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小燕
【摘要】兒童心理健康是兒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兒童的精神與發(fā)展的內在基礎發(fā)展。它直接關系到兒童的健康成長以及社會的穩(wěn)定。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兒童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是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本文以一名三年級學生為個案,探討分析忽視型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
【關鍵詞】忽視型;教養(yǎng)方式;兒童心理健康;心理問題
一、案例描述
小浩,男,9歲,在讀三年級。開學時偶爾會不坐校車而遲到,上課時精神狀態(tài)差,作業(yè)經(jīng)常不完成,需要父母配合的工作也常常完成不了。通過一次家訪得知小浩父母平時對他和姐姐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疏于管教,缺乏關心。
某天,小浩沒有坐校車,第一節(jié)課后仍未回校,我聯(lián)系其母親,母親在家中發(fā)現(xiàn)他回房間睡覺了。九點多再接到其電話,說小浩拿刀說要殺了她,把她手臂劃傷了,已經(jīng)報警。當天再次去家訪,得知是父母一起責罵小浩,讓他回學校。小浩不愿意,趁母親出去拿東西的時候把刀藏在背后。母親再說他時,他就揮刀傷了母親。通過談話,我得知前一天,小浩和父母吃飯的時候,父母發(fā)生爭吵,并把氣發(fā)在小浩身上。當時小浩已經(jīng)懷恨在心,決定第二天不回學校作為一種報復。
原來,小浩一直很恨他的父母,父母經(jīng)常吵架,還拿他當出氣筒,從來都不關心他。所以他對父母現(xiàn)在的管教非常反感和生氣,認為他們沒資格,自己也沒義務聽他們的話。小浩還說到希望他們死去,自己也不想活著;不想寫作業(yè),不想讀書,不知道為什么要讀書。家訪期間,我們提供了心理咨詢的相關醫(yī)院機構和聯(lián)系方式,建議家長帶小浩去看心理醫(yī)生。小浩母親當時表示同意,后來說聯(lián)系了醫(yī)院第二天就去,但之后并沒有付諸行動。
二、案例分析
1.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Baum rind,1991)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歸納為兩個維度:一是父母對待兒童的情感態(tài)度,即接受——拒絕維度;二是父母對兒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許維度。根據(jù)這兩個維度的不同組合,可以形成四種教養(yǎng)方式:權威型(接受+控制)、專斷型(拒絕+控制)、放縱型(接受+容許)和忽視型(拒絕+容許)。根據(jù)小浩的行為表現(xiàn)及家訪所了解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小浩的父母長期以來都忽視了對小浩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的關心和關愛,屬于忽視型教養(yǎng)方式。鮑姆林德認為,這類父母對兒童既缺乏愛的情感和積極反應,又缺少行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親子間的互動很少。他們對兒童缺乏最基本的關注,對兒童的行為缺乏反饋,且容易流露厭煩,不愿搭理的態(tài)度。如果兒童提出諸如物質等方面易于滿足的要求,父母可能做出回應;然而對于那些耗費時間和精力的長期目標,如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恰當?shù)纳鐣孕袨榈龋@些父母常常會忽視不理。從小浩的案例來看,父母對他的生活、學習長期忽視,家里環(huán)境很臟很亂,即使是最簡單的三餐,也很少在家里做,而是出去外面餐館吃。同時更加缺乏的是行為習慣、親情和愛的教育,致使小浩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也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意義,也導致了小浩對其親人漠不關心和敵對,更產(chǎn)生了一系列不正常的心理問題和行為。
2.小浩心理問題和行為分析
鮑姆林德認為,忽視型的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的性格和心理有著非常不良的影響。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下的兒童具有較強攻擊性,很少替別人考慮,對人缺乏熱情與關心,這類兒童在青少年時期更有可能出現(xiàn)不良行為和問題,并且在長大后表現(xiàn)出較高的犯罪傾向。盡管小浩只有9歲,他也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一系列不正常的心理問題或行為:憎恨家人,行為極端,厭世、厭學、持刀傷害母親,人際關系差,等等。
①憎恨家人
小浩憎恨整個家庭的成員,包括他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姐姐。他對他們的打或罵耿耿于懷甚至是懷恨在心。每當提及家人,他總會十分憤怒地說到一句話:“他們都該死。”當一個人對家人只有恨沒有愛的時候,心理問題就已經(jīng)很嚴重了。
憎恨是一種具有毀滅性的情緒,它使一個人處于憤怒的狀態(tài),容易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美國心理學教授邁克爾·麥古洛2007年參與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總對某件事耿耿于懷的人會分泌更多的皮質醇。這種物質有“壓力荷爾蒙”之稱,若大腦中含量過多,便會導致焦慮、抑郁、睡眠障礙、記憶與注意力問題等等。小浩則表現(xiàn)為憤怒、焦慮、無法集中等。
②行為極端:厭世、厭學、暴力傾向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家庭教育時曾說:“兒童對人的世界的認識,是從父母開始的。他首先認識的是,媽媽怎樣跟自己說話,爸爸怎樣對待媽媽。由此而生成了他關于善和惡的最初概念和理解。在一個好的家庭里,父母和睦相處,兩人都與人為善,相處和諧,相互幫助支持,齊心協(xié)力,以誠相見,相互信任和尊重。這就向兒童無聲地表明并使之深信不疑,人間是美好的,這里是心靈可以得到安逸和慰藉的樂土。”
以上所說這一些都是小浩從未感受過的。他所見到的都是父母的不作為、無休止的爭吵和無理的行為,感受到的都是父母的忽視與無愛,而從未體會到這個世界美好的一面,這對他的心靈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導致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厭惡,也習慣了用爭吵和打罵來應對父母,對父母更是毫無感情可言。所以他會希望父母姐姐死去,自己死也無所謂。同時,在學習上,由于父母很少關注他的學習,沒有給予他目標和指引,學習好與不好對他而言并無意義,學習是為了什么他也沒有任何認知。因為經(jīng)常不完成作業(yè)而受到老師批評,父母因此加以責罵,又令小浩心生不滿,直接導致他對學習產(chǎn)生厭惡,認為是父母在逼他讀書,令他痛苦。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在幼年時期所受的家庭教育、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直接關系到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如父母離異、早亡、父母關系緊張等都容易給兒童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如果這種心理創(chuàng)傷未能得到及時的輔導和治療,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兒童性格扭曲、心理變態(tài),繼而容易產(chǎn)生極端的行為。小浩父母過去長時間的爭吵、對他的忽視和打罵,已經(jīng)對小浩的心理造成了創(chuàng)傷,并且這些創(chuàng)傷從未得到過救助。而如今父母總是責罵他、希望他聽話,這樣讓小浩感到無法接受。他認為父母已經(jīng)沒資格管教他,所以面對母親不斷的責罵,他認為是母親在逼他反擊,因而選擇了極端的行為——揮刀相向。在傷害了母親之后,他沒有表現(xiàn)出慌張與害怕,反而笑著說:“我想刺你的心臟看你倒下去,但是我失誤了?!笨梢姡『频男睦硪呀?jīng)出現(xiàn)非??膳碌钠詈团で枰玫郊皶r的心理輔導和治療。
③人際關系差
忽視型教養(yǎng)方式會阻礙兒童正常社會化,使其形成不良的習慣與人格。兒童往往會通過說謊來保護自己,缺乏責任感,強烈反抗父母的意志,形成冷酷、殘暴、自私自利的個性。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表現(xiàn)為孤僻、獨來獨往,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huán)境等,社交孤獨感更強。小浩喜歡說謊,父母不在家中的那段時間他精神狀態(tài)很差。我問他的時候他對我說是因為沒有人做飯給他吃,很餓,所以沒精神。但我和他母親聯(lián)系時發(fā)現(xiàn),其實奶奶每天都有做飯,只是他不喜歡吃;家訪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每天都玩手機至深夜,第二天才會精神不好。小浩在學校和同學們的關系并不友好,經(jīng)常會和同學起矛盾。我和他聊天的時候,他告訴我他在學校沒有朋友,“全班同學都令我很討厭”。當我說他不坐校車沒回學校,老師感到很擔心的時候,他說:“你擔心關我什么事。”當我說他期中考數(shù)學100分,老師感到很高興的時候,他說:“你高興關我什么事?!毙『票旧韾鄣娜狈Γ箤λ说年P心和示好沒有任何同理心,顯得非常冷漠、孤僻和孤獨。
三、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家庭教育時曾指出,身為父母而缺乏責任感,疏于教育,這是人性的墮落。忽視型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與孩子缺乏親密性,對孩子疏于管教、缺乏感情、聽任自由活動而不予指導和約束等,都容易導致孩子出現(xiàn)不良或越軌的行為。如果父母未能及時關注、意識到孩子的情緒變化,不能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并給予他們情感交流和支持,壓力、不安全感和孤獨感會使他們的生命意志薄弱,面對壓力或心理刺激極易產(chǎn)生極端的行為方式,導致悲劇發(fā)生。因此,不管是學校還是家庭,都要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兒童。
針對小浩的情況,我們采取了教育父母、家校合作、發(fā)揮班級力量、求助心理咨詢機構、建立學生個人檔案等措施對其實施幫助,以期讓他的心理恢復健康并長期保持。
作為教師,我們應盡力去關注每一個孩子的身心成長,提醒家長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努力去幫助每一個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孩子。在此衷心呼吁每一個家庭都能注重教養(yǎng)方式,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讓他們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芳芳.缺損型家庭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心理健康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1:10.
[2]黃君.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人際關系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5:45-46.
[3]蘇霍姆林斯基.家長教育學[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2.
[4]崔元慧.“二孩政策”下父母對子女的教養(yǎng)方式及心理影響個案研究[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92.
[5]鄭梓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個案分析論文[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