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文閱讀就是橫向比較文本,將同時代的類似作品集中學習探究;也可把不同時代類似作品,比較分析來廣泛的解讀,并進行歸類解讀,利于掌握這種文體的寫作技巧;同時通過互文閱讀,深度參與文本,豐富學生的體驗,探尋文本解讀的方式,讓學生于體會中融合,于補寫中充實,于辯論中深入,于遷移中貫通。本文論述了小學語文互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賞析能力的幾點策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互文閱讀;語言賞析能力;提升策略
一、解讀文本,求同存異,挑選互文素材
選擇同一寫作對象,不同寫作題材角度,賞析作品及主人公的形象。人教版教材多以專題組織單元,如:“初識魯迅”,圍繞主題選入的課文有節(jié)選魯迅小說《故鄉(xiāng)》的一個片段《少年閏土》,也有表現(xiàn)他人眼中魯迅形象的文章,魯迅的侄女周曄寫的回憶伯父的紀念性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作家、翻譯家阿累于1936年為紀念魯迅逝世而作的《一面》,當代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抒情詩《有的人》,這幾篇課文都是感受魯迅人物形象的極好范本,要引導學生潛心研讀,學習體會這些文章含義深刻的句子、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在完成課內閱讀教學任務的同時,鏈接到課外閱讀,引導學生進一步搜集與魯迅相關的資料、作品,有意營造出魯迅文化的大語境,如魯迅寫的《故鄉(xiāng)》《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巴金寫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周海嬰寫的《父親的寫作》、蕭紅寫的《回憶魯迅先生》等等,這些文本形成水乳交融的互文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相互生輝,在不斷穿插中有機整合。學生通過閱讀不同作家筆下、不同角度呈現(xiàn)的魯迅,對他的了解也更加完整、立體。在互文比較、互讀感悟中學生品位文本,賞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選擇同一主題,不同表達角度的文本進行延伸閱讀。相同的主題,不同的表達角度,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不同的閱讀體驗,更重要的是啟發(fā)孩子在習作創(chuàng)造中可以多角度表達同一個意思。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從事情的反面講述了一座原本美麗的小村莊,因為人們不加節(jié)制的亂砍濫伐,過著看似美好的生活,導致洪水將小村莊沖毀的故事,告訴人們要愛護大自然,注意保持生態(tài)平衡。《路旁的橡樹》同樣在講人們面對自然與現(xiàn)實矛盾是的做法,卻恰恰從正面帶給孩子很多啟示。通過欣賞從不同角度講述的珍愛我們生活環(huán)境的故事,反思我們生活中的某些現(xiàn)象,可以多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將單元習作落在實處,一舉兩得。
選擇同一內容,改寫不同表達形式,領略文本語言魅力。在欣賞文本《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時,引導學生結合文本中優(yōu)美而豐富的語言,通過誦讀、比較、還原等方法,鑒賞文本語言表達的樸素與優(yōu)雅。如:在引導學生感受第二自然段文字表達的妙處時,我將改寫后的文字與原文比較:
原文: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fā)光的松針,每一只問問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云,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圣潔的。
改寫后:沙灘、耕地、山脈、河流、松針、昆蟲、薄霧、白云,這一切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圣潔的。
在對比涵泳中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原文中排比手法的運用,不但加強了表達的氣勢,而且強調了這片土地上的一切在印第安人心中都是圣神的。改寫后的句子,雖然表達的意思相同,但節(jié)奏、氣勢全無,失去了文字原有的光彩。改寫后的文本原文本的互文閱讀后,孩子不但感受到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熱愛,也更加深刻地 領略到文本語言的魅力。
二、立足文本,見縫插針,提升語言賞析能力
1、文本關鍵位置引入。文章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字詞可以揭示文章的主旨,或表達作者的情感,或暗示文章的寫作思路。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引入互文素材,往往可以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在進行《魚游到紙上》這一文本的課堂教學時,如何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心里”之間的關系就是理解全文主旨思想的關鍵。在課堂上想要讓學生深人理解其因果關系,很難講明白。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文章三處“魚游到紙上”與“魚游到心里”的內容,讓學生注意到其具有某種聯(lián)系。這時候,即便學生不能說清楚兩者的關系是什么,但他們依然會在老師的引導下思考。老師出示圖片成語故事《胸有成竹》及文本內容。通過閱讀故事,揭示日日觀察竹子,竹子久而久之的形象完全印在心里,畫竹子時就如同心中有了活竹子一般。學生自然會聯(lián)想到文本中“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心里”的關系。
2、品味表達特色處引入。選擇同一寫作對象,不同角度描寫的文章對比品味文本寫作特色,感受作者選材立意的別具匠心,有助于學生感受這種寫作方法,形成深刻的體會。例如:豐子愷的《白鵝》與葉·諾索夫《白公鵝》同在寫白鵝,前者從鵝的叫聲、步態(tài)、吃相幾方面表現(xiàn)鵝的高傲。這些表現(xiàn)白鵝“高傲”的語句背后,讀者可以感受到的是作者對于白鵝深深的喜愛。這種正話反說、風趣幽默的表達方式,是本文最主要的藝術特色。與豐子惜的高傲的鵝老爺相比,葉·諾索夫的俄國白鵝則是一位極有派頭的“海軍上將”。葉·諾索夫從它的步態(tài)、吃食,表現(xiàn)它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活動情況。通過互文閱讀,在品味涵泳中,學生感受到兩者在內取材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最相似的還是兩篇文章的語言特色:都十分幽默風趣,都運用了反語和擬人的表達方式,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不同的是,豐子愷先生的語言散發(fā)著濃濃的中國古典文學的味道,通透、傳神、純熟、老辣,讀起來仿佛在聽人說書。而葉·諾索夫的文章,由于譯文的緣故,我們只能通過翻譯來推測他的表達特征;在幽默風趣的敘述中,表現(xiàn)濃濃的愛意。同在寫一種事物,出發(fā)點不同,表達方式不同,在讀者眼中呈現(xiàn)的“白鵝”形象也就不同。在互文閱讀后,孩子對兩位大家的寫作風格有了更深的了解,為日后練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角度解讀文本,找準文本賞析訓練點,針對訓練目標有的放矢地選擇相應互文素材補充閱讀。在一遍遍的細讀涵泳中,提升學生語言賞析能力。
參考文獻:
[1]翟朝云,探究性閱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作者簡介:王君彥,本科;一級教師;從教20年;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