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福琴 李廷學
摘 要:主要以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城關第二小學留守兒童為研究對象,采用訪談、座座、調查問卷等形式,通過對學校五六年級留守兒童的個案研究,了解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存在的各種問題,深入分析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生活狀況和學習狀況,從而從學校層面出發(fā),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生活和學習進行各種干預和正確引導,幫助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問卷調查;成因分析
研究背景:在當今這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社會,隨著外出務工的興起,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父母和孩子留在家里,選擇了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打工。這已經(jīng)成為很多家庭的必然選擇,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就這樣產(chǎn)生了。伴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問題已經(jīng)進入國民視線,怎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已經(jīng)上升到國家層面。
2016年3月,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尚有農村留守兒童902萬人,其中中西部地區(qū)占到九成以上。據(jù)全國婦聯(lián)報告顯示:這些留守兒童中79.7%的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yǎng)監(jiān)護,13%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jiān)護。作為特殊群體的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和親情關愛的缺失,他們在思想、行為、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心理上問題更多。譬如:厭學、逃課,不按時完成作業(yè);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的學習,學習成績差;說謊搞惡作劇;感情脆弱,缺乏自信;悲觀消極,學習沒有目標;對學習缺乏興趣難以完成一般的學習任務。這就給家庭、學校、社會造成了新的問題。因為,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民族振興的重任。一個水桶的裝水量并不取決于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是最低的那一塊。因此作為弱勢群體的留守兒童,在思想、心理、行為、學習和生活上所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給學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題,教學課堂也面臨新的挑戰(zhàn)。宕昌縣是西北地區(qū)的一個貧困縣,山大溝深,是國家重點扶貧縣,全縣產(chǎn)業(yè)結構主要以農業(yè)為主。由于受地理和氣候環(huán)境的局限,農業(yè)收成朝不保夕,無法保障人們的需求,因此大部分人選擇外出務工,夫妻同時在外務工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由于部分打工人員沒有能力將孩子帶到城市里讀書,大批的留守兒童由此而產(chǎn)生。宕昌縣城關第二小學是城關窗口學校,在校學生1298多人,其中留守兒童330多人。
我校的現(xiàn)狀是:(1)農村轉入學生多,尤其是留守兒童較多,這些留守兒童百分之八十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看護撫養(yǎng),百分之二十是兄弟姐妹互相監(jiān)護照料。(2)由于家庭監(jiān)管、監(jiān)護不力,普遍存在以下情況:學習習慣差,對事物分不出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確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xiàn)象的影響。(3)管束和引導不到位,道德品行欠缺。張口說臟話,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學的東西,經(jīng)常說謊。(4)家庭貧困,受攀比心理影響,使學生變得自卑,封閉,缺乏自信,上課不主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課余不和同學交流玩耍,性格孤僻,甚至偏執(zhí)。(5)單親和孤兒造成嚴重心理障礙:缺乏親情,悲觀消極,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余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6)學校教育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期、過渡期。在這種特殊的弱勢群體環(huán)境中和特殊的過渡時期,需要有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特殊的教育模式。留守兒童問題已經(jīng)是一項亟須解決的問題,亟須建立完善相應的教育理論依據(jù)。
我在多年的一線教學工作中,越來越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為了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理論依據(jù),我將采用訪談、問卷調查、座談等方式就留守兒童的情感、心理健康、生活習慣、學習能力四方面進行研究,為更進一步的研究提供資料和理論依據(jù)。這次命題主要以橫截面研究為主,首先選取小學五、六年級留守兒童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訪談、家長座談及問卷調查等形式。于2018年10月16日向在校五、六年級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家長及在校教師分別發(fā)放調查問卷130份。其中留守兒童卷50份,家長或監(jiān)護人卷50份,教師卷30份?;厥章?00%。
一、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經(jīng)反復類比、統(tǒng)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家長卷統(tǒng)計
1.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情況: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負責監(jiān)護的有30人占60%。由父親或母親單方監(jiān)護的有20人,占總監(jiān)護人的40%。
2.監(jiān)護人的文化程度情況:沒上過學的7人,占14%;小學文化的26人,占52%;初中文化的13人,占26%;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的4人,占8%。
3.父母外出打工的時間情況:父母在外務工一年以內的人數(shù)排在第一,半年的排在第二位,兩年以上的排在第三位,更多的排在第四位。父母單方打工期間回家情況:其中有21人半年至一年回來一次,占42%,一年回家一次的有19人,占38%,兩年及以上回家一次的有10人,占20%。
4.家長對學生教育重視程度的調查結果:重視子女教育的占 60%,無所謂的占15%,重視但無能為力的占25%。
5.定期給孩子打電話聯(lián)系的占70%,長期不聞不問的占30%。
6.孩子經(jīng)常亂花錢的占17%,有時亂用錢的占37%,很少或從不用錢的占46%。
(二)學生卷統(tǒng)計
1.你和父母的關系:關系親密的占61%,一般的占17%排斥父母的占12%,無所謂占10%。
2.你和同學的關系:能和同學和睦相處的占72%,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占19%。性格任性、我行我素的占9%。
3.學習情況:喜歡學習,感覺學校生活有趣的占69%,不想去學校又不得不去的占24%,去不去無所謂的占7%。
4.缺乏安全感的占26%,感到生活無趣或無望消極應對的占7%,自信而感到學校生活有趣的占67%。
5.在家喜歡幫助家人干家務的占52%,偶爾干家務的占37%,從未幫家人干家務的占11%。
(三)教師卷統(tǒng)計
1.你把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重點的占13%,關心留守兒童的占38%,沒作為重點的占49%。
2.你覺得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占73%,不健康急需疏導的占27%。
3.你了解到的留守兒童生活習慣、生活能力好的占5.3%,一般的占31%,差的占26%。
4.你了解到的留守兒童的道德品質:好的占54%,一般的占31%,差的15%。
二、數(shù)據(jù)分析
1.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
在問卷中兒童的心理狀況趨于穩(wěn)定,70%以上的兒童對生活有幸福感,能夠理解父母常年在外是為了給他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也喜歡學校的生活與學習。但有些留守兒童在對父母的依戀關系上沒有一般兒童強烈,甚至有些感情淡漠。和父母的感情一般,對父母回不回家無所謂。部分學生性格較內向,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弱,不能與班內學生和睦相處。在校與一般同學相比,思想品行表現(xiàn)比較差。學習生活缺乏自信,意志力薄弱,自卑感強。有問題的這些孩子都是由于在他們正依賴父母,享受父母的疼愛呵護,感覺父母是他們的天和地,是他們的榜樣,是他們的保護傘時,父母突然過早地離開了他們。這讓成天圍繞父母的孩子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失去了快樂的來源,撒嬌的對象。失去了保護傘。讓他們陷入了一個極度不安全的生活狀態(tài)中。他們懷疑自己的爸爸媽媽不愛他才離開他的,所以對父母感情淡漠,甚至仇視。在這種情緒下,久而久之,變得內向,不愿和他人交往;任性,誰的建議勸說也不聽;自卑、缺乏信心,不愿意參加任何個人或團體活動。再者他們的監(jiān)護人不是爺爺、奶奶就是兄弟姐妹,甚至有的孩子沒有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無力。由爺爺、奶奶監(jiān)護的孩子,由于爺爺、奶奶缺乏文化教育知識,缺乏科學的引導,合理的管束,不是過分溺愛就是粗暴簡單的教育,因此造成孩子道德品行欠缺,有暴力傾向。由兄弟姐妹監(jiān)護和無人監(jiān)護的孩子,長期處于無管束狀態(tài),無人引領和糾正道德品行問題,所以養(yǎng)成了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散漫性格。
2.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
兒童的生活起居等各種事情多半由父母代勞,但他們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照顧,生活自理能力強。但由于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大多溺愛孫子,再加上他們文化水平較低,教育方法欠妥造成孩子生活習慣較差。(如衛(wèi)生習慣,作息習慣,學習習慣)
3.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
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堪憂。學習習慣不好。調查中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布置的作業(yè)不能及時完成,至于主動預習、復習就更談不上了。學習被動,加上監(jiān)護人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及時給予正確指導。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得不到家人的及時幫助與輔導。以至于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三、今后的干預打算
1.心理狀況方面:一方面利用家校聯(lián)誼轉變家長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fā)展,留守兒童出現(xiàn)的心理健康問題,有農村客觀環(huán)境的制約,也有做父母的自身在認識和觀念上的偏差。很多人認為只要給孩子留下很多的錢,讓孩子有條件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也是自己在外辛苦的價值體現(xiàn),但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什么。這種錯誤的觀念,往往會適得其反?!白臃囚~,安知魚之樂?”“留給子女財富,不如讓子女成為財富”才是更明智的。另一方面盡可能讓家長和孩子保持密切聯(lián)系和溝通,做到每周能和孩子有一次電話聯(lián)系,(或用書信的方式聯(lián)系)從生活、學習、身體全方面及時掌握孩子的思想動向。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就在自己身邊,父母是愛他的。聯(lián)系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鼓勵學生樹立在校外有問題找家長,在校內有問題找老師的思想意識。此外,學校“留守兒童之家”要從留守兒童的切身利益出發(fā),多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多與他們溝通交流,讓他們融入集體之中,消除他們的自卑,孤獨感。讓留守兒童在教師、同學群體中成長,感受教師的關愛和同學的友誼,減少他們受教育的斷層和真空。
2.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方面:由于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無力,兒童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方面存在管教缺位。家長應和留守兒童的老師、班主任多聯(lián)系,及時溝通交流孩子在學校和家里的動態(tài)。同時科任教師要多與學生的監(jiān)護人加強溝通聯(lián)系,應多給留守兒童一些鼓勵,尋找兒童的閃光點,樹立好的典型,產(chǎn)生榜樣效應。爭取監(jiān)護人同老師一道做好兒童不良習慣的轉化工作。
3.留守兒童的學習方面:老師應多給這部分兒童一些知識性輔導,同時也可以在學生中提倡一對一的幫助模式。
農村留守兒童出現(xiàn)的這些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會給農村的教育以及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較大的負面影響,能否解決好這一問題意義重大。這個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真正落實和質量的提高,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家庭、學校、社會、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針對留守兒童出現(xiàn)的這些問題,我們應從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給予關懷。
參考文獻:
[1]張德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策[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6(3).
[2]劉紅.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3]肖正德.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進展[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1).
[4]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注:本文系甘肅省2018年“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分析及研究》初期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8]GHB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