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不少小學都安排語文教師上繪本閱讀課。即便在幼兒園,繪本課堂上也是滿滿的“語文腔”。其實,繪本閱讀課和語文課有質的區(qū)別,如:語文課文和繪本是不同的閱讀素材;語文教育和繪本閱讀的教學目標差異很大;語文教育是專科教育,繪本閱讀是全科教育;語文課堂教學手段往往較為單一,繪本閱讀活動可以豐富多彩;等等。幼兒園、小學、社區(qū)、家庭等應全面理解繪本閱讀和語文課的區(qū)別,真正發(fā)揮繪本“文×畫”的價值。
【關鍵詞】繪本閱讀課;語文課;閱讀素材;全科教育;拓展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57-0019-05
【作者簡介】吳念陽,上海師范大學(上海,200234)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繪本,近些年很熱門。繪本的英文名稱是Picture Book(圖畫書),其興起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漸漸傳入我國大陸地區(qū),2010年以后大量進入普通家庭。我國臺灣地區(qū)更早接納了這個新生事物,直到目前,還有很多來自臺灣地區(qū)的繪本作家、故事媽媽、繪本出版商活躍在我國大陸地區(qū)的繪本研究、繪本推廣領域。受日文翻譯的影響,目前國內(nèi)更普遍地把圖畫書稱為繪本。很多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都引進了繪本作為教材。
談到繪本的本質特征,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日本學者松居直的公式:文×畫=圖畫書[1]。這表明,要做好繪本閱讀,對畫面的解讀非常重要。目前,很多小學都是安排語文教師上繪本閱讀課。即便在幼兒園,繪本課堂上也是滿滿的“語文腔”。其實,繪本閱讀課和語文課有質的區(qū)別。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語文課文和繪本是不同的閱讀素材
從閱讀素材來看,語文課文和繪本是完全不同的閱讀素材。
過了一年級識字階段,語文課文基本是純文字的,偶爾會有一幅插圖。而繪本一定有圖畫,甚至還有純圖畫的無字書。一本好的繪本,圖畫不是文字的圖解,也不是文字的附庸,更不是可有可無的幼稚元素。圖畫和文字承擔著獨立的敘事功能,甚至可以認為,圖畫是繪本的生命。圖畫和文字相互交融,共同敘述一個故事。[2]請注意,這里說的是“好的繪本”。有一些出版物看上去是有圖有文字的,但圖畫僅僅用于圖解文字,所以稱不上好的繪本。好的繪本的文字和圖畫是互補的(如《搬過來,搬過去》),有時甚至是沖突的(如《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來》),需要讀者去揣摩、判斷、推理。
以繪本《搬過來,搬過去》為例,最后一頁是一個游泳池(如圖1)。我們團隊對幼兒園小班到小學五年級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進行了閱讀后測試,測試任務有兩項,一是口頭回答:為什么鱷魚和長頸鹿可以高度相同了?二是動手做一做:用積木把鱷魚和長頸鹿的新家搭建出來。
(圖1)
測試結果表明:跨度8個年級的孩子,大多數(shù)都沒有能力立刻理解這個游泳池的功能。搭建的積木作品(如圖2)在各物體的相對方位、相鄰方位等方面錯誤很多,能完全正確回答、正確搭建的人很少,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孩子們喜歡這個故事。隨著多次閱讀、相互討論、反復揣摩,孩子們漸漸地能夠還原故事。至于成人所關心的“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是說明相愛的人要相互包容”,基本上沒有孩子能意識到。
在中國,繪本教學還沒有進入師范生培養(yǎng)體系,很多幼兒園、小學還僅僅把繪本作為一個創(chuàng)新花樣,搞些亮點,事實上并沒有對繪本及其教學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很多家長告訴我們:“我家孩子很喜歡讀繪本,但是語文老師不允許看繪本,語文老師建議看字多的書,還說識字之后就可以自主閱讀了,家長就可以不用陪伴了。”有位教師指責一年級學生家長:“你們家孩子看那么多繪本,有什么用,語文成績還是不好!”甚至還有教師說:“繪本會阻礙學生思維的深度發(fā)展?!边@些說法是對識字、理解、閱讀的很大誤解,甚至有的教育管理部門和教材編寫者對繪本也不了解。前幾年,某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把繪本《小黑魚》的文字收編進二年級課文,卻把圖畫刪除了,令老師們在教學中摸不著頭腦。有位語文教師告訴我:“幸虧有個學生從家里拿來了繪本《小黑魚》,我才看懂了課文?!?/p>
一個孩子可能在一年級就認識“厚薄”兩個字。但是,從“厚書、薄紙”到“厚道、淺薄”到“厚誼、薄情”再到“厚古薄今、厚養(yǎng)薄葬”,要掌握這些詞語的語義,對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大多數(shù)孩子要到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才能掌握詞語的抽象意義。所以,不是認識字就能自主閱讀的,不是記住“我國四大史書”“我國古典十大悲劇”“唐代詩人雅號”就有了語文功底,絕對不是。
每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字義在詞中,詞義在句中,句義在文中。認識漢字和理解語篇之間有巨大的鴻溝,這個鴻溝需要“橋梁”去填充,最好的“橋梁”就是繪本及其讀后拓展活動。
所以,課文的呈現(xiàn)媒介一般是單維的,繪本是立體的,二者雖有交叉但是差異極大。
二、語文教育和繪本閱讀的教學目標差異很大
語文教育有明確的結果評價體系,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規(guī)定了10條課程目標與內(nèi)容,包含“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培育熱愛祖國文字的情感”“學會漢語拼音”“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3]等,這說明語文教育本身就擔負著沉重的使命:文字、語法、修辭、文學、文化、審美、道德……
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有具體的教學目標,課后一般會有書面作業(yè),口頭作業(yè)不多,即便有也多半是形式主義的,因為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更關心標準答案和卷面分數(shù)。
繪本閱讀沒有明確、具體的目的。如果要問讀繪本的目的,人們普遍會這么回答:多識字,增加詞匯量,增強語感,增加閱讀量,為以后寫作文打基礎……這些回答基本上還是把繪本劃分在語文教育體系之內(nèi),并且是功利化的。
常規(guī)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對文本意義的挖掘,而這并不符合低齡兒童的認知水平。語文課上的語篇分析,很多是人為附會、宏大敘事,卻忽略了對文字本身意義的建構和個體化的內(nèi)心感受。比如:梅樹是冬季開花的植物,對于中、低年級兒童來說,只能掌握它的植物屬性,至于不畏嚴寒、敢于斗爭等品質,就是一種人為的聯(lián)系,是高級的抽象概念的關聯(lián),低齡兒童是難以理解的。
更不應該的是,很多幼兒園教師上繪本閱讀課也有語文教學傾向。我們曾在某幼兒園中班看到這樣一節(jié)繪本課,講完繪本《公雞的新鄰居》后,教師問:“這個故事說的是不同的人要友好相處,小朋友們還能說出哪些不同的人可以友好相處嗎?”全班孩子毫無反應,教師繼續(xù)問:“比如,小鳥和金魚,怎么友好相處?”不僅孩子們表情呆滯,聽課教師也一頭霧水。這樣的場景,在很多幼兒園和小學經(jīng)常發(fā)生。種種原因之下,一些教師更習慣于講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中國古代文學表現(xiàn)手法,學生疲于應付教師的提問,全然沒有個性化的參與,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無論是親子閱讀還是課堂閱讀,我們提倡“用互動式分享閱讀的方式陪孩子讀繪本”[4]。給孩子充分表達的機會,這樣,孩子不會走神,他必須傾聽別人的觀點,并組織自己的語言去和別人討論、辯論。我們也能直接觀察到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是否愉快,是否有表達的欲望,是否能調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閱讀經(jīng)驗。繪本閱讀不必關注孩子當時懂得了什么道理,我們相信,只要他積極參與了,只要他的閱讀過程是愉快的,他就一定有收獲。
我們主張,把繪本教育目標定位在閱讀過程的趣味性、參與度上。讓孩子們用五官和四肢去體會、經(jīng)歷故事情境,形成各種概念。在他們了解事實本身之后,再引導他們挖掘、分析其深層意義,使他們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過程。
讀了《朱家故事》以后,有孩子說:“我在奶奶家見過豬?!庇泻⒆诱f:“老師,我會幫媽媽做家務,我不是豬。”讀了《好臟的哈利》以后,有孩子說:“我要是以后養(yǎng)狗,也給他取名叫哈利?!弊x了《長大做個好爺爺》之后,有個女孩若有所思地說:“我以后要做個好奶奶?!边€有個孩子讀了《好神奇的小石頭》之后,隔天,從口袋里掏出一個石頭,神秘地跟老師說:“老師,這是個神奇的小石頭!”在語文評價體系內(nèi)來看,這些表達是離題的、不恰當?shù)?。但在我們看來,卻證明繪本故事真正觸動了孩子的心弦,使得他們有感而發(fā)。這些個性化的、誠摯的感言是最寶貴的語言實踐,是孩子在圖書和生活中找到的共鳴,是孩子愛上閱讀的情感基礎,是值得鼓勵的“讀后感”。
一個孩子看到如圖3所示的階梯,大叫一聲:“鱷魚長頸鹿!”媽媽還沒反應過來,孩子繼續(xù)大叫:“大樓梯小樓梯!”媽媽這才反應過來:“呀!媽媽都沒發(fā)現(xiàn)!兒子,你真聰明!”繪本中的畫面和生活發(fā)生了聯(lián)結,孩子為自己的發(fā)現(xiàn)而欣喜不已,這種愉悅的心情更加強化了他對閱讀的興趣。
三、語文教育是??平逃L本閱讀是全科教育
語文教育是??平逃?。語文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體系,語文的教學內(nèi)容包含語言文字、多種文體、篇章結構、口語表達、書面寫作等。語文教師必須持有語文教師資格,必須熟悉、掌握語文課程標準、教學目標、考察技巧等,這些是其他學科的任課教師、家長和閱讀推廣志愿者們不具備的,因此,語文課堂的教學不適合向社會開放。
繪本的主題可以分很多類,表現(xiàn)手法也分很多類,拓展活動可以有多種設計,繪本閱讀可以用多種方式進行,數(shù)學、物理、美術、音樂老師可以參與,家長、故事媽媽、社區(qū)志愿者也可以參與。比如:在繪本《小丑和農(nóng)夫》中,小丑為什么從車上掉下來了?(如圖4)有人說是因為車子急剎車了,可剎車會往后掉嗎?有人說是因為車子加速了,可原來冒煙的車子不冒煙了,證明車子熄火了……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這個實驗誰來講最合適呢?當然是物理老師啦!
我們把繪本教育定性為全科教育,希望多學科教師共同參與。比如:讀《你一半我一半》,可以由語文教師講文字和語法,可以由數(shù)學教師講分數(shù),也可以由道德與法治教師講分享和公平;讀《我和我家附近的流浪狗》,可以由數(shù)學教師講方位和相鄰、相對關系,也可以由道德與法治教師講愛護生命、養(yǎng)狗規(guī)范。
四、語文課堂教學手段往往較為單一,繪本閱讀活動可以豐富多彩
有些問題,上過語文課的人都見過:“李白所處的年代是什么?”“這首詩詞的寫作背景是什么?”“這個詞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這些是語文課堂里講的知識,大多需要記憶。但是,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思維能力——綜合、抽象、判斷、推理、演繹、想象等,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僅僅靠記憶的輸入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團隊經(jīng)常到小學去給小學生上繪本閱讀課,語文教師有時會要求學生寫讀后感,我們趕緊叫停。讀后感,不過是寫一些符合教師預期的套話罷了。很多大學生寫新聞稿、游記、讀后感,最后一句話還是:“我要向他學習。”真是讓人無奈。
局限于課堂閱讀的繪本教學并不是好的教學。[5]閱讀繪本時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繪畫、手工、搭建積木、戲劇表演、繪制思維導圖、續(xù)編故事、給故事人物寫信等。比如:閱讀繪本《小綠狼》,可以用戲劇表演的方式,讓孩子們體驗一下被嘲笑的感受;閱讀繪本《喬伊想當建筑師》,可以讓孩子們用積木搭建一座“金門大橋”,體會力學原理;閱讀《公雞的新鄰居》,可以教孩子們制作一本翻翻書,一邊翻一邊完整地敘述故事;閱讀《大腳丫跳芭蕾》,可以請孩子們展示幾個優(yōu)美的舞姿;閱讀《葡萄》,可以讓孩子們想一想——葡萄豐收了,應該感謝誰?然后每個人替小狐貍制作幾張感謝卡,感謝所有幫助過它的人;閱讀《神探狗汪汪》,可以讓孩子們繪制一張思維導圖,理清眾多人物的出場順序……這些活動,都需要教師精心設計,需要調動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驗、閱讀體驗、判斷推理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讓孩子們玩得有趣、體驗深刻、記憶長久。
最后,我們用幾個比喻來描述語文課和繪本閱讀的區(qū)別:語文課是學校規(guī)范教育;繪本閱讀是晚上全家一起看電視,可以自己選臺,可以邊吃零食邊看,可以隨便發(fā)表意見。語文課是營養(yǎng)師按照科學配備的營養(yǎng)餐;繪本閱讀是知心朋友的家宴,可以小酌,可以豪飲,可以一醉方休。語文課是教育者主導的結構化流程;繪本閱讀是一千個讀者就可以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欣賞。語文課是市內(nèi)交通,有嚴格的交通規(guī)則,不能壓線,不能逆行,不能闖紅燈,否則就會被扣分;繪本閱讀是在草原上騎馬,可以悠閑漫步,可以肆意縱橫。
希望各幼兒園、各小學、社區(qū)、家庭全員參與繪本教育,全面理解繪本閱讀和語文課的區(qū)別,真正發(fā)揮繪本“文×畫”的價值,讓兒童建立書本與生活的聯(lián)結,在玩中學習,在快樂中感悟。
【參考文獻】
[1]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M].郭雯霞,徐小潔,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216.
[2]吳念陽.外國中小學教育中繪本的運用[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5):1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18.
[4]吳念陽.繪本是最好的教科書:跟著心理學家讀繪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44-49.
[5]劉江艷.幼兒園繪本教學的價值與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