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也是對學生歷史思維進行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素材,在教學中運用史料,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感知歷史,拉近歷史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诖耍治隽耸妨显诟咧袣v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史料;高中歷史;應用探究
歷史史料是重要的歷史課程資源,無論是歷史的研究還是教學都需要先對史料進行研究以及分析,只有有效地運用史料,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而當前歷史教材引文資料有很多,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史料分析以及處理能力,運用史料直觀地進行教學,這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對他們的認知能力進行培養(yǎng),引導他們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究,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史料的必要性
1.寓教于樂,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學生只有擁有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教學能夠順利進行,這對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具有積極影響。史料中包含豐富的內涵,其中有很多內容生動有趣的小材料,通過這些短小的史料記載,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探究欲望。且有趣短小的文字史料和容易明白理解的圖片史料,可以有效地在高中歷史課本中穿插,在不影響教材排版的基礎上,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2.深化教材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歷史思維
史料具有顯著的特點,能夠生動、直觀地體現(xiàn)歷史發(fā)生的過程和原因,能夠對歷史的真實面貌進行還原,加深教材內容,激活歷史知識,還可以對學生的知識視野進行拓展,補充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歷史知識,能夠深入認識歷史事件所產生的影響。
3.有理有據(jù),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歷史教學的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并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在歷史經驗中成長為有思想和作為的人,而并非單一背誦某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或權威的解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盡量多給學生補充一些歷史知識,讓他們在豐富的文獻、資料和有關學術觀點中主動探索以及研究歷史事實。教師對史料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教材中提供的結論進行印證,形成自己對于某個歷史事件的看法或者是感悟,讓他們在學習中可以了解有關的歷史知識,還可以通過探索以及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讓他們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學習更多的技巧,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效果。
4.高考命題特點決定
高考的命題特點,使得歷史教學需要進行史料教學。近些年來,高考中的史料占比在不斷增長,其對于學生學科能力的考查不斷加強,差不多所有的設問都指向分析及概括材料。這一命題特點,需要在教學中注重運用史料,教師除了要對教材中的圖文形式史料進行全面的利用外,還需要從課外收集各種對教學有幫助的素材,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讓他們主動進行探究,引導他們從史料中獲得歷史,深入理解歷史知識。
二、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史料的策略
1.在教學中運用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進而對學生開展研究學習方法方面的訓練。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史料時,要創(chuàng)設對應的情境,讓學生可以在情境中體驗歷史知識,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提升教學的針對性[1]。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需要全面運用互動合作和情境的方式,要側重于教授學生認識歷史,利用多樣化的方法分析歷史。如探究法,讓學生能夠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歷史,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史料,需要正確指導學生,讓他們可以學會在史料中找出自己需要的理論依據(jù),進而在腦海中重演歷史。教師結合史料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能夠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歷史過程,加深他們的感悟,讓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讓史論結合。創(chuàng)設史料情境,還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幫助他們更好地記憶歷史知識,這樣學生也不容易忘記。教師在創(chuàng)設史料情境時,需要注重史料的運用細節(jié),正確引導學生的研究方向,提升他們的研究效率和效果,讓他們的研究更具目的性。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思考有關的史料內容以及情境,并且進行合理分析,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學習,進一步理解及感悟歷史,有效掌握歷史知識。比如,在學習“多極化世界”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國家的代表發(fā)言,通過這樣決策、討論以及重演的策略,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進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多極化的趨勢。
2.合理選擇史料,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教師要想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效運用史料,就需要先考慮搜集和篩選的史料是不是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積極性。樂之者不如好之者,這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只有學生擁有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其中,進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史料的運用就是一種有效的措施。比如,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想一想,在影視作品中凡是出現(xiàn)圣旨,一般前面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然而在漢武帝之前的詔書并不是這樣的,其是“詔曰”“制曰”,這就體現(xiàn)出了董仲舒的思想,即君權神授。在學習“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時,教師要想更好地講授改革給農民帶來的重要影響,就可以在課堂上背誦當時鳳陽很流行的兩首打油詩,在改革之前是“鳳陽地多不產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可以看到改革之前對于鳳陽情況的描述,其中并沒有直接寫窮字,當時這樣的描述卻更能生動形象地體現(xiàn)該地的貧窮狀況;改革之后,打油詩的描述就變成了“改革鼓點先敲響,三年邁出三大步,如今吃出金鳳凰”,可以看出和改革之前有很大的差距,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改革的作用,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更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
3.創(chuàng)設問題,鍛煉學生的史料思維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進而讓學生深入理解歷史知識和問題。教師在設置問題時需要掌握史料的種類,按照史料中的內容正確設置問題,讓學生能夠逐漸研究史料,靈活思考教師的提問,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學習知識,對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具有積極影響[2]。教師在基于史料設置問題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問題之間的設置要體現(xiàn)出聯(lián)系性。比如,在講解一個國家的體制時,就可以先對有關的內容設置問題,如這個國家的原則、憲法、不足以及歷史影響等。這些問題之間都是具有聯(lián)系的,且不是相同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全面運用這一點開展史料教學,讓學生能夠積極思考有關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對學生的史料思維進行鍛煉和提升,對學生以后靈活運用史料解答歷史問題具有積極影響,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歷史思維。
4.充分利用多種版本課程的典型資料
歷史教材有很多的版本,每個版本的教材在特點方面也存在差異,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情況對不同版本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比如,人民版教材就給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模塊,有很多的史料,然而在“工業(yè)革命”教學中,課本上的資料卡片對于其概念的介紹層次比較淺,也沒有全面介紹工業(yè)革命對手工工廠的影響。所以,教師就可以整合不同版本的課本,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豐富。
要想更好地給學生教授科技革命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搜集科技方面的有關知識,如羅盤、印刷術、火藥等,進而展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分別介紹每種科技的影響,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工業(yè)革命。
5.從生活中挖掘史料
歷史資料并非單單存在于歷史文獻中,還存在于學生的生活中,教師可以全面挖掘生活中的史料,挖掘和學生生活較近的史料,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歷史事件。在很多地方都有豐富的歷史資料,如家庭收藏、影視資料、民間傳說、地方志、名勝古跡等,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全面運用。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挖掘史料,這能夠有效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趣味性的提升。比如,在學習“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時,講授的是晉商的發(fā)展史,通過創(chuàng)辦票號提供放貸、存款和匯兌等業(yè)務,逐漸拓展到全國范圍內,甚至是國外。要想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晉商發(fā)展的輝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晉商文化博物館、晉商大院、晉商創(chuàng)辦的票號等。還可以讓學生看一些影視作品來了解,如《那年花開月正圓》《喬家大院》等,讓他們感受晉商當年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
6.利用史料來彌補課程教材的不足
在歷史學習中,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但是因為教材的篇幅有限,當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講解歷史事件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只是初步了解歷史事件,然而在掌握史料上較為有限,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補充一些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史料,做到“論從史出”。比如,在學習“中央集權制度”有關內容時,課本上只是講述了中央集權制度的來源,如郡縣制等。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認識該制度給不同階層帶來的重大影響。教師可以從《禮部志稿》《明史刑法志》和《中國古代通史》中,或者是從現(xiàn)代媒體中選擇一些對該制度評價的資料,使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君主專制制度,對教材中史料不足的情況進行補充和豐富。
綜上所述,注重史料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轉變學生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對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進行培養(yǎng),讓他們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所以,要想有效發(fā)揮史料的作用,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合理選擇史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尹成杰.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18).
[2]陳文華.史料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8(1).
作者簡介:丁俊昌(1985.01—),男,土族,甘肅天祝人,本科,中學二級,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