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惠珠 吳鐘成
摘 要:探討中學語文和物理學科,如何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進行學科之間的融合,從而提升教育效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出從人文素養(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雙輪驅(qū)動、事理和人理兼容兼知、實驗與場景教學相互滲透三個層次打造兩門學科融合的支點,巧妙地開展融合課堂教學,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由此更好地開啟學生智慧、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物理教學;學科融合
學科融合指在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打破學科邊界,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和互補,進一步推動學科發(fā)展的活動。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diào),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和整合需要進一步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壁壘正被逐步打破,科目之間的界限逐漸突破,知識的融合進一步加強,在學科間開展教學合作,是今后課程整合探索的主要形式。由于語文學科潛藏著豐富的科學教育潛能,物理學科蘊含著悠久的人文精神與內(nèi)涵,這兩個學科的融合一直受到研究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學科融合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也是新時期教師的必備素質(zhì)和教學的努力方向。但是,由于缺少共同目標、缺少融合框架、缺少課程設計,導致語文與物理的學科融合一直未能取得有力的突破,也很少能夠看到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新穎的物理和語文的整合課程。今年以來我們有意識地讓語文教學和物理教學教師對標,探討了語物學科融合實現(xiàn)的可能性和操作問題。以下將重點介紹我們關于語文與物理學科融合支點的發(fā)現(xiàn)。
一、巧妙設置課程,人文素養(yǎng)與科學素養(yǎng)雙輪驅(qū)動
21世紀是一個綜合實力競爭的時代,是在雄厚的人文底蘊支撐之下,激烈的科技競爭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必然會逐漸地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zhuǎn)移?!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提出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彼?,我們在教學中,要能夠高屋建瓴,打破語文與物理學科的邊界,設置雙學科融合課程。通過學科融合,幫學生打開通往更廣闊世界的窗口,點燃他們渴求知識的火花,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訓練他們的思維方式,讓他們的頭腦變成知識的寶庫,確實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對于陸游《村居書喜》中的“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睂W生在分析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時頭頭是道:“該詩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烘托了詩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闭勂馃捵郑材苄攀帜閬?。有人會告訴你:“在這里,‘知字用得傳神,擬人的手法,賦予物于人的情感……”當然,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大多僅限于此,這樣一來,學生的才智將無法得到完全的解放,學生的心靈也得不到盡情的放飛,學習的激情也會被澆滅。學生會覺得這種回答帶有一種套路,好像只是在背誦和接受老師的思想,而不是自己在思考,自己去真正獲取知識。之所以造成這種狀況,原因在于這種課堂設計沒能兼顧科學素養(yǎng)。
在融合課程設計中,我們還要追問“花氣”為何“襲人”?它與“驟暖”有何關聯(lián)?傳統(tǒng)模式教育出來的學生,也許這時心里會有一種挫敗感,因為要回答相關問題需要物理學科的知識。于是,我拿出一小瓶香精讓學生先聞一下味道,并要求他們記住味道,再在瓶子下面點了一根蠟燭。過了一會兒,再讓學生聞一下味道并與之前的進行比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眼睛閃閃發(fā)光,精神更加集中。明白了花香的物理:花氣之所以“襲人”,是因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無規(guī)則運動加快的結(jié)果,而溫度影響分子運動的激烈程度。這時再結(jié)合群文閱讀來舉一反三,效果更佳。如引入王安石《梅花》的詩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讓學生分析“暗香”一詞的含義;引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佳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弊寣W生理解“縷縷”一詞的妙處。
正因為引導學生探究花香的物理現(xiàn)象,把教學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空間,課堂的高潮才被激起,課堂的魅力才充滿,學生的學習激情才被激發(fā)。這個實驗刺激了學生更強的求知欲,學生都能像科學家一樣從物理的角度去分析現(xiàn)象,真正理解了這些語言的含義,核心素養(yǎng)教育就是要求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教育雙輪驅(qū)動、相互促進。
二、雙向開啟智慧,增強學生對事理和人理的認知
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秘的感覺;誰缺乏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圣的戰(zhàn)栗中如癡如醉的能力。所以,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要運用教育的智慧和靈感,培養(yǎng)學生格物致知的精神,激活思維,啟迪智慧。已有研究表明,科學需要左腦來開展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文化需要右腦來進行感性思維和形象思維,而開展語文和物理的融合,可以開發(fā)人的左右腦的平衡,引導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研究經(jīng)歷,并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應用能力。
近幾年來,很多一線的老師在積極探討語文和物理的融合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仍然只是把語文當做藝術(shù)素質(zhì)來培養(yǎng),沒有意識到物理教學和語文教學在知識和手段上存在很強的互補性。所以,我們致力于嘗試探討在教學上該如何通過一些簡易的實驗場景操作,來使學生開闊視野,開啟智慧,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新型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河間游僧》是清代學者紀昀所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散文主要講述了一個河間的游僧在市集中用騙人的手段賣藥的故事。我為學生梳理了文意,并點明本文所要揭示的主題:用小伎倆來騙人的人,花招最后總是會被人識破,也不會得到好結(jié)果。該篇文章篇幅短小,事理簡單??墒菍W生在完成相關的翻譯題目時,還是漏洞百出,詞不達意。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對于騙術(shù)的原理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至于邏輯不明,語意不通。這時物理實驗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補救作用。我們通過實驗來模擬游僧賣藥的場景:用塑料殼將一顆含有鐵質(zhì)的金屬球包在里面,混合在其他的塑料球中,一起放在盤子中。教師手中戴一枚磁性指環(huán),模擬游僧的銅佛手,當帶有磁性指環(huán)的手指凌空拂過各塑料小球時,帶有鐵質(zhì)金屬球的塑料球便開始滾動。
上述實驗增強了學生對游僧騙術(shù)事理的認知,再次閱讀文言文時,即可得心應手,但這還遠遠不夠,課堂教學不應僅止步于此。針對游僧的故事,我們還應當組織追問或辯論,在“事理”之上,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人理”的理解和認知。比如,引導大家討論“因為看到所以相信,是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現(xiàn)代游僧哪里有,我們?yōu)槭裁磿茯_?”學科融合不但要讓學生在認識上跨越學科知識的鴻溝,開闊視野,還應當啟迪智慧,利用融合課程說明事理、也說清人理。語文和物理的融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兼容思維。中學階段大部分的學生對科學是很感興趣的,竭力想弄明白事物的實質(zhì)和奧秘,使所得到的知識是自己“拿來的”,而不是“送來的”;同時,中學生作為大孩子,還應當更好地讀解社會、參悟“人理”。語文與物理學科的融合,恰好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讓他們明白不管是研究科學,或是研究人文藝術(shù),都要學會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
三、開發(fā)有感染力的課堂,實驗與場景教學相互滲透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作為世界教育大國而非強國,我國學生發(fā)展?jié)摿涂鐚W科素質(zhì)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十分關鍵。教育部提出跨學科學習和創(chuàng)新課程體系的要求,就是要著眼于中國教育和中國人才的未來發(fā)展。全國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倡導“大語文教育觀”,即教師不僅僅把語文課視為工具課,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發(fā)展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學科的融合恰是“大語文教育觀”在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種重要實踐方式,可以把教學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時空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獲取知識,去感悟中國語言文字中的人性美,獲得精神的解放,情感的滋潤。
語文與物理的學科融合,應當致力于開發(fā)有感染力的課堂,融合應當成為知識教育的優(yōu)勢。建議通過物理實驗和語文場景教學,架設兩門學科融合的橋梁,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語文學科長于場景建構(gòu),每一篇優(yōu)秀的課文至少存在一個場景,比如《背影》一文中父子相愛相離的場景、《再別康橋》一文中校園孤旅泛舟的場景、《藥》一文中買人血饅頭治病的場景;物理學科長于實驗檢測,每一個定理和知識點至少可以設計一個實驗來解釋,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谋人_斜塔丟球?qū)嶒?、棱鏡分解太陽光實驗、鐘擺實驗、小車下坡實驗、油滴實驗等??梢酝ㄟ^物理實驗與場景教學的互相滲透,營造更有吸引人的課堂。
《兩小兒辯日》是戰(zhàn)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記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做決斷之事。該文展示了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道家與儒家思想交鋒的場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通過實驗說明“事理”,實驗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解釋第一個小孩說的早上太陽看得比中午大的科學原理,第二部分解釋中午的太陽比早上熱的緣故。通過讓學生透過水杯觀察一放在水中的筷子,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筷子粗細不一樣來模擬早晨的太陽看起來比中午的太陽大的折射原理。將一束光照射在墻壁上,通過調(diào)整光束照射在墻上的角度提醒學生觀察光束在墻上的亮暗情況,通過實驗可以發(fā)現(xiàn)光束與墻壁的照射角越大光斑越亮的結(jié)論,從而得出照射角度越大能量越集中從而中午的太陽比早晨熱的科學原理。也就是說,早上和中午太陽離我們是一樣近的。最后,通過爭論場景的再現(xiàn)和解說,甚至讓學生作為儒家與道家的代表,分說此文涉及的“人理”,將一堂課的教學拓展成我國儒道紛爭的宏偉歷史畫卷。
在操作過程中,大多學生歷史背景知識儲備不足,對此,我讓學生自行搜集和了解相關知識,提倡分組合作、課前準備。通過儒道之爭、物理實驗,將課堂變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平臺,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diào)動起來,并確實將知識傳播落到實處。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得好,“教育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通過場景和實驗,我們希望能夠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換來學生的激情,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融合課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錢健.融合教學:還原知識的本來狀態(tài)[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3):88.
[2]陸啟威.學科融合不是簡單的跨學科教育[J].教學與管理,2016(11):22-23.
[3]肖馳.涇渭分明的課程壁壘逐漸淡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7(12).
[4]李迎霞.論中學物理教學與語文素養(yǎng)的聯(lián)合培養(yǎng)[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7(15).
[5]肖昌權(quán).淺談新高考背景下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提升[N].語文日刊,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