并在交流過程中根據(jù)已有的前概念,對有些器官(如“胃”)的特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于學生交流過程中的不足與錯誤,教師不要立即進行評判和糾正,應當將這個過程體現(xiàn)在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中。結合學生喜歡色彩鮮艷的圖片等特點,在畫圖與交流結束后,也同樣采用圖片對食物的消化過程進行總結。在模擬食物消化過程的活動中,學生能夠更為詳細精準地將每一個消化器官的特征、作用與消化過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受這節(jié)課的啟發(fā),在后面的教學中,更多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畫圖活動。
三、結論
教育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小學科學教師首先需要做到科學知識的扎實,能夠跨學科融合,有全面的科學技能,并且具備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茖W教學是開放性、生成性的,教師在共同探究中表現(xiàn)出的科學態(tài)度,也對學生產生著最直接的影響,教師對科學的新發(fā)現(xiàn)、新成果、科學與社會、自然和人類的基本觀點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茖W課堂是神秘的,生動的,更是困難的,富有挑戰(zhàn)的。只有教師做好充分的科學教學準備,進行精心的設計,才會在教學中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科學世界里自由自在地翱翔!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
[2]吳非.《致青年教師》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4]孫遠.《游戲與小學科學教學融合的策略探討》
[5]徐鐵柱.《一年級的科學不要太“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