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焜 夏小華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精準地指出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當前,世界局勢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新的局勢需要新的宣講。高校是理論教育的前沿陣地,“形式與政策”課程是承擔新時代形勢下政治理論宣講的首選,但是,教學層面上存在的問題影響了其效果。通過對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實踐,上海理工大學從不同維度探討“形勢與政策”課程,以期更精準地為高校學生闡釋和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
關鍵詞:新時代;形勢與政策;思政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4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95X(2019)04-0395-06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9.04.018
Abstract:A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Xi Jinping pointed out precisely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However,the world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The new situation needs all-round?communication and transmiss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important institution of theoretical education,the course of?“Situation and Policy”?should undertake the duty to explain political theories in the new era.However,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devalue its effect.Through exploring practices and teaching mode reform i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 deconstruct the advantages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in different dimensions so as to explain and transmit the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more accurately.
Keywords:New Era;“Situation and Polic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teaching reform
新的精神、新的局勢需要新的闡釋和全方位的宣講,高校是理論教育的前沿陣地,不可推卸地承擔新時代的重要使命?!靶问脚c政策”是最適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的課程之一。雖然該課程獨具教學特色,但仍存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這由上海高?!靶蝿菖c政策”課程分教學指導委員會所調研的結果可知。為響應新時代的理論教育號召,上海理工大學從不同的維度出發(fā)探索“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新模式。
一、“形勢與政策”課程在新時代形勢下所面臨的理論宣講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1]10這是對中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毋庸置疑,實踐已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盵1]10顯然,這是中國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單。
習近平總書記居安思危,仍辯證地指出:“國內外形勢正在發(fā)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fā)展仍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zhàn)也十分嚴峻?!盵1]2國內外局勢的發(fā)展充分證實以上判斷,外部局勢的發(fā)展值得警惕。故此,在面臨如此復雜局勢和重要戰(zhàn)略機遇時,每位國民都應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對局勢有更充分的認識。但是,這需要通過相當程度的宣傳教育才能達到,普通民眾的教育屬于大眾宣傳領域的研究課題,姑且不論。在學生教育中,大學生處于價值觀、世界觀“定型”與“未定型”間,故此高校思政教育所起到的價值引導作用極為重要。換言之,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不僅需要宣講取得的成果,更需要對百年未見的世界局勢進行深度的闡釋。
除去經濟、政治、外交、黨建的宣講使命需求外,政治理論本身的解讀要與時俱進,同新時代理念匹配,盡管中國近年在思想文化建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凹訌婞h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廣泛弘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扎實開展”[1]4,然而“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1]9。進而言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需要奮斗在學術教育領域前線的學者及教師在理論和教育層面上的努力。這種努力的內涵實質同“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chuàng)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guī)律,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chuàng)新”[1]26的言論一致。
在面對這般龐大的政治教育課題時,在回答新時代的艱巨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有著自己的答案。他認為:“圍繞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盵1]18-19而代表重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fā)展”[1]21。在掌握和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方法的同時,落實和宣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成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的重大任務。
作為影響一代又一代學子世界觀、價值觀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和“形式與政策”諸課程,將在新時代的形勢下繼續(xù)分別承擔相應的教學內容,并發(fā)揮重要的理論宣講功效。這些課程從不同的維度來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對于現(xiàn)在正面臨的內外局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盵2]換言之,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高校的教師必須正確地理解和引導學生認識當代的中國和世界形勢。在綜合比較以上諸課程后可知,“形式與政策”課程能更好地解讀新時代思想和復雜局勢變化。然而,“形式與政策”課程又獨具教學特色,這使得教學人員對課程的掌握常有“易教難精”之感,致使教學效果不如其他四門課程。故此,若要最大功效地發(fā)揮課程的理論宣講和精神解讀的重大作用,必須采取更為有效的教學改革后才能完成“新時代”交付給它的歷史重任。
二、“形勢與政策”課程在新時代形勢下的發(fā)展
在論及“新時代”的課程發(fā)展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發(fā)展脈絡。
中國解放后,共產黨的領導人在總結蔣介石的失敗原因后愈發(f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大作用。故而,新中國自建國以來,歷屆領導人都極為重視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這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的特色。隨著時代的變遷,各門課程都有所增益,“形勢與政策”課程亦然,且更具“特點”。所以,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曾經提出:“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青年學生,……都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盵3]226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也認為:“要加強各級學校的政治教育、形勢教育、思想教育。”[4]369此后,江澤民進一步強調:“各地區(qū)各部門的主要領導同志要經常同師生座談,做形勢報告,這要形成制度?!边@是國家的黨政領導人在制度層面設計上提出要建設規(guī)范的形勢與政策教育,大幅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地位[5]372。到了胡錦濤時期,他認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6]637。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一言以蔽之,正是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才使得“形勢與政策”課程盡管在不同的時期有著迥異的名稱、差異化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但它卻始終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盡管“形勢與政策”課程受到黨和國家相關教育政策的“護航”程度很高,但緣何教學效果仍有所欠缺呢?筆者通過對上海高校開設該課程的具體調研情況進行分析后,找到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研究后發(fā)現(xiàn),其原因主要在于“形勢與政策”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7]。首先,“形勢與政策”有異于其他四門課程。因為“時勢”性強,“變”成為教學中的常態(tài)。由于必須緊貼時勢,故此每學期的教學內容都會隨形勢的變動而重新編寫。盡管能為學生提供“新鮮感”,但在無形中卻提高了教師授課的要求,更新的重大事件使知識儲備欠缺的教師難以應對如此高難度的教學,教師還將面臨該課在一次教學后就成為“絕響”。其次,課程所需的實踐性使教師要采取多樣又靈活的教學方式,這需要教師時常將“教學觸角”延伸到課堂外。其三,課程的教學目的靈活多變,并非固定在某個學期開設。其四,課程的管理部門多變,致使教學管理中出現(xiàn)推諉現(xiàn)象。此外,出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要求,“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師資隊伍必須專兼結合,故此其授課教師有思政課的專任教師,也有黨政領導或輔導員。因此,無論是從管理的角度,抑或從教學資質的角度看,以上的這些問題導致該課程的效果同政策設計時的預期相差甚遠。
自1987年正式設置課程以來,國家教委曾先后印發(fā)過兩個專門的文件指導該課程的教學,并提出相當具體的工作意見。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首次把規(guī)范化、制度化確定為“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重點內容,不僅提出對各高校規(guī)范教育工作的要求,并且對各地的宣傳部門和教育部門提出更為具體的工作要求。其中,對課程的學時、學分提出具體的要求,且對教學管理、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等曾經存在的問題也提出具體量化的要求。制度的建設既是對以往課程建設的經驗總結,亦是一種“新時代”教育的探討和思考。即便如此,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課程的教學管理卻依舊存在系列問題,上海高?!靶蝿菖c政策”課程分教學指導委員會所委托的上海市屬高校所進行的調研結果充分說明了此情況
在專題的調研活動中,內容主要涉及教學機構設置、教師基本情況、課程基本信息、教學管理制度、課程信息化建設情況等方面。樣本的來源有18個高校,其中985高校1所,211高校4所,對象高校覆蓋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且涉及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1所、上海市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7所。結論初步可以認為“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發(fā)展雖然趨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但依舊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以來,在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講清講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實踐要求,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夯實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科學思想基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的同時,高校進一步提高了對思政課的重視,“形勢與政策”課程也在加強建設的范圍內[8]。教育部在2018年4月發(fā)布《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更進一步確定了該課程的性質、教學管理和教學目的等仍需解決的難題。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指出“形勢與政策”課程在新時代的形勢下所要承擔的重要歷史任務,即“緊密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堅定‘四個自信’貫穿教學全過程,重點講授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最新成果,重點講授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9]。進一步說,在中國內部的發(fā)展不斷取得可喜成果時,外部局勢的動蕩也在加劇,“形勢與政策”課程在新時代的形勢下將面臨更大的使命要求。在教育部給出更為明確的教學任務后,如何更好地推動課程的改革來符合新時代形勢下的教學要求則成了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三、新時代形勢下上海理工大學“形勢與政策”教學改革的路徑探索
為了更好地厘清全球政治的動蕩局勢,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既有的教學模式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改革,正在摸索和實踐中的教學改革舉措如下。
(1)開設“中國系列”課程。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為指導,積極借鑒上海高?!爸袊盗小闭n程的寶貴經驗,在充分發(fā)揮上海理工大學先進制造及裝備技術等學科特色和專業(yè)優(yōu)勢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卓越工程教育”的辦學理念和“工程型、創(chuàng)新性、國際化”的人才培養(yǎng)特色定位,以“形勢與政策”課程為載體,開設“智慧中國”通識教育課程,培養(yǎng)理想信念堅定、專業(yè)素質過硬、國際視野開闊、人文底蘊深厚的先進制造業(yè)優(yōu)秀人才。“中國系列”的課程將解決“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師“單兵作戰(zhàn)”、“思政課教學孤島化”窘境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協(xié)同性弱的問題。多學科交叉的教學配合能更深度解讀新時代的大局脈絡。
(2)完善課程的教學大綱,并規(guī)范教學大綱的執(zhí)行。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學院認真落實《上海理工大學本科課程教學大綱管理辦法》,通過建立專業(yè)的教學團隊的集體研究、組織論證的方式加強對“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大綱的審核與認證,以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為導向,整合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深化教育教學研究,充分反映本學科的新成就和學科發(fā)展的方向,充分反映新時代的大格局和形勢,充分支撐學生畢業(yè)要求的能力達成。同時,馬克思主義學院嚴格按照教學大綱中布置的教學任務的要求,確保教學進度、教學目標有效落實。通過學院領導聽課、教研部主任聽課、同行互學互評等全面自查的方式確保教學大綱的嚴格執(zhí)行;通過與學校教學督導的及時溝通來充分了解教學效果的評價與反饋,積極認真地組織、總結和整改,確?!靶蝿菖c政策”課程優(yōu)質的教學效果。
(3)開展“思想理論熱點面對面”師生對話活動,創(chuàng)新“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模式。2015年,馬克思主義學院完成了上海市教委的“高校思政課超級大課堂學校試點項目——‘思想理論熱點面對面’師生對話系列活動”項目。該項目緊密聯(lián)系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等治國理政的整體部署,聚集黨的十八大后社會相關理論的熱點問題,組織上海理工大學師生開展5次“思想理論熱點面對面”活動、召開兩次全校性理論熱點專題研討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關注度和對國家政治熱點問題的熱情。“思想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專題教學活動,突破了原來班級單調的授課模式,每次動員300余名大學生在學術報告廳開展師生交流對話,從形式上改變了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單一授課方式,開創(chuàng)了師生雙主體、學生提問教師回答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提高了授課效果。在“思想理論熱點面對面”活動中,多名教師匯聚課堂,使學生有機會同時聆聽教學風格迥異、專業(yè)背景多元的教師聯(lián)袂授課,從不同角度深入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內容和現(xiàn)實意蘊,實現(xiàn)了師資共享。在教師團隊的構成上,思政課任課教師與輔導員分工合作、優(yōu)勢互補,圍繞各自擅長的問題與學生對話、交流,將大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與“形勢與政策”理論教學有機融合,提升了兩支隊伍協(xié)同發(fā)展的水平。
(4)積極推進“大家講大課”的“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改革。2015年,學院積極推進“大家講大課”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改革,反響熱烈?!按蠹抑v大課”是學校高度重視本科生“形勢與政策”的課堂教學,深入推進上海理工大學“精品本科”的重要戰(zhàn)略之一,是提高大學生“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質量的積極嘗試?!按蠹抑v大課”的主要舉措是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走進課堂,讓學生領悟大師智慧,感受大師風范。借助“大家”們的身份和經歷優(yōu)勢,對國家、社會特別是高等教育發(fā)展認識的高度來解讀教育、社會和國家的重大問題。
(5)積極推進“兩支隊伍”的優(yōu)勢互補,“兩個課堂”的有機融合。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力量,在大學生成長和立德樹人工作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學院不斷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體制的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兩支隊伍”的優(yōu)勢互補,積極推進思政課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課堂”的有機融合。首先是組織平臺的建設。通過學院來組織協(xié)調“兩支隊伍”的教學科研工作,發(fā)揮優(yōu)勢互補作用。二是隊伍平臺的建設。通過建立兩支隊伍的雙向交流、協(xié)同發(fā)展制度,建立教學科研的團隊,將輔導員隊伍的教學、科研工作納入統(tǒng)一的機構來管理。三是教學團隊的建設。組建教學研究的團隊,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共同組成,定時定點地開展教學研討、團隊教學、實踐交流等活動。四是科研團隊的建設。在統(tǒng)一的平臺建設過程中,通過資源的有限整合,雙方可以形成若干研究團隊,合作開展課題研究。五是實踐平臺的建設。思政課教師要擔任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指導教師,從社會調查報告的選題到報告寫作等方面給予學生耐心、詳細的指導,并和輔導員一起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及第二課堂。
(6)探索適合學生的學習模式。首先,更多采用以現(xiàn)代化技術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如各種交流APP軟件的設計和“形勢與政策”課程公眾號的推出。其次,設計教學主題模塊,不斷深化教學,如在政治、經濟、外交、社會等問題上采取深度的融合設計,將整年大勢分解并主題化后提供給學生選擇。最后,構建跨學科的組合。因為“形勢與政策”的授課內容每年都會有大幅改變,且在講解政治、經濟和外交的內涵和外延時需要授課教師具有相當?shù)睦碚撝R儲備,所以不具備相關學科背景的教師在講授時難以抓住要領,且講解易流于表面,既無法解決時勢講解的功效,更無法達到價值引領的作用。在備課和授課時組建一支專業(yè)背景互補的團隊,能全方位解讀形勢與政策。
(7)舉行“新時代·中國說”的活動,選拔大學生講師。讓大學生給大學生講思政課,是上海理工大學思政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舉措之一。全體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學生可自愿組團參賽,立足本身的專業(yè)背景,講述所學專業(yè)、所在領域的發(fā)展動向和自身專業(yè)能為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貢獻。比賽自啟動以來,共有2 000余名學生積極報名參賽,來自15個學院的18支學生講師團隊在復賽環(huán)節(jié)各展風采。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首的5支團隊獲得大學生講師席。上理工大學生的講師團此后還走上“形勢與政策”課程的講臺,為大學生講授思政課,用專業(yè)實踐、鮮活事跡和生動故事,感染、影響、教育身邊的同學。
四、結束語
新的精神、新的局勢需要新的闡釋和全方位的宣講?!靶问脚c政策”是最適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的課程之一,該課程雖獨具教學特色,但仍有需改進的地方。上海理工大學從不同的維度出發(fā)探索“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新模式。通過教學改革路徑的探索和實踐,上海理工大學將結合本身的特點更好地發(fā)揮“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優(yōu)勢,精準地解讀新時代的新氣象和現(xiàn)今所面臨的世界局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時報,2016-12-09(001).
[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澤民.江澤民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7]?楊麗霞.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話語創(chuàng)新的困境與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5):66-68.
[8]?教育部.教育部印發(fā)《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R].北京:教育部,2018.
[9]?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靶蝿菖c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R].北京:教育部,2018.
(編輯:程愛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