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胤
摘? 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研制,給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帶來很多深層次的思考,尤其“基本理念”的調(diào)整,更是值得深思。為例更好地對應了課程的性質(zhì),即“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也是見課程標準對實踐性的整體把握和重視。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話: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即實踐,實踐是獲取知識的必要途徑。
關鍵詞:音樂教學;聽音樂;教學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0-0133-01
音樂學科的“實踐”,宏觀而論,就是應在所有音樂教學領域里都強調(diào)學生的藝術實踐,即參與演唱、演奏、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編創(chuàng)等各項音樂活動。微觀而言,音樂作為聽覺藝術,“聽”最富實踐性,它滲透于各種音樂活動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聽”都是有效的,很多音樂課堂并不缺乏“聆聽”環(huán)節(jié),但雖有量卻難顯質(zhì)。如果沒有考慮到深入熟悉理解音樂所需要的時間,也沒有考慮為熟悉作品而作出的計劃,那么,大多數(shù)的聽,僅僅浮于表面甚至無效。所以,有必要對“聽音樂”作實踐探索。
1.“聽”的程式關系
素材是展開的基礎,它是由一個或若干個作品組成,在程式中最初為靜態(tài)。聆聽者是音樂接收對象,在程式中最初也為靜態(tài)。要使得這兩者產(chǎn)生聯(lián)系,“聆聽”是介體。于是,可能產(chǎn)生以下兩種關系:
(1)平行關系
音樂素材一旦播放即為動態(tài),結(jié)果若聆聽者依然靜態(tài),“動始靜終”在教學中屬平行關系。
(2)交集關系
音樂素材播放為動態(tài),若引起聆聽者掀起動勢(共鳴),“動始? 動終”在教學中屬交集關系,交集點就是“聆聽”。
所以,最終能否形成程式動態(tài)的根本就在于“聆聽”,聽音樂也就成了一種體驗。體驗是否吸引聆聽者,也就會決定聆聽者對音樂的了解和珍視。采取方法,多種形式,讓音樂的表現(xiàn)要素變得特別適于“聽”,則是關鍵所在。
2.“聽”的內(nèi)外伸張
把音的高低、色彩、強弱和長短這些基本特性組織在一起,就會產(chǎn)生我們平常所說的音樂要素,即旋律、節(jié)奏、結(jié)構(gòu)、音色與和聲。這些與音樂的表現(xiàn)力都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這么說,它們是音樂作品內(nèi)部的一切風格氣質(zhì)凝集因素。
由此,不少音樂教師走入聆聽誤區(qū):某個作品一旦欣賞,常常將所有的表現(xiàn)性要素翻出來一一亮相。在面面俱到所帶來的安全感里,喪失了聆聽應該帶來的深刻,而沒有深刻的音樂也無法觸及聆聽者心靈,“動勢交集”無法產(chǎn)生。所以,“聽音樂”與表現(xiàn)性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必須取決于我們正在研究的音樂的表現(xiàn)特點,將具有鮮明特征性的表現(xiàn)性要素以“適合聽”的形式釋放于聆聽者,我們把它稱之為“內(nèi)伸”。
3.“聽”的評估方法
新課標指出“科學的課程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促進課程教學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由此,對于“聆聽”的評價,我們也需建立在診斷、激勵和改善的功能基礎上。日常教學中,常有教師因過于關注激勵而產(chǎn)生滿堂贊現(xiàn)象;教師熟悉終結(jié)性評價而忽視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對“聆聽”的評價而言,教師更多偏重于定性述評,對聆聽領域中水平要求的量化評價不夠。事實上,“聆聽”作為一種體驗,它需要合適的評價體系。
評估首先涉及對教學目標的了解,然后判斷“聆聽”這一體驗是否達到了這一目標的某些部分??此迫菀祝嬲鞒雠袛嘟^非易事,假如目標僅是用模糊的術語來闡述的話,那么它就毫無希望地喪失掉了。音樂行為必須用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術語來陳述,對預期所達到的程度必須加以明確。
(1)教學首先圍繞“變奏”作展開
唱主題多遍,每次都變化不同的表現(xiàn)要素一特別大聲地唱“pop”;用手拍或跺腳來代替唱的“pop”;把“pop”全部拿掉—改變歌曲中不同樂段的速度一一大幅度地改變不同樂段的力度一把節(jié)拍改為每小節(jié)四拍,演唱中使用進行曲風格—用獨唱和合唱來演唱不同的樂段,嘗試在令人驚奇的地方使用它們—改變樂句的順序,或在某些樂句繼續(xù)下去前重復它們等….
(2)教師對“變奏”作必要的總結(jié)提煉
(3)聆聽評估
A.第一次聆聽—確定有多少次變奏?寫下主題及每一個變奏。
B.第二次聆聽—給每個變奏加上自己認為合適的名稱,設計主題圖表(如主題;變奏1,賦格;變奏2,小步舞曲;變奏3,柔板;變奏4,八音盒;變奏5,爵士)。
C.第三、四次聆聽—把內(nèi)容填寫在自己設計的圖表上:
a.每一樂段中演奏的樂器是什么?
b.在哪個樂段中,單個的樂器或一組樂器輪流演奏主題的第一樂句?
c.每一個變奏中主題都是完整的嗎?如果不是,它們被演奏了多少次?
d.“pop”是怎樣演奏的?如果它被延遲了,它是怎樣發(fā)生的?有什么效果?
評估結(jié)果:掌握有關學生行為發(fā)展的過程和所達到程度的信息,如學生在概念的理解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果,或他們已經(jīng)獲得的技能達到了什么程度。這些信息,便于今后的學習安排。
“聽音樂”評估,教師要做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尋求感受和理解音樂中有意味的細微之處和聯(lián)系的同時,創(chuàng)設一些有助于聽音樂的指導方向,幫助學生把注意力放在了解音樂的細節(jié)上,這樣就可以把已經(jīng)練習過的概念和聽音樂的技能與其他的音樂類型有機結(jié)合起來。
總之,“聽”的評估,其指向性是明確的,那就是對音樂本身的理解與掌握。由此,音樂的表現(xiàn)要素必須有較為明確的聆聽預設。比如,旋律(方向、旋律線、模進、級進和跳進等);節(jié)奏(重音和節(jié)拍、節(jié)奏型、切分音);力度;音色;結(jié)構(gòu)(單聲部、主調(diào)音樂、復調(diào)音樂等);和聲;曲式;風格等。而具體的“聆聽”評估實施,我們必須建立于實際音樂之上。
參考文獻
[1]黃青梅.讓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綻放生命的活力[J].教育藝術,2016(01)
[2]顧永娟.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互動設計研究[J].華夏教師,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