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宸瑋
摘要:幼兒時期是兒童語言能力發(fā)展的最好時期,幼教工作者應該注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故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策略,能使幼兒在活動中與同伴發(fā)生積極的互動,提高幼兒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谶@一背景,本文總結了幼兒園教學、故事教學方法,并討論了故事教學法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在幼兒園教育實踐,并探討故事教學活動對幼兒語言發(fā)展能力的影響,從而提出在故事教學中培養(yǎng)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建議,以期促進幼兒園的語言課程建設及教學實踐改革。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教育;語言能力
前言:故事,不僅能擴充幼兒的知識經(jīng)驗、改變兒童的看法、升華幼兒的思想情感,還能擴大幼兒書面詞匯量、豐富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教師和父母而言,故事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積極關注和參與兒童早期的成長過程。
一、調整和處理教材,為閱讀啟航
在幼兒園教育階段,教師經(jīng)常會選擇“三迭式”結構的故事文本,例如《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三只小豬》等。具備這種結構的故事常有3個或以上的角色,以完整的情節(jié)貫穿始終,對話重復,便于幼兒記憶,是很好的開展故事教學的文本材料。但同樣具有“三迭式”結構的故事,像講述小猴子、大象、長頸鹿為小姑娘圓圓夠帽子的《圓圓的帽子》就比較適宜小班年齡階段幼兒使用,因為其人物對話和情節(jié)最為簡單?!度缓贰督鹕姆孔印肪瓦m宜中班年齡階段幼兒使用,因為其故事文本中人物更多,對話較為復雜,對幼兒的傾聽、理解、復述等能力要求更高。大班幼兒喜歡的《三只小豬》《和甘伯伯去游河》等故事文本,則情節(jié)更為復雜、人物更為豐富,且故事情節(jié)也有了更多的變式。如《和甘伯伯去游河》增加了貓追兔子、狗追貓等小連鎖式的互動內容,這對于大班幼兒的閱讀理解力和復述能力都提出了挑戰(zhàn)。可見,對具備相同結構的故事,還必須依照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語言能力來選擇適宜的故事文本。
二、先學后講,“小百靈”激情演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在語言領域的總目標是“提高幼兒語言交往的積極性、發(fā)展語言能力”。針對要求,可以在每個班級中設置“談話墻”,將每日晨談活動融入到這個“談話墻”中,為孩子營造“說”的氛圍,旨在鼓勵幼兒把自己學到的故事、認知到的生活經(jīng)驗、社會新聞通過語言大膽地在集體面前進行講述。
起先,在“談話墻”時間中,也許只有三四個小朋友愿意給大家講故事,講的時候聲音也不夠響亮,演講效果不是很理想。為此,可以購買小蜜蜂擴音器,同時又利用午睡室多余的小桌子改制成一個小窗口,命名為“百靈鳥主播臺”,這一下瞬間讓孩子們找到了主播的感覺,在老師的積極鼓勵下,一段時間下來,孩子們覺得“百靈鳥主播”時間不夠長,他們都爭先恐后地想在大家面前露一手。在這一活動中,每個小朋友都受益匪淺。其中紫涵的進步最大。她是一個怎么都不愿意在集體面前講話的小朋友,多次請她在小伙伴們面前做個自我介紹都緊閉雙唇不肯開口。就是這么一個內斂的小女孩,在故事魔力的驅動下,有一次,竟然舉手要求與大家分享她的故事。自那以后,她像換了個人似的,變得活躍起來,教學活動中也愿意舉手發(fā)言了、能主動與老師交流,也更愿意在集體面前展現(xiàn)自己了。
三、多元化表達表現(xiàn),共享“精彩一刻”
《指南》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共同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币簿褪钦f,幼兒園勢必要跟家長、社區(qū)密切聯(lián)系、步調一致,只有這樣,幼兒園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意義,才能更好地開啟孩子幸福的一生。兒童身上蘊藏著充滿生機的沖動,生來就有一種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抑制軀體活動的教育,就是抑制本能,因而也就是妨礙了自然的學習方法。針對幼兒的這一特性,我園別出心裁地在網(wǎng)絡電臺上申辦了以“西幼燈塔”為名的電臺播講欄目,其中的“童言童語”既為專門為孩子們開設的一個播講欄目。在老師們的引導下,小主播們從一開始的幾句話故事到現(xiàn)在每期都會固定地推出符合我園稚綠課程為主題的生態(tài)化故事,小主播們也從單人播講到分角色播講。每次播出,都獲得家長們踴躍點評,孩子們也爭相報名參加主播節(jié)目。
四、動說結合,優(yōu)化故事教學
由于“兒童心理(智力、思維)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經(jīng)驗,而是起源于主體的動作。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乃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真正原因”。幼兒年齡小,生性愛動、愛游戲,如果將語言活動與繪制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動手促進動腦,展開思維和想象,我想是能夠豐富幼兒語言學習的內容,提高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的。
多用于語言教學的鞏固練習。練習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通過練習使幼兒加深理解故事教育中的有關內容,牢固掌握語言知識,熟練運用語言技能。采用邊做邊講述的方式來鞏固多學的內容,能使幼兒對學習內容保持興趣,反復練習不枯燥。如在我園開展的家鄉(xiāng)美方言周主題活動中,鼓勵孩子們用自己的家鄉(xiāng)話表述自己故鄉(xiāng)的美好景物,在用特定的方言表達自己家鄉(xiāng)童謠、傳說的同時手持家鄉(xiāng)的圖片、特產,身著家鄉(xiāng)的特色服裝邊舞邊說,幼兒興趣濃厚,講述欲望強烈,且愿意重復講述。
五、開拓創(chuàng)新,靈活故事表達
1.設置懸念中斷故事法
講故事時,我通常不把故事內容生動形象地完整講述,而是借助語言的力量,喚起幼兒思想情感上的共鳴,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產生一種懸念。我伴以適當?shù)拿娌勘砬楹褪謩?,把故事講到情節(jié)發(fā)展高潮時,中斷故事內容設置懸念,引導幼兒進入角色,說說故事中的動物和人物會怎么辦?
2.表演復述活化故事法
過去把故事連起來請小朋友完整地再聽一遍的形式顯得呆板,不可取。我如今是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內容表現(xiàn)出來,讓孩子們邊表演邊復述故事的內容,為此我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輕松活躍的氣氛,借助優(yōu)美的音樂、新穎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幼兒最佳學習狀態(tài),讓幼兒產生“我要說”而不是“要我說”的意識。教師在講故事時,一般都會問“故事里都有誰?他們在干什么?結果如何?”之類的問題,引導幼兒掌握基本的故事結構要素,但是由于幼兒傾聽習慣和能力的差異,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回答這些問題。利用不同于日常交流溝通的書面語言來講述故事,對于幼兒的理解能力更是提出了挑戰(zhàn)。
結語:
總之,依據(jù)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語言發(fā)展特點,選擇具有適宜結構的故事,借助語言領域教學活動、區(qū)域游戲等形式,可以達到幫助幼兒更好地記憶故事內容、復述故事情節(jié)、增強表述能力,最終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艷梅. 如何培養(yǎng)會講故事的幼師——幼師生講故事技能的培訓方略分享[J].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 2018,09:33-37.
[2]王蕾. 圖畫書與學前兒童語言教育[J]. 學前教育研究,2018,07:52-54.
[3]王海瀾. 故事教學的不同目的及方式的比較研究[J]. 當代學前教育,2018,0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