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人的行為習慣需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從幼兒時期開始,我們就需要關注幼兒的日常習慣。在生活當中,幼兒日常的行為習慣關乎著未來的發(fā)展,幼兒從小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是決定以后的人生態(tài)度,因為好習慣是教會幼兒成長的鑰匙,老師在日常中的言行舉止都關乎著幼兒的習慣養(yǎng)成,因此老師需要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在潛移默化當中讓幼兒做到好習慣的養(yǎng)成。
【關鍵詞】:好習慣 整理 養(yǎng)成
正文:
(一)、好習慣與交流的必要管理
古人曾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我們在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中也認識到了“二八法則”,因為好習慣拿到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可以用好習慣把遇到的問題拆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定義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屬于是哪種類型;第二個階段就是找出因素,去建立初始假設,思考我們的行為習慣是否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而第三個階段就是找事實去驗證。身處社會的生存之術,就是習慣,一個好的習慣是教會我們生存之道的重要因素。許多精英都會是將嚴于律己放在首位,因此時間管理問題就成為了工作中的重點,時間管理是好習慣之一,因為時間是完成工作以及工作效率的保障。時間是我們不能掌控的,我們所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人生以及心智,我們對時間進行系統(tǒng)記錄只是一個簡單的開始,還要找出自己的精力旺盛的時間點,提高自己的專注度。再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學會時間管理對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好處,甚至于是比別人更快速的成長。
(二)、習慣的整理
在幼兒園里,我們嘗嘗會看到這樣一幕,就是孩子在到班級后,將脫掉的衣服隨手一丟,又或者是在上課時將書翻的亂七八糟,這樣不好的習慣隨處可見。據(jù)調查可知一個孩子三至六歲是養(yǎng)成習慣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期間,孩子養(yǎng)成的不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很難改掉,想要改掉的話那么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也比較多,因此老師與家長在這段期間需要注重孩子們養(yǎng)成好的習慣,學會整理自己的習慣,將那些不好的習慣改掉。
為此,《綱要》里提出:“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边@里就提出了老師的行為舉止對孩子們的重要性,老師每天和孩子們朝夕相處,是孩子們的模仿榜樣,老師的言談舉止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孩子們的習慣,老師的行為習慣都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孩子們,使孩子們逐漸形良好的行為習慣,自己做到是非標準并可以做到檢驗自己。因此我們首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則,用過的物品放回原位并擺放整潔,及時整理歸納物品。
(三)、孩子的積極性對習慣的重要性
孩子們的積極性是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一步,孩子對習慣有一些積極的作用,這樣更容易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小游戲來培養(yǎng)出孩子們的積極性,之后可以與孩子們一起建立規(guī)則,這樣可以突顯出孩子們的自主性以及讓孩子們養(yǎng)成習慣。這樣更會凸顯出孩子們的自主和自信,因此我們時刻都教育孩子們自己建立規(guī)則,將培養(yǎng)習慣和教育放到日常生活中。
首先讓孩子們自主討論“何如讓教室變得干凈整潔?”“活動器材如何擺放才會井然有序?”這些問題需要我們與孩子們共同討論解決方案,尊重并接受孩子們的建議,共同制定合理規(guī)劃,孩子們在積極討論中認為自己的建議有效并可以被采納,這樣可以讓孩子們養(yǎng)成樂于討論積極參與的好習慣。在日后的學習生涯當中,孩子們可以將此類習慣融到學習當中,學習氛圍優(yōu)良的條件下,孩子們的學習成績也會逐步提高。
其次是肯定孩子們的建議,肯定孩子們的積極性,哪怕建議沒有被采納,也需要做到鼓勵每一個討論的孩子,這樣可以提高孩子們的主動性。在日常當中若是有可以實現(xiàn)教育的機會,我們就要緊緊抓住契機,哪怕只是隨口的一句鼓勵,這樣就會有很多的孩子將。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采取不同的鼓勵方式,來調動孩子對整理的積極性。整理習慣養(yǎng)成后可以在給做的好的孩子小獎勵,這樣其他的孩子們也是一種激勵,從一個好的習慣開始,逐步養(yǎng)成對個好習慣,一個孩子的好習慣可以帶給整個班級。
最后孩子們的整理習慣不僅僅是對自己東西的整理,更是每一個孩子對自己習慣的“整理”,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們認識到他們如何認識自己的習慣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整理自己錯誤的習慣,并在我們的幫助下拋棄那些習慣,將孩子們好的習慣發(fā)揮到最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用愛去溫暖他們、用陪伴去保護他們。孩子們在幼時內心是脆弱的,我們只有心中有真愛,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尋找到切實有效的溝通方式,以不同的策略,逐步深入其內心。我們用“愛”喚起孩子們對習慣養(yǎng)成的熱愛,在這同時我也會增強思想進步,提高專業(yè)素質。思想進步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證,這樣的習慣養(yǎng)成可以更好的為孩子們的教育事業(yè)而服務。
(四)、家庭對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眾所周知,家長同樣是孩子的老師,因為孩子在幼兒時期的模仿能力很強,所以孩子們大多數(shù)都是在模仿家長的行為習慣,因此家長的行為或者是態(tài)度對孩子們的習慣養(yǎng)成也十分重要。我們也會經(jīng)常的與家長進行交談,讓家長知道他們的行為習慣時刻的影響著孩子們,甚至是需要在日常當中讓孩子們養(yǎng)出良好整理習慣,讓孩子們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遇到一點小事情就向家長求助,家長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整理的機會,比如自己整理衣物書包、自己整理房間玩具等。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一起注重孩子們的日常教育習慣培養(yǎng),最大程度地促進孩子的發(fā)展。
由此可知,孩子們好習慣的養(yǎng)成關乎到孩子們未來的發(fā)展,好的習慣帶給孩子們的不僅是我們所說的整理方便,更多的是對孩子們自己習慣的整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們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越來越多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孫瑞雪.《愛和自由》.2004年.新蕾出版社出版.
【2】大J.《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2017年.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楊夏琳(1991.4.28)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本科學歷,幼師二級職稱,從事幼教工作?,F(xiàn)就職于空軍鄭州藍天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