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江
摘要:科學是一種探究活動,小學生還缺乏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意識,只是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各種“做”和“玩”的活動進行探究、操作和體驗,從而獲取科學知識,達到培養(yǎng)動腦、動手能力和探究科學意識的目的。科學課應該以學生活動為主,所以教師應根據(jù)內(nèi)容開展各種活動,可以是室內(nèi)活動,也可分組實驗,在實驗室做不了的也可在室外進行。
關(guān)鍵詞:科學實驗;探究;引導
科學課以學生活動為主,就是充分給學生探究、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把活動完成,得出結(jié)果,極大地勾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在空間上需要具備活動場所,并且要有做活動的器材。這就涉及如何利用廢舊物品做教具的問題。當前科學課在中小學的課堂上沒有真正地落實下去,學生領(lǐng)悟和探索挖掘的能力不佳,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墨守成規(guī),未呈現(xiàn)出新課改下的教學理念。
一、科學課的試驗場地選擇
當前小學科學課原理較為簡單。大多數(shù)可在課堂時間完成操作,得出原理。但是有一些試驗,比如探究壓縮空氣的力量的實驗,用的材料較多,需要用兩根木樁拉一條直線,在課堂上不好操作,如果在室外找一個適當?shù)牡胤?,讓每一個學生都自己試一試,效果則會大不相同。再比如四年級下冊有個調(diào)查校園里的小動物這個活動,如果真正地把學生帶到校園的幾個角落,讓學生自己親身經(jīng)歷,那效果肯定是顯于課堂填鴨式的教學結(jié)果。還有比如《各種各樣的巖石》《各種各樣的花》《哪些地方被污染了》等,需要在校外進行的,教師應因課制宜。
二、自制教具在科學活動中的作用
(一)彌補學校實驗室器材的不足
學校實驗室里的儀器因與教材不匹配或數(shù)量有限,難以滿足科學活動的需要,自制教具能給予一些彌補。以我們學校為例,光是科學器材有418種,而蘇教版教材三~六年級用得上的大約為50種,利用率達不到20%,其余有幾十種是自制教具。自制教具經(jīng)濟、實惠,來之廣泛、取之容易、用之方便、換之快捷、棄之不惜。所取的材料大多數(shù)本身就是教具,可以直接使用,如一些瓶子、乒乓球,橡皮筋等,有的只需要簡單加工或組合就可以使用了。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自制教具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科技實踐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凡是學生喜歡做的事情,盡管有些難度,學生都愿意做、肯努力做、有興趣地做。學生的興趣越強烈、越廣泛、越持久,他們的求知欲也就越強烈,思維也會隨之活躍,動作也會更加勤勉,學生就越想把事情做好,越想知道最后的結(jié)果。興趣對于學生學習的進步、能力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家長教育”的重要性
實踐出真知,孩子的第一堂課不應該來源于課堂,最重要的是家庭。例如,講動物的文章《蝸?!?,父母可協(xié)助學生在家親自喂養(yǎng)蝸牛,或者觀察在花田里的蝸牛,通過觀察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生活環(huán)境、生存方式、身體的特點等??梢宰尶茖W課走進生活,讓學生更加喜歡科學課。在整個觀察的過程中運用邏輯推理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培養(yǎng)小學生理性思維。
四、結(jié)語
現(xiàn)代教育不斷推崇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應該讓學生手腦結(jié)合,走進自然,進行大量的實驗探究,抱務實的態(tài)度。同時家長更應該積極與教師溝通,多參與學校組織活動。學校也不應該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孩子考的分數(shù)是多少,更應該認認真真地看到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并把這些困惑和問題及時地反饋給家長。只有讓家長真切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育人中來,才能夠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優(yōu)勢與不足,從而對其做出針對性的培養(yǎng)與改正。
(責編: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