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帆 徐國棟
摘要:農村學困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往往顯得掬謹、膽小,遇到挫折會使他們氣餒,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對自己的前途喪失信心,逐漸產生了自卑感,進而產生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對這一部分學生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耐心和一些必要的干預幫助措施。而繪畫心理分析、音樂療法、體育運動能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提升適應能力,促進其人格健康成長,獲得充分而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農村學困生;心理健康;對策及建議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國社會呈現(xiàn)出發(fā)展不平衡的狀況,其中農村和城市的發(fā)展狀況顯著不平衡。這種情況在教育發(fā)展上表現(xiàn)也較為突出,即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教育發(fā)展速度更快,水平越來越高,而農村教育發(fā)展的速度相對較慢,水平偏低。目前,農村教育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學困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問題,就是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
農村學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他們在自我意識發(fā)展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通過心理干預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以促進他們與其他學生一道獲得充分的發(fā)展?筆者在此進行初步探討。希望有助于更好地加強對學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促進學困生與其他學生一道健康成長。本文對農村學困生心理狀況進行分析,把握學困生的實際情況,提高對學困生的關注和重視;通過心理干預措施提高學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學困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的適應能力,促進其人格健康成長,獲得充分而全面發(fā)展。
19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即已開始研究“學困生”問題,其最初研究主要是從醫(yī)學角度進行的。到20世紀50年代,西方研究者的研究逐漸由閱讀困難轉向感知——運動障礙,研究角度由醫(yī)學逐漸轉向心理學和教育學。20世紀60年代以來,研究進入整合期,主要側重于臨床心理學和神經心理學,其代表人物有美國特殊教育家柯克和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和威廉特。20世紀70年代,“學困生”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形成了學派林立的局面。1980年代,學術界對學困生的診斷與矯正研究更加深入,代表人物有美國特殊教育家柯克,日本教育學者北尾倫彥。1990年代以來,研究重點轉向如何幫助學困生獲得充分發(fā)展。國內關于農村學困生的研究起步較晚,關于農村學困生的含義,有學者認為,農村學困生是生活在農村,智力正常,但在學科學習中明顯感覺到困難,在課程考試中成績明顯低于全校平均值,且低于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基本要求的學生。
心理學家認為小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還不完全,他們不僅是依靠自我觀察,通過內省來認識自己,而且還在和別人的相互交往中,在生活、學習和勞動中,在別人對己對人的評價中認識自己。小學生的自我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附于教師、父母和同輩伙伴的評價。所以,小學生中的學困生,面對教師、父母和同輩伙伴的不恰當評價時,會使他們氣餒,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甚至感受到外界的反感和鄙視態(tài)度,對自己的前途更加喪失信心,在學習和生活中愈顯掬謹、膽小。久而久之,也挫傷了小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逐漸產生了自卑感,進而產生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對這一部分學生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耐心和一些必要的干預幫助措施。
對困境學生的心理干預措施,已有文獻表示音樂療法對困境兒童有很好的療愈效果,能提高其自尊心水平;大量的實證研究證明音樂訓練能促進人類廣泛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著名的莫扎特效應顯示音樂訓練能提高被試者時空推理成績;一些研究還發(fā)現(xiàn)音樂訓練能提高兒童的數(shù)學能力、言語閱讀和記憶能力。同時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社會、學校及家庭的重視。繪畫治療技術可以顯著促進干預對象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自我概念、改善社交功能和情緒管理功能;近一百年來,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兒童繪畫進行了研究,特別是發(fā)展心理學家,把兒童繪畫看作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一面鏡子,通過繪畫來了解和研究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凱威采用自發(fā)繪畫創(chuàng)作的方法,對面臨家庭和發(fā)展問題的兒童進行干預,發(fā)現(xiàn)繪畫療法可緩解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表達焦慮,從而加強自我概念。體育運動有助于改變孤僻、克服膽怯心理、培養(yǎng)意志、調節(jié)情緒、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有研究表明體育活動能提高諸如最大輸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這能夠減少疲勞,降低焦慮、抑郁;對長期性的輕微到中度的焦慮癥和抑郁癥有治療作用;同時體育活動對治療神經衰弱具有特別顯著的作用。這些研究大多在大中城市完成,一直以來農村缺少專業(yè)的心理教師和音體美教師,目前隨著對農村教育的重視,農村師資隊伍不斷完善,具備了開展相關研究的師資力量和物質基礎。
對策及建議:
繪畫療法是心理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是讓繪畫者通過繪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利用非言語工具,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情感與沖突呈現(xiàn)出來,并且在繪畫的過程中獲得緩解與滿足,從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良好效果。繪畫者可在方寸之間呈現(xiàn)完整的表現(xiàn),又可以在“欣賞自己”的過程中滿足心理需求。繪畫心理分析師可以通過繪畫解讀其心靈密碼,透析深度困擾人們的癥結,進而提出有效的干預措施。
音樂療法是一門新興交叉性應用科學,音樂治療過程是一個系統(tǒng)的干預過程,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治療師針對性的設計音樂行為,利用經歷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作為治療動力的治療關系來幫助被幫助者消除心理障礙、增進或恢復心理健康。
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的主動活動過程,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為方式,進而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根據(jù)身心交互作用理論,體育運動不僅能促進心血管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產生良好效應,還能消除疲勞、減少焦慮、降低應激壓力、提高精力和自尊、獲得良好的心理效應。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體,體育運動通過身心兩方面的作用鍛煉運動者的堅強意志、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李輝,藺秀云,施江玉等.三維干預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2).
[2]劉艷,蔣索.學校環(huán)境中的積極行為支持——一種可借鑒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6(4).
[3]李智巧.音樂療法的國內外研究實踐發(fā)展[J].北方音樂,2017(15).
[4]張亞玲.兒童繪畫與兒童的心理演變關系探析[D].西北師范大學,2007.
[5]彭蕾.體育鍛煉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教育與教育研究,2010(1).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項目編號:XJK18BXL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