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勇勇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大批農村勞動者離開家鄉(xiāng),進城務工,這在推動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群體一留守兒重。農村留守兒重正處于人生關鍵時期,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這些孩子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同護,極易產生認識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現缺失。為此教育的發(fā)展決不能忽視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
關鍵詞:留守兒童 ?小學教育 ? 現狀 ? 教育方式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一)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成績普遍不好。留守兒童大多在祖輩或其他人的監(jiān)護下成長,沒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多的好的家庭教育和行為引導,他們學習熱情和學習成績明顯不如其他學生。根據抽樣調查我校學生結果顯示,全班有65%左右的留守兒童,有51%的留守兒童成績很差,38%名成績中等,只有11%名成績呈中上水平,大多數教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三差生”、“問題學生”,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有厭學傾向。
(二)留守兒童行為習慣養(yǎng)成差。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jiān)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jiān)護人基本上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年紀、生活等原因,加之祖輩的溺愛部分留守兒童常常表現出任性、自私、貪婪、固執(zhí)倔強、我行我素、不尊敬長輩、好逸惡勞等不良品行。上進心、集體榮譽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養(yǎng)成習慣較差,常有違規(guī)、違紀,甚至違法行為發(fā)生。
(三)缺少家庭關愛,性格發(fā)育不健康。留守兒童正處在生理發(fā)育、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但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及監(jiān)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這些變化。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缺少家庭的溫暖、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導致許多留守兒童的心理不能健康發(fā)展。根據對我校325名留守兒童調査發(fā)現,有32.4%的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頑皮任性,有些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內向孤僻、自卑多疑、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四)不能有效實施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打工謀生,與學校、老師的聯系很少,不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表現。就拿家長會來說,參加者大多為孩子的祖輩或者親成,還有些只是為了應付,家長會而找來的其他親戚,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就孩子的學習和表現不能有效地和家長溝通、交流,因而管教缺乏針對性,更談不上實效性。如果周末監(jiān)管不到位,就會出現5+2等于0效應(雙休日不良的社會影響足可以抵消5天學校教育的質量)。因此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孩子的成長,不僅常要學校教育,更需要家長和社會的配合。
二、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
(一)首先,對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學生現在由誰監(jiān)護,家中有幾口人,父母在哪兒打工,做什么工作,聯系電話是多少等,都作詳細的記錄。利用家長返鄉(xiāng)的時間充分與家長取得聯系,并對學生的教育與家長進行交流,將學校數育與家庭敏育結合起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家長那種只關心學習成績,不關心學生心理;只知道訓斥麥備,不懂得理解關愛;只關心物質生活,不重視精神支持等不良心態(tài)。
(二)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提醒其父母提高認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要糾正僅僅關注掙給孩子吃好、穿暖、要什么給什么等物質上的滿足的錯誤思想,要加強與孩子情感的溝通,讓他們體會父母的愛,現固親子關系,及時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主動與孩子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系,且提醒托管孩子監(jiān)護人不可縱容湖愛孩子。為了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品德和優(yōu)秀的才干,父母是要在孩子身上多花心思,把關心和愛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學校教育是主導。對于留守兒童的課堂常規(guī)管理工作,教師要多花時間、多花功夫對他們嚴要求、常督促,特別要注重培養(yǎng)留守兒童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有序的引導,激發(fā)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培養(yǎng)留守兒童勤學好問的習慣,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努力達到別人不督促就能主動學習,一學習就要求自己立刻進入狀態(tài)。
愛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班主任老師與留守兒童交朋友,時刻關心、愛護、照顧他們。不僅在學習上耐心輔導,在生活上細心照料在心理上正確疏導,還采用日記、作文、短信等多種溝通、交流方式,關注留守孩子的身體、心理健康。最后,學校應特別注重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心理狀祝,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學校應開設了針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心理課程,班主就是孩子的心理老師,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對留守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和矯正,使留守兒童的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得到及時矯正。
(四)努力做好監(jiān)護人工作,加強學校和監(jiān)護人的聯系。首先,家長要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聯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fā)展情況,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真正負起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其次,作為農村留守兒意的父母,在外出務工時,一定要慎重選擇監(jiān)護人,盡量安排在孩子心目中有影響力、有威信的親屬作為代理監(jiān)護人,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仍然有人管自己,關心自己。再次,外出父母要加強與孩子的情感溝通,充分注意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這樣能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可以把一些信息及時地反映給學校,學校和家長雙方互動能更好地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育是當今農村芳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目無法回避的問題。由于這一人群仍在加大,問題更加凸顯。因此,我們必須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fā)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初底解決留守兒重的教育問題。
參考文獻:
①鄔丹、李廣德.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分析及對策.《青年與社會》.2014
②施丹寧.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廣西教育》.2014
③麻林太.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課程教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