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
【摘要】高中歷史教學要圍繞著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重構歷史教學,就要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互動、教學反饋、教學實踐等環(huán)節(jié)滲透核心素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歷史綜合素養(yǎng)與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 ?核心素養(yǎng) ?教學重構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9-0046-02
隨著2017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頒布,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被確立,高中歷史學科課程改革進入到一個新時代背景的階段。在這一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必須圍繞著五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重構,才能彰顯出歷史學習的根本目標?;诖?,筆者緊密聯系五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高中歷史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互動、教學反饋、教學實踐等環(huán)節(jié),論述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歷史教學的重構。
一、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重構高中歷史教學設計。
重構高中歷史教學,關鍵在于用什么樣的方法論、價值觀來指導教學設計,使歷史教學設計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潮流,符合歷史學科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這恰恰指向了唯物史觀,因而唯物史觀是重構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軸,也是重構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在歷史學習中,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才能使學生更清晰地認識歷史現象,并將歷史經驗與教訓運用到解決現實的問題中,從而實現歷史學習學以致用的目標。
唯物史觀既是其他四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與前提,又是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主要表現為:第一是尊重唯物史觀就是尊重歷史科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只有唯物史觀才能真實地反映歷史。如對辛亥革命的歷史評價,通過兩岸三地的歷史教材考察,只有尊重唯物史觀的評價,才是深得人心的評價,這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潮流。第二是唯物史觀指導下教學設計,是歷史學習基本方法論的總體呈現。無論是歐洲近代工業(yè)革命,還是21世紀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的歷史教學設計,反映出歷史發(fā)展的本質與原貌。因而這是歷史學習必須尊重的方法論。由此可見,以唯物史觀來指導高中教學教學設計的重構,是當下高中歷史必須遵循的原則與前提。
二、以時空觀念為主線,重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教學設計,其最終的目標是為課堂教學服務。而對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而言,重構歷史課堂教學就是要把靜態(tài)歷史學習演變?yōu)閯討B(tài)歷史探究的過程。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時空觀念,通過時空觀念的有效串聯,將歷史、現實、學生學習有機聯系起來,形成歷史知識、歷史能力、歷史素養(yǎng)等全方面發(fā)展的教學過程,才能構建起高效歷史課堂。由于歷史知識點繁多、歷史事件復雜,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實現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甚至是運用,不僅要有一定的方法,更要將歷史知識、歷史事件進行動態(tài)演繹,促進學生在探究歷史進程將知識、能力、技能等融入其中,實現重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
筆者在講述英國“光榮革命”時,便以1688年為時間主線,將中外多事件進行有效串聯,引導學生在“光榮革命”事件的演繹中,對歷史進行有效的探究。如“光榮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其對世界的影響,就可以使“光榮革命”這一事件與中國康熙二十七的歷史結合起來,使中外歷史事件形成交融,并由此探究中國為何無法走向資本主義道路。這樣一來,學生以1688年為時間節(jié)點,以資本主義發(fā)展為跨度,以中外歷史走向為空間延伸,就可以很好地探究中外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狀況,從而使課堂教學體現出多層次、多維度、多事件的探究性學習特征,引領學生走上高效課堂教學。
三、以史料實證為導向,重構高中歷史教學互動。
歷史課堂教學不僅要重視時空觀念,更要重視史料實證。一方面歷史學習重視史料是最基本的要求與特點,史料實證素養(yǎng)與其他素養(yǎng)一樣,都完全滲透到歷史教學的全過程,尤其是歷史教學互動中。由于時代與潮流的發(fā)展,當前各種文藝作品或綜藝節(jié)目都大量出現以歷史為體裁的作品,但這些作品都經過了藝術化的加工,本質上這已經不是歷史或者說偏離歷史了。學生從小通過影視接受了這些作品,并把這些作品作為歷史史料加以佐證,這實現上是非常危險的。高中歷史要通過教學互動引導學生重視史料實證,使教學互動更具有嚴謹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歷史基礎與思維方式。
筆者在講到儒家思想的形成時,就與學生開展了一次有趣的教學互動: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時,在思想上吸收了哪些精神養(yǎng)分?由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核心思想開始,學生們進行了一一論述,并將自己收集的史料進行實證,從而形成了一次對儒家思想梳理與溯源的過程。不僅如此,學生們還通過孔子刪詩的史實考證,證明了孔子對理想社會追求的想象,從而將儒家思想與現實社會進行對比,有效解決了儒家思想沒有形成宗教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見,通過史料實證來重構高中歷史課堂互動,有助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四、以歷史解釋為目標,重構高中歷史教學反饋。
歷史解釋是學生歷史學習綜合能力的表現,其反映了學生對歷史的理性分析與客觀判斷。因而,從某種意義上,歷史解釋是學生歷史學習與運用的有效反饋。以歷史解釋為目標來重構高中歷史教學反饋,一方面是檢測學生歷史掌握與理解的程度,是考察學生歷史知識、技能、理解的客觀手段與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認識歷史、分析歷史、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全面、客觀、辯證、發(fā)展是歷史解釋評判的重要依據,也是歷史教學反饋的有效組成部分,通過歷史解釋為目標來重構歷史教學反饋,就是要求學生能夠實現上述四大依據的評判要求。
筆者以解放戰(zhàn)爭為例,對于解放戰(zhàn)爭是近現代史上“中國人打中國人”的一場內戰(zhàn),也是學生經常會懷疑的歷史——在兵力、武器、人才、物資等全面占優(yōu)的情況下,國民黨何以三年就退守臺灣了?而有學生在教學反饋中就提到:這種內戰(zhàn)的勝利,是“得道多助”的勝利,而這個“道”就是土地。換言之,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人民的選擇,但這種選擇又是有條件的,即人民獲得了土地,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為了保衛(wèi)這種成果,支持共產黨的土地改革運動就成為了必然,自然共產黨在國內解放戰(zhàn)爭中就具備了很大的優(yōu)勢。顯然,這種歷史解釋是看到了解放戰(zhàn)爭勝利的關鍵,也是具備了全面、客觀、辯證、發(fā)展的評判依據。
五、以家國情懷為歸宿,重構高中歷史教學實踐。
重構高中歷史教學實踐,既是學以致用解決現實問題的內在需要,又是深刻理解歷史學習歸宿的價值選擇需要。如上述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顯然單純通過歷史史料是很難得出全面的結論。但通過土地這一最基本生產資料的歸宿判斷,就很容易看到人民選擇的歷史走向,這也直接關系到中國共產黨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因而,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筆者通過現實生產活動的考察,以家國情懷為歸宿來進行歷史解釋。在現實社會中,誰給老百姓工作或工資,老百姓就聽誰的;在解放戰(zhàn)爭中,誰給老百姓土地種糧食,老百姓就擁護誰,這個政權自然就具有了人民性與正當性。通過這種歷史教學實踐的考察,學生們對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就是非常深刻的印象與理解,從而實現了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由此可見,以家國情懷為歸宿重構高中歷史教學實踐,是學生人文追求與價值取向的必由之路。
總之,在新時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重構高中歷史教學不僅僅要立足于學生高考檢測的需要與歷史學習的需要,更要從教學目標出發(fā),使五大核心素養(yǎng)有效地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才能使高中歷史教學更高效、更科學、更有趣,促使學生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之路。
參考文獻:
[1]祁茂俊.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角看歷史教學新轉向[J].文教資料,2018(31):183-184.
[2]陳少誼.運用思維導圖 提升高中歷史學科素養(yǎng)[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10):102-103.
[3]趙紫薇.關于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思考[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10):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