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忠艷
[摘要]目的:分析膝關節(jié)損傷關節(jié)鏡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方法: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實施膝關節(jié)損傷關節(jié)鏡術的86例患者為調查對象,任意編號后劃入干預組與參照組(n=43)。參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及其術后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干預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率為97.67%,參照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率為83.72%,數據比較包含統計學意義(p<0.05)。與參照組患者比較,干預組患者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情感健康及社會職能測評分數均相對較高,兩組數據對比包含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膝關節(jié)損傷關節(jié)鏡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可提升患者癥狀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建議臨床推廣。
[關鍵詞]膝關節(jié)損傷;關節(jié)鏡術;早期康復護理;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219-02
膝關節(jié)為人體重要的關節(jié)組織,比較容易發(fā)生損傷,為骨科常見的疾病,具體包含骨折脫位、韌帶損傷等,患者常見的受傷原因包含運動損傷、車禍損傷等。關節(jié)鏡術能夠在小切口下完成手術治療活動,但是患者術后康復運動的情況,會影響其預后效果,關系到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及機體功能狀態(tài)。文章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實施膝關節(jié)損傷關節(jié)鏡術的86例患者為調查對象,結合分組調查的結果展開臨床論述,評估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且將數據歸納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實施膝關節(jié)損傷關節(jié)鏡術的86例患者為調查對象,任意編號后劃入干預組與參照組(n=43)。人選患者均通過x線片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右膝或左膝半月板損傷,且排除合并存在肝腎功能異常、凝血功能障礙及精神類疾病的患者。干預組男女數量占比為23:20,年齡范圍22-67歲,均數為(37.81±3.51)歲。參照組男女數量占比為22:21,年齡范圍21-67歲,均數為(37.92±3.46)歲。組間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可以實施分組對照(p>0.05)。
1.2方法:參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在患者術后3w拆除石膏,結合患者恢復情況實施康復訓練,具體包含關節(jié)屈伸訓練、下地負重訓練以及抬高患肢訓練等。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詳細內容如下。
1.2.1術后第1d:在患者麻醉效果消失,生命體征趨于穩(wěn)定后,則可以實施早期康復運動。(1)股四頭肌鍛煉:在床上使患者大腿伸直,繃緊大腿肌肉10-15s,適當休息后再次實施繃緊、放松訓練。(2)踝泵訓練:伸直膝關節(jié),最大限度背伸膝關節(jié),且實施跖屈運動鍛煉,10s/次。(3)直腿抬高訓練:平臥位,健側膝關節(jié)屈曲,患側膝關節(jié)伸直。保持踝關節(jié)正常體位,抬高患肢和床面形成30-40°角,保持動作5-10s。每日交替運動,結合患者恢復情況適當增加其運動量。
1.2.2術后第3d:術后第3d實施膝關節(jié)屈伸訓練,指導患者坐在床邊,雙腿自然下垂。健側肢體后壓患肢,慢慢增加患肢的屈曲度,維持至少1min。持續(xù)被動運動機訓練,初次訓練30次,而后結合患者情況每日增加50-100次,1h/d。
1.2.3術后第4d:實施行走鍛煉,先邁健肢,而后邁患肢。以股四頭肌力量帶動大腿行走,疼痛耐受范圍內站立、行走。5min/次,患者逐步適應后可以延長為lOmin/次。
1.3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顯效代表患者膝關節(jié)屈曲角度在100度以上;好轉表示患者屈曲角度高于50度;無效代表患者屈曲角度低于50度(癥狀改善率一顯效率+好轉率)。應用SF-36量表比較人選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各項分數在0-100分范圍內,分數高則患者的生活質量佳。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20.0軟件實施數值統計,x值比較計數資料間差距,t值計算計量數據差值,p值低于0.05則判斷為包含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率對比:干預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率為97.67%,參照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率為83.72%,數據比較包含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與參照組患者比較,干預組患者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情感健康及社會職能測評分數均相對較高,兩組數據對比包含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膝關節(jié)為人體最為復雜、最大的關節(jié)組織,受損幾率相對較高,主要是由于車禍、運動等原因所造成。關節(jié)鏡手術為膝關節(jié)損傷的常規(guī)手術治療方式,具有微創(chuàng)、恢復速度快等特征,對患者的膝關節(jié)生理環(huán)境所造成的影響較小。術后患者康復運動的時機、康復鍛煉的方式,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整體效果。
早期康復護理為外科護理領域中的新型護理模式,對患者關節(jié)面的重塑能夠產生重要影響,降低患者的關節(jié)炎發(fā)生率。護理人員需要結合患者的恢復情況、耐受情況等實施臨床干預,降低患者肌肉萎縮、關聯粘連發(fā)生率。比如在患者術后麻醉效果消失后,則可以指導患者參與床上被動訓練,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患者關節(jié)功能的早期康復。
本次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率為97.67%,參照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率為83.72%,在早期康復護理模式下,能夠提升患者的癥狀改善率,保證臨床治療的效果。與參照組患者比較,干預組患者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情感健康及社會職能測評分數均相對較高。早期康復護理能夠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感健康狀態(tài),緩解其疼痛感受,對其生理職能與社會職能的提升也能夠產生重要影響。
綜合上述內容,膝關節(jié)損傷關節(jié)鏡術后的早期康復護理,可提升患者癥狀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