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欽
摘 ?要:詩歌語言優(yōu)美、內(nèi)涵豐富、境界高深、想象豐富,因此被引入了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活動中并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但就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而言,詩歌教學問題重重,亟待解決?;诖?,本文以小學語文三年級課程為例,探究詩歌的有效教學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教學途徑
詩歌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思想情操,激發(fā)想象力、開拓思維空間、提升審美和藝術鑒賞方面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受到了筆者的重視。下面,筆者將詳細闡述教授詩歌的成功經(jīng)驗,以期為教師同仁們提供借鑒。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也可以用于生活中,因此生活與詩歌之間關系密切?;诖?,筆者在開展詩歌教學實踐活動時會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聯(lián)想到自身的生活進而輕松理解詩歌內(nèi)容,從而保持高度的學習興致。
如,在學習《山行》這首詩歌時,筆者提前公布了此次的教學活動——走出教室,深入山林,感受山中的秋景。這次活動令同學們興致高昂,他們早早地準備好登山的用具、衣物食品、畫具、書本等物品,跟隨筆者來到了附近的山林中。雖然現(xiàn)場沒有出現(xiàn)鮮紅的楓葉,但是絲毫沒有減少學生們觀賞山景的興致。等到集體欣賞活動結束后,筆者將同學們帶到一片安全地,布置了第一項教學任務:請同學們將剛才觀察到的景象畫在紙上。學生們立馬拿起畫筆,認真地畫了起來。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畫出了蕭瑟的樹林,有的學生畫出了霧蒙蒙的山峰,還有的同學把流動的河流繪制了出來……無論同學們們所畫的內(nèi)容如何,都是學生觀察到的景觀。結束了繪畫環(huán)節(jié)后,筆者以大家的畫作為例,引入了詩歌的學習,讓詩歌中出現(xiàn)的每一句詩歌都化成一幅具體的畫面,從而體會到了語言的優(yōu)美、飽滿的情感,提升了教學效率。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將同學們帶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來到了大自然的懷抱里,感受到了自然風光的魅力,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升了教學質(zhì)量。
二、運用微課技術,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
信息技術給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尤其是短小精煉、生動直觀、個性突出的微課技術更是深受教師同仁們的青睞。微課技術被用于教學實踐活動中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活化教學知識、加深知識理解,因此成為了筆者常用教學手段之一。
如,在學習《元日》這首詩歌時,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更趨于形象化,因此對詩歌這一題材理解難度較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利用課余時間搜集了人們慶祝元日的相關視頻和圖片,制成了一個五分鐘的課件。等到教學活動開始后,筆者播放了課件中的內(nèi)容,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力,無論是放爆竹的含義,還是貼春福的寓意,亦或是元日里的穿著和食物,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束了微課課件的觀看后,筆者將同學們的注意力引導了教材詩歌中,來查看詩人是否也注意到了這些節(jié)日慶祝儀式并將其寫到了古詩中,由此加深了同學們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
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發(fā)揮了微課課件形式新穎、用時較短,教學效率高等優(yōu)勢,吸引了同學們的課堂注意力,也加深了同學們對詩歌的理解,值得教師同仁們借鑒。
三、展開小組教學,提高學生合作精神
實施小組合作教學形式是為了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大家的合作精神。如果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交談其他的內(nèi)容或者互相推諉,互相指責,不但不能發(fā)揮合作教學的價值,還容易破壞班級和諧氛圍?;诖耍P者十分重視小組分工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力求通過個體的努力提升整體的效率,建構良好的人際關系。
如,學習《夜書所見》這一首詩歌時,筆者認為學生們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反復誦讀、感悟、記憶及嘗試創(chuàng)作等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領悟詩歌的深意。因此,在教學活動一開始,筆者就提供了一系列討論話題:詩歌描繪了怎樣的情景?你能將古詩改編成一個故事嗎?你認為詩歌中隱含了詩人的情緒嗎,是什么呢?雖然孩子們剛才朗讀過詩歌內(nèi)容,但是對于詩歌中隱含的情緒還沒有體會出來。見此情景,筆者組織了小組合作活動,集中大家的力量解決這些問題。其實這幾個問題都來源于教材,只要學生開動腦筋、仔細品味,一定能得出正確的答案??紤]到問題數(shù)量較多,筆者建議同學們實施分工合作,即把每個問題分配到個人,節(jié)省大家的思考時間。學們聽從了筆者的建議,在小組內(nèi)進行了明確的分工,每個人都分配到了任務。經(jīng)過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最終解決了所有的問題,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在本次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引入了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給學生留下了自主學習的空間,有利于開發(fā)學生潛能,集中個體力量解決教學難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育即成長,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我們要始終用愛心和耐心充盈課堂,用溫情和理性對待學生,這樣我們才能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才能幫助學生能夠獲得成長。而具體到詩歌教學中就是要始終以學生為教學中心,要針對小學生學習詩歌的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優(yōu)化詩歌教學質(zhì)量,突破詩歌教學困境。
參考文獻:
[1]薛法根.詩歌教學的秘密[J].語文教學通訊,2015(03).
[2]陳海波淺析小學語文詩歌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