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瑛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落實,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度越來越高,音樂教學是促進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小學音樂教學的地位越來越明顯。要求小學音樂老師摒棄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積極地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模式,通過靈活多變的手段提升小學音樂教學。下面,本文對如何提升小學音樂有效教學進行了以下幾點分析。
關鍵詞:小學;音樂;有效教學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小學音樂課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世界觀,學習音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維能力,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是健全小學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學習音樂還可以陶冶學生的負面情的情操,讓學生釋放一些壓力。同時,小學音樂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改善和提升。
一、小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性
現(xiàn)在的小學生作業(yè)比較繁重,作業(yè)量比較大,讓學生感到很吃力。再加上現(xiàn)在的家長會有一種攀比心理,覺得人家孩子都上課外補習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上就會被別的學生超越,學習就會落后,導致學生周六日也沒有休息時間。這樣的雙重壓力會讓學生感到身心疲憊,并且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音樂對人的心理和感情都有一定的影響,優(yōu)美的音樂可以振奮人的神經細胞、平緩人們激動的心情,減緩學生的疲勞感。因此在教學階段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音樂可以調節(jié)學生緒,幫助學生自我疏導,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藝術細胞,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提升小學音樂教學的策略
1.善于音樂發(fā)掘,培養(yǎng)音樂融合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融合,民族音樂逐漸被當代的年輕人邊緣化、輕視化,認為這是老古董,已經不適合當代的潮流。在這種情況下,將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進行融合,提高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認同感就成為了我們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向學生講解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緊密關系,并注意培養(yǎng)學生融合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意識,讓民族音樂在年輕人中得到長久發(fā)展。
例如,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要對學生適當講解流行音樂中的民族元素,如:《月亮之上》中借用民歌《韓秀英》的旋律;大張偉的《窮開心》的曲調基本來著于北京的民間十三香的叫賣;周筆暢的《瀏陽河2008》改編自湖南民歌《瀏陽河》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融合的實例就是鳳凰傳奇組合的歌曲,他們將蒙古民歌的元素融合進流行音樂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過這些歌曲實例,讓學生了解到民族歌曲并不是逐漸落寞、無人問津,而是以另外一種方式繁榮著,進而提高民族歌曲在學生心中的地位。
2.激發(fā)學生興趣,加強節(jié)奏訓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促使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如果學生對一項活動毫無興趣,那么也就很難提升相關能力。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節(jié)奏感來說,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認知規(guī)律和成長規(guī)律,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激趣策略。而節(jié)奏就是和音樂相融合的,如果單純地學習節(jié)奏是無法真正提升學生們的音樂素養(yǎng)的,所以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音樂節(jié)奏的學習時,可以讓節(jié)奏和歌曲結合在一起。
例如,在學習“新年好”時,我們就可以按照音樂的節(jié)拍、節(jié)奏、速度和力度來念歌詞,教師可以一邊教唱,一邊通過拍手的方式將歌曲的節(jié)奏拍出來,讓學生們感受其節(jié)奏感。還可以幫助學生們準備一些擊打樂器,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所邊聽歌邊根據(jù)所聽到的節(jié)奏進行敲打,體現(xiàn)音樂節(jié)奏的強弱變化和節(jié)拍的起伏變化,邊敲打還要邊唱出來,為自己伴奏。小學生對于直觀的樂器更加感興趣,通過這樣的敲擊過程,更富有娛樂性,能夠使學生們很好地激發(fā)音樂節(jié)奏的學習興趣。另外,還可以通過語言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教師可以為學生示范有節(jié)奏地朗誦歌詞,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試著讓學生在朗誦歌曲中體會節(jié)奏,這樣將就能引起學習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自身的節(jié)奏感。
3.創(chuàng)造合作表演,提高音樂素養(yǎng)
音樂最大的特性在于其本身有著極大地表演特征,只有通過不斷的表演練習,對音樂的學習才能得到有效的吸收。而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們有一個特點,便是“羞澀性”。如果是在課堂中突兀的表演,則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利用合作表演進行課堂的教學與此,說是提高教學質量,毋寧說是提高學生的表演興趣,打消“羞澀性”這一壁壘,從而讓學生們可以在課堂的表演中加深體會,并有效的提高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提高自身音樂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曲時,筆者便借助合作表演這一模式,對學生展開了教學。如:表演的設置,筆者首先依據(jù)歌曲的構成,將表演分為2個樂段,第一個樂段是基礎部分,由小調轉入大調,此時筆者則安排兩個學生合作表演,進行一前一后的演唱。等到第二樂段副歌部分的合唱,則由二人一起和聲。通過如此形式的合作表演,能夠使學生在彼此的對比當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可取之處,譬如合唱階段,自己的三度音程是否準確,中間變化的六度、五度是否合拍等,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音樂素養(yǎng),確保了教學效率的穩(wěn)步提升。
4.利用課堂實踐,促進知識吸收
音樂同時也是一門應用實踐性的知識體系,如同其他學科知識一樣,只有在教學之余及時的指導學生們通過應用實踐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如此,才能使得所學的知識得到有效的吸收和內化,促進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口風琴”相關知識時,筆者則通過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們開展了一次“口風琴”表演競賽活動,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實踐行為。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之一便是幫助學生學會口風琴吹奏《風笛手來了》,針對于此,筆者首先分版塊先讓學生們練習吐奏練習,包括吐音的練習,氣息的控制等內容,之后讓學生開始一氣呵成的吹奏其旋律,并采用兩兩合奏的形式,在對比的練習中起到相互促進和認識自我不足之處的目的,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對口風琴吹奏的熟練掌握。
總而言之,想要提升小學音樂教學,首先老師要明確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合理有效的教學目標;然后要善于借助先進的教學工具,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豐富音樂教學的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最后要實施分組教學,通過分組學習,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音樂整體素養(yǎng)提升。
參考文獻:
[1]朱福強.關于小學音樂有效教學課堂的構建研究[J].北方音樂,2019,39(10):229+234.
[2]陳婧.小學音樂有效教學初步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03):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