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女
摘 要: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讀寫結合,水乳交融,一定能使讀與寫互為羽翼,相得益彰,為小學語文教學開辟一條實用有效的新路。所以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lián)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本人任教小學語文教學以來,持續(xù)關注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策略,有了一些淺顯的收獲,與同行共享。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
一、讀中批注,寫在課堂點滴處
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應成為我們教師的一種潛意識,成為一種既定目標。讀寫結合應落實于課堂教學的細微之處,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讀寫結合不是要求動輒寫成段成篇的文章,可以從一兩個詞入手,從一兩句話開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批注不失為一種讀寫結合的好辦法。當學生在獨立的研讀文本,析字析詞的過程中,在對文章重點句段的品讀中,自然會產生零散的、瞬時的體驗和感悟,此時,讓學生用符號、用圖畫、用文字,把它們記錄下來,這就是學生讀文后的一種傾吐和反饋,就是讀后的“寫”。在學生的批注中,我們可以有層次地引導學生從字詞入手、進而到句段的層次來寫批注;引導學生從預習時的“初次批注”,到品讀后適當調整補充的“再次批注”,使批注由詞到句,體現層次,從而真正發(fā)揮批注的作用,使批注成為“練寫”的常態(tài)途徑。
二、讀中學法,寫在方法指導處
讀寫結合,不只是追求學生自主的原生態(tài)寫作,即所謂的“原創(chuàng)”。而是要通過引導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感悟表達與寫作的方法、技巧,適時適度地通過閱讀教學指導學生表達與寫作的方法,由讀導寫,以讀促寫,使閱讀的過程成為學生感知寫作技巧、我們教師指導寫作方法的過程,真正實現讀寫結合。一篇經典課文,不光是其豐富的內容、鮮明的主題值得學生學習,其精湛的文筆、巧妙的寫作方法也值得重視。因此,我們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從一個詞、一句話,從謀篇布局中去發(fā)現作者獨具匠心的寫作方法,適時適度地選擇適合本年段學生的寫作方法學習點,引導學生練寫??梢詫憥讉€優(yōu)美的詞組、一兩句優(yōu)美的話,或者一段、一篇。例如在低段教學中,對文中用得優(yōu)美的詞,可以現場鼓勵學生進行相關的詞語搭配,造句訓練;在中高段的閱讀教學中,對經典的語段進行仿寫;對謀篇布局典型的課文,進行整篇的仿寫。 在教學課文《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時,學生學習“如果不能成為大道,那就當一條小路;如果不能成為太陽,那就做一顆星星。做河里一條最活潑的小魚,做林中一棵最挺直的小樹,做草地上一朵朝氣蓬勃的小花,做天上一只展翅飛翔的小鳥……決定成敗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是要做一個最好的你!”一段后,我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品讀句子,適時點撥,體會作者在寫作中以“如果……就……”“做……”排比反復的形式,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寫出了如何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我適時安排學生學習寫作方法,練習寫作,效果很好。
三、讀中明理,寫在獨特認識處
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恒認為,作文難,難在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學生對生活的認識不足,導致學生對現實世界不能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立意、去感悟,導致寫作時無話可說。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利用文章中優(yōu)美的景物、生動的故事、高尚的人物,讓學生感受自然景物的美、明白生活瑣事中常常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認識生活中平凡而偉大的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從而提升自己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學會從多個角度去觀察自己生活的這個美好、和諧社會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以獨特的視角、較高的立意作文,提升作文能力。在學習老舍先生的《養(yǎng)花》,引導學生認識普通勞動中的酸甜苦辣也是一種寫作素材,讓學生記錄自己平凡勞動中不一樣的感受;在教學馮驥才的《花臉》一文,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獨特的記事角度,寫寫自己過年時難忘的事和明白的道理。在教學《大自然的秘密》時,引導學生明白自然界中看似尋常的現象,卻往往有其深奧的道理,從而能把平時覺得平淡無奇的自然現象,作為寫作的良好素材。這樣,在讀文中指導學生認識世界,學生的認識不斷 提升,自然能在平常的生活經歷中,覓得獨特的寫作素材。
四、讀中激情,寫在情感激動處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這就是說,寫作總是由內而外,為文先動情,情動而辭發(fā)。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年齡特征,使得他們的寫作不可能完全建立在理性的思考上,他們更多地需要借助對現實生活的認知感受,從而產生對所寫事物的“激情”,使寫作自然表達。在閱讀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抓住教學中情感的激動點,創(chuàng)造時機,讓學生激情寫作,從而在讀中練寫。當然,對閱讀教學中的激情點的確定,不僅要建立在教師深入分析教材和學生實際的基礎上,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進入閱讀和寫作情境。學生的“激動”,一定要建立教師“激動”的基礎上,密切關注學生自身的生活積累,使學生的“激動”有認識準備、有生活經驗積累、有正確表達的方向,從而避免“無病呻吟”。
五、讀中知事,寫在內容延伸處
寫作,是作者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思。寫作的發(fā)生,總是來源于寫作對象,來源于讓人難以忘懷的事物或讓人良久思索的話題。因此在教學中,抓住課文講述的故事的延伸點,進行擴寫、續(xù)寫,也是對學生進行習作訓練的一個極好途徑。當然,對不同類型的課文,其拓展延伸點也有區(qū)別。對寫景狀物類課文,對文中略寫部分,可指導學生依照其他部分,進行適當的擴寫;對寫人記事類課文,對事情發(fā)展中略寫的部分,可引導學生進行適度的補充,或者對故事續(xù)寫;對說明狀物類課文,引導學生對從未提及的方面進行補充;對議論類課文,讓學生結合作者觀點,補充理由進行寫作。例如我在觀摩錄像課,看到一教師在教學《跳水》一課適時點撥學生:小男孩被水手救起后,又會怎樣呢?船長、水手、小男孩分別會怎么做,怎么說?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對文中人物的特點和文章中心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礎上,自然能做適當延伸,寫出自己的認識。
六、對照生活,寫在經歷共同處
作文是學生對真實生活的記錄或反思。學生的習作,是建立在學生對現實生活有充分的體驗和認識的基礎上。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注意將文本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聯(lián)系起來。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容易使學生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文本聯(lián)系起來,從而學習課文中作者的表達方法與形式,表達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例如我曾經觀摩過一錄像課,上課教師在教學馮驥才的《花臉》一課時,因為學生對文中作者在過年時買花臉、戴花臉、犯錯等事例都有類似的生活經歷,因此感覺非常親切。教學課文時,上課老師就引導學生“你過年有哪些有趣的事,你曾經犯過和作者一樣的錯誤嗎?你從錯事中得到教訓了嗎?”學生很快就能結合課文的寫作方法和形式,寫出自己的經歷,比平常的作文好出很多。
總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善于捕捉機會,創(chuàng)造機會,巧妙架設讀與寫的橋梁,讓學生在常態(tài)的語文課堂中,形成讀寫結合必備的基本能力,使學生的讀寫成為有機的整體,讓讀寫訓練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魏智學.論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20):125.
[2]宋曉麗.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農村教育,2019(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