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是在信、達、雅的基礎(chǔ)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zhuǎn)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本文從翻譯的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zhuǎn)換性、創(chuàng)造性及歷史性出發(fā),結(jié)合去字梏、重組句和建空間三個視角來對漢語文化負(fù)載詞在英語中的不同應(yīng)用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從而使?jié)h語在英文中的表達更為貼切。
關(guān)鍵詞:翻譯特性;文化負(fù)載詞;漢譯英
作者簡介:牛越(1995.2-),女,遼寧錦州人,遼寧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1--02
一.引言
翻譯是通過語言機制的轉(zhuǎn)換連接或溝通自身文化和異國文化的橋梁,翻譯使具有不同文化語言背景的人相互交流。所以本文在翻譯特性的領(lǐng)域下,結(jié)合實例探討文化負(fù)載詞在特定翻譯條件下的英譯過程,從而使交流變得更加順暢。
二.漢語文化負(fù)載詞語英譯
每個國家都是獨一無二的,因而其承載的文化背景、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也不盡相同。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可能出現(xiàn)與每一種語言完全相對應(yīng)的另一種語言,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文化負(fù)載詞。
2.1 社會性
在《普通語言學(xué)教程》一書中,語言學(xué)大家索緒爾指出,語言是言語活動的社會部分,社會賦予這些語言關(guān)系系統(tǒng)意義。[1]這說明,翻譯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是在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的。社會環(huán)境給予翻譯其特殊意義,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是緊密相連的。
例如:中國的“廣場舞大媽”,翻譯成英文則是“square dancing grannies”,而不是我們心目中“grandmothers”這一答案;中國人喜歡對初次見面的朋友說“久仰”,這是一種尊重別人的表達詞匯,所以為了體現(xiàn)其尊重之意義,“久仰”不可譯為“I adore you for a long time”, 而應(yīng)該譯為“I am pleased to see you ”,這樣更能體現(xiàn)其社會性。在比如,“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tǒng)一”,對這一詞組的翻譯不盡相同,有“Taiwan issue and unity of China”和“Taiwan question and reunification of China”兩種。把這兩種翻譯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第二個翻譯比較合適,因為“question”這一單詞含有有待解決的意思,而“issue”這一單詞本身就含有爭議的意思,所以“issue”的選擇使用更能體現(xiàn)其社會形勢變化。
2.2 文化性
語言與文化之間是緊密聯(lián)系著的,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可忽視文化因素。文化對翻譯的影響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如宗教信仰、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民族文化等。弗美爾曾明確指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轉(zhuǎn)換”。所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交流時,我們一定要時刻注意文化因素。
比如,在英語中狗被認(rèn)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時)、Luck dog(幸運兒)等。而對于國人而言,狗雖也被認(rèn)為是忠誠的、可靠的,但用其形象來比喻人時,卻都是壞的意思。對于中國人而言,龍象征著神圣與高貴,但這一想法與外國人不同。在外國人的心中,“dragon”代表著邪惡,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亞洲四小龍被譯為“four tigers”。
2.3 符號轉(zhuǎn)換性
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xué)教程》中指出:“如果我們能夠在各門學(xué)科中第一次為語言學(xué)指定一個地位,那是因為我們已把它歸屬于符號學(xué)?!边@啟示我們,在翻譯活動過程中,不要采取片面認(rèn)知,要進行符號間的轉(zhuǎn)換。
如果原文與譯文符號意義一致,可采用直譯的方法。如“一石二鳥”“to kill birds with one stone”,“渾水摸魚”“to fish in the trouble water”。如果原文與譯文存在巨大差異,可采取意譯的方法。比如,“塞翁失馬,焉知非?!比绻弊g為“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采取直譯翻譯的話,讀者則無法感同身受,不能確切地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想表達的意思,而翻譯成“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 則使人一目了然,使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清晰明確。
2.4 創(chuàng)造性
張澤乾曾論述:“作為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審美的藝術(shù)的翻譯的藝術(shù),其最基本的方面仍在于實踐性,因此,創(chuàng)造美可以說乃是翻譯藝術(shù)的本質(zhì)特性”。所以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要發(fā)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
錢鐘書先生對諺語“吃一塹,長一智”的英譯為“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形、義、音三美俱佳,令人拍案叫絕。王昌齡的《出塞》中:“縱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許淵沖譯為“If the Flying General were still there in command, No hostile steeds would have dared to invade our land”,第一句中“龍城飛將”指的是漢朝名將李廣,但在這里如果把李廣譯在文中,很多西方讀者肯定不理解,所以譯者用了專有名詞“ Flying General”來體現(xiàn)這個特殊人物。第二句中,“陰山”是地理名詞,直接譯會引起不解,所以譯者直接把原文背后所象征的“祖國河山”譯為“ our land”。
2.5 歷史性
翻譯的歷史性是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化的,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同一篇著作會出現(xiàn)不同的翻譯版本,體現(xiàn)出時代性。翻譯的歷史性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讀者的理解性,讀者的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等。翻譯的歷史性表現(xiàn)在理解-表達-接受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翻譯的形成與內(nèi)涵在豐富,翻譯的作用與能力也在提高,翻譯的歷史性局限在超越。
我們來舉一個比較經(jīng)典的例子-《道德經(jīng)》,對《道德經(jīng)》的英文翻譯歷久不衰,出現(xiàn)了很多版本。該書前兩句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典型的譯文如下[2]:
譯文1:
The Tao, or Principle of Nature, may be discussed [by all];
It is not the popular or common Tao.
Its Name may be named;but it is not an ordinary name.[3]
譯文2:
Existence is beyond the power of Words
To define:
Terms may be used
But are none of them absolute.[4]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對于同一句話具有不同的理解。這便是翻譯的歷史性。
三.漢語文化負(fù)載詞英譯的意義再生
3.1 去字梏
去字梏,表面意義上通常被理解為“去除”某個字,而其實際意義是表示某一個作品的意義。要破除字的桎梏,譯者首先要改除流行的翻譯觀,樹立正確的意義觀并在其指導(dǎo)下改除習(xí)慣性的逐字對譯的習(xí)慣。
例如:“玉不琢,不成器”的英文翻譯為“nature is above nature”,這一翻譯其中并沒有局限與對“玉”“器”兩個字的字面意思,而是從其表達的深層含義著手,比喻人如果不歷經(jīng)磨難,就會難以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這是萬物之常態(tài)。
3.2 重組句
楊絳認(rèn)為“翻譯包括三件事:選詞,選句,成章……”。通過重新組句,可以使句子的意義表達更加生動、形象、鮮活。例如:
原文:我們使用給食器來引誘蜜蜂鳥從一百英尺的樹上飛下來,這樣我們才能獲得這種鳥的第一份攝影資料。
譯文1:We used feeders to lure birds down from hundred-feet-high trees, in order to be able to obtain the first photographic documentation of species.
譯文2:Using feeders to lure the birds down from hundred-foot-high trees, we were able to obtain the first photographic documentation of species.
把譯文一和譯文二進行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譯文二是在重組句的原則下進行句子翻譯的。雖然譯文二并沒有選擇按照漢語語序進行翻譯,但它所表達的翻譯效果更加立體。
3.3 建空間
所謂見空間,是對文本的整體意義而言的,通過翻譯,在譯文中為讀者建立一個廣闊的空間,讓讀者在這一空間中,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達到更好的閱讀與交流。
例如,翁顯良先生把“枯藤老樹昏鴉”譯為“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這樣翻譯起來,為讀者建造了一個時空,在一個夕陽西下的黃昏,在一棵枯樹上停留著一只孤獨的烏鴉,不禁使人觸景生情。這樣翻譯會給予讀者更多的思考與想象的空間,進而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從而使讀者更能感受作者的意圖。
四.結(jié)束語
本文通過對幾個典型例子的分析,對漢語文化負(fù)載詞英譯進行了探究。 在去字梏、重組句和建空間三原則的基礎(chǔ)上,更好地感受到文化的五大特性,更加認(rèn)識到了翻譯在文化交流中所發(fā)揮的重大作用。從而使中國文化更好的交流與傳播,進而在翻譯中把握全局,展現(xiàn)原文風(fēng)采,弘揚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xué)教程[M].北京:商務(wù)印刷館,1980.
[2]趙文婷. 翻譯特性視域下漢語文化負(fù)載詞的英譯探究[N].華中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5(4).
[3]Balfour, F.H.Taoism.Tests,Ethical 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M]. Whitefish: Kessiger Publishing,2012:2.
[4]Bynner, Witter.The Way of Life, According to Lau tzu[M].London: Perigee Books,198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