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泱
摘要: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得越來越高,其中小提琴的學習浪潮也隨之日益高漲。本文結合多年小提琴教學經(jīng)驗,從多個方面闡釋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小提琴集體課?藝術教育?少兒
目前,國內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伴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與發(fā)展,人們對精神文明和文化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各樣的藝術課堂、藝術活動蓬勃發(fā)展,家長也紛紛讓孩子們近距離地接受藝術熏陶,教育的普及化和終身化使得藝術教育正向著開放性和多樣化軌道發(fā)展。以合肥市為例,上世紀90年代初,全市少兒藝術培訓僅有市少年宮一家。經(jīng)過短短10年的發(fā)展,目前全市已有省、市、區(qū)級國辦及各類民辦少兒藝教單位60余所,參加藝術學習的學生超過3萬人。隨著家長對美育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增強,很多家長對音樂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其中音樂的皇后——小提琴的學習浪潮隨著學習音樂的熱潮日益高漲。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小提琴教學的少兒藝教工作者,要指導少兒學習小提琴,使少年兒童通過學琴步入音樂的殿堂,掌握演奏技巧,體會和感受音樂的魅力,更好地帶動他們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從少兒心理學、美學的角度,對少兒小提琴教學的組織、練琴的方法以及如何發(fā)揮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作一個較詳盡的探討。
一、興趣入手,因愛而生
小提琴自問世以來,多少年基本都是1對1的教學方式,直到1960年,由日本人鈴木鎮(zhèn)一開始,實行小提琴集體課教學。在這之后,小提琴集體課也被我國少兒小提琴教學普遍使用。對于初學的孩子,集體課和個別小課輔導結合的教學方式被時間證明是富有成效的。
小提琴集體課的學習,首先要培養(yǎng)興趣。少兒的特點是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小提琴的特點是注意力高度專注,左右手配合協(xié)調,才能演奏出動聽的聲音。因此,教師在對少兒進行嚴格的基本姿勢訓練,如持琴、持弓訓練的同時,先給他們家長推薦一些適合孩子聽的古典小提琴演奏音樂,讓他們在各個時間內(如吃飯、玩耍或練習持琴、持弓時)經(jīng)常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感受小提琴音樂的魅力。另外,每次上課中,可穿插教學生一些節(jié)奏練習和做一些簡單的聽音練習,使他們對教學內容增強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還可讓拉的好的學生為新同學進行現(xiàn)場演示,增強新生對小提琴音樂的質感和領悟。同時,再輔以識譜及基本樂理的練習,這樣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學生們不僅能夠掌握持弓、持琴、運弓等基本要領,而且識譜水平、對音樂的認識和感受也會得到加強,這種以提高興趣為引導的教學方式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夠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對音樂主動認知和理解的狀態(tài)。
在學琴初始階段,老師應該把復雜的問題盡量地簡化,盡量少講深奧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使用孩子們聽得進去的方法來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去做。否則,在初學階段,孩子們會感到小提琴太深奧、太難學,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久而久之,他們學琴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就喪失了。例如,持弓的教學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技術環(huán)節(jié),在我的教學中,是將它簡化為一個三部曲似的方法:首先由老師拿起學生的右手輕輕抖動,使得學生的手臂、手指放松;其次讓學生大臂靠向身體,小臂與大臂之間形成一個90度的角,再將手心朝下,小臂向內彎曲45度,這時孩子們的手腕就會自然下垂,形成一個自然形成、最佳的、天然的持弓手形;最后,教師先用鉛筆代替弓,把鉛筆放在手中,用持弓的方式握住,因為鉛筆的重量輕,這樣學生的手容易放松,再告訴他幾個手指應有的位置,這樣練起來既簡捷明了,又立見成效。
因為上集體課的學生較多,孩子們的智力水平參差不齊,接受能力也快慢不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耐心、細致地講解每一個步驟,并通過再次重復、再次搶答,看誰做得最好等形式,讓孩子們加深記憶、反復認知,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每堂課上都鼓勵孩子,用心去教學,用愛來灌溉,孩子們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就會達成我要做得更好的理念,課上課下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二、重視技術,提高信心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小提琴練習的程度由基礎到高級也可以分為幾種,這樣能夠讓孩子精準地了解自己的演奏處于什么階段,在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后,通過完成一個個目標,最終達到演奏的效果。在多年的集體課教學中,我將小提琴集體課教學的初級階段分為認、讀、練、熟、背、演這六個層次。
認:指的是在拉之前認識音名、認識指位、認識節(jié)奏、認識樂譜上的各種標記。做到心中有數(shù),認識不錯。
讀:指的是根據(jù)音高,先模唱出這首曲子或者一段落的大致旋律走向,能夠明確樂譜內容和律動如何變化,做到心中有旋律。
練:在琴上通過慢拉熟悉樂譜,熟悉旋律、符號標記等,初步將樂曲和左右手的演奏結合起來。
熟:熟練的演奏樂曲,能夠跟著節(jié)拍器演奏樂曲,并能很好地掌握樂曲內容和各種符號標記。
背:通過不看樂譜演奏,逐漸將注意力集中在樂曲的節(jié)奏、音準、把位、姿勢等上面,一一糾正和反復訓練,做到不出錯、不犯錯。
演:指的是表演給老師、家長等看,通過表演逐步糾正并確定孩子的演奏風格、演奏情緒、演奏中上臺規(guī)范等問題。
學生在學習到小提琴高級階段,一些常用的技術手段掌握不好,難以勝任程度較深的曲目,這時更要加強基本功的訓練。
基本功問題不僅在初級階段要加以重視,到高級階段更應當加以強調。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情況:一些學生總是存在難以改正的技術性錯誤,老師在給他指出并為其分析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后,有些錯誤仍然反復出現(xiàn)。如果時間一長,這個問題就最終會影響整個演奏技術的提高。就以最簡單最基本的持琴這個基礎問題來說,幾乎所有的老師在教學中,都會要求學生把琴頭抬高一點,但在各種演奏比賽中都可以看見持琴很低的學生。從這可見,打好基礎、持續(xù)不斷地強調基本功是多么不易,又是多么的重要。德國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常人在聽了一場異常精彩的講演之后,第二天早晨,他最多只能記住內容的50%,而到第三天就只能記住不到30%了。因此,要讓學生記住一些基本的要點,就要在他沒有忘記時,通過各種不同的訓練手法,不斷地重復記憶,不斷地強化記憶,以增強他對基礎練習的熟練程度,通過大腦記憶和身體運動記憶的條件反射,做到熟能生巧。我們在教學中也要做到重要的基本問題必須“天天講” “時時練”,特別是對一些有一定演奏水平的學生,更要強調對基本功的強化訓練。
在進入小提琴演奏和學習的中高級階段后,學生已接觸到一些復雜的樂曲,這時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演奏能力,往往會產(chǎn)生“我已經(jīng)拉好了” “反復拉沒有新意”等急于求成的情緒,總想盡快地去完成演奏作品,以完成作業(yè)的心態(tài)去演奏,結果欲速而不達,適得其反。這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學會慢練,在每次的回課中幫助學生找出困難片段和技術上較難勝任的地方,通過布置每天的目標和任務讓他們慢慢地練習。比如《柯馬諾夫斯基e小調協(xié)奏曲》、、薩拉薩蒂的《流浪者》、門德爾松的《e小調協(xié)奏曲》等樂曲都有大段的分弓、連弓、連頓弓、雙音等片斷,老師要把這些片斷抽出來,讓學生像拉音階練習曲那樣去放慢練習。當在練習中逐步認識并解決好了音準、節(jié)奏、換把、左右手的配合等問題后,就可以開始逐步加快速度練習了。一般難度的樂曲,在練習熟練后背下來,才能用原速度練習。通過這些步驟,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好這些困難片斷。
在練習進入更高層次后,孩子對音樂的求知欲、理解力隨之增加,這個時候不僅是要練琴,更多的是啟發(fā)孩子們的思維,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給學生多講一些音樂故事,多聽一些古典作品,幫助他們分析一些程度中等、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通過分析作品,了解曲式和樂曲構成,幫助他們完整地演奏下來。同時,還要啟發(fā)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學會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梢栽谡n堂上安排部分同學為大家拉同樣的樂曲,拉完以后,班上的每位同學分別提出他們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通過別人的眼光找不足,最后由老師對這些問題和不足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演奏的學生和聽演奏的孩子們就可以把他們自己的看法同老師的總結做一個比較,找到其中的差距。這樣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huán)境能夠極大地活躍學生的思維,鍛煉他們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小提琴作為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樂器,它對孩子們美育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提琴的演奏對于促進孩子的素質發(fā)展、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習慣、提升孩子的表演能力都是有著極大的提升。在通過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學習和練習后,大多數(shù)孩子學會了合理、高效地利用時間完成學業(yè),學會了自信、完美地演奏樂曲,在他們心中從小播下了音樂的種子,這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匪淺。
責任編輯: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