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森
傳統(tǒng)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重視提供給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要求學生掌握現(xiàn)成的知識,而忽視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興趣和能力,學生處于一種相對被動和封閉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其主體地位難以體現(xiàn)。教學基本局限在校園里,學生雖有了解社會、體驗社會的愿望,但缺少相應的機會。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彼鲝垘和酱笞匀弧⒋笊鐣腥?,讓兒童擴大視野,增加經驗,發(fā)展豐富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兒童“尊重事實,求真求是”的科學人生態(tài)度。自然是科學認識的源泉,科學講的是關于自然的故事,人類的很多科學知識的產生即是從自然界中采擷了靈感。當一個人徜徉在自然里,不僅能夠陶冶性情,還可以啟迪心智,在欣賞自然的審美過程中,同時也會伴隨著理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
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在社會中負責任地生活,因此教育應當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文化生活,在開闊視野、增長新經驗的過程中長大成人。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不是為了以最少的煩惱傳授知識或獲得技能,而在于擴大和豐富經驗的范圍,保持智力發(fā)展的興趣活躍有效。某些學校為了“安全”而取消春游活動,學生就缺少了與同伴一起接觸自然、觀察社會、快樂成長的機會,也缺乏一個增強實踐能力、培養(yǎng)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平臺。教育活動的內容與范圍逐漸變得單調和狹窄。筆者認為,學校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周密安排,嚴密組織,全方位考慮,將春游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值。同時要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防護能力,讓學生學會在遇到危險時進行自我救護。
新一輪課程改革已經逐步關注到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與學生個體生活之間的關系,也注意到要建立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但是豐富學生與自然的體驗,也是促進教學過程變化流動的一個重要源泉。在教學過程中應將知識與自然相結合,讓學生在自然的情境中體會知識、領悟知識;應注意強化學生對自然的觀察和體驗,把學生從自然中產生的體驗納入到他的整體經驗里,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知識、體驗的和諧統(tǒng)一。
(摘自《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