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梅
內(nèi)容摘要:世界文學的研究這些年在文學理論界越來越熱門,學界對世界文學的解釋也經(jīng)歷了不同階段。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東方比較文學研究學者用變異學及跨文明研究的理論來詮釋世界文學,不僅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也在理論上支持異質(zhì)的東西方文明的互補和融會貫通。
關鍵詞:比較文學 世界文學 變異學 跨文明研究
在比較文學學科中,“世界文學”概念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它見證了比較文學學科的發(fā)展與逐步完善,也見證了比較文學學科危機與挑戰(zhàn)。
一.世界文學的起源與演變
“世界文學”這個概念來自歌德的假想:“詩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這一點在各個地方的所有時代的成百上千的人那里都有所體現(xiàn)……民族文學現(xiàn)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F(xiàn)在每一個人都應該發(fā)揮自己的作用,使它早日來臨?!盵1]在這里,歌德強調(diào)文學是世界現(xiàn)象,而不是民族現(xiàn)象。他希望世界文學超越民族文學,同時包容民族文學并使得民族文學可以超越族群局限而成為相互交流與理解的場域。
歌德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并對未來文學的前景作出大膽的猜測和憧憬的基礎源自于他對東方文學和西方文學的廣泛閱讀。歌德感悟到了各民族文學所共有的美學特征。與此同時,他認為所有的文學須走出本國文學的樊籬,并向外國學習。在這種背景下,比較文學應運而生。
“世界文學”也是個發(fā)展的概念。它的內(nèi)涵與外延隨著比較文學學科的誕生、發(fā)展與成熟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關于早期比較文學研究者對世界文學的觀點,弗蘭科·莫萊蒂批判說,早期歐洲進行的比較文學的研究一方面夸夸其談全球關懷,另一方面則是將研究的領域,基本局限于西歐。顯然,因為比較文學學科在歐洲誕生,在后其發(fā)展之路上都一直帶有或多或少的歐洲中心主義甚至西方中心主義思想。
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法國學派的“世界文學”闡釋中。法國學派眾多學者不僅不認同世界文學,還讓比較文學拋棄了“比較”,因為他們認為比較文學不是文學比較。為了加強比較文學的實證性,擺脫美學含義,他們放棄無影響關系的平行比較,集中研究各國文學關系史,從而取得科學含義。
美國學派強調(diào)了比較文學學科的文學性,“世界文學”也由此成為他們的文本基礎。以勒內(nèi)·韋勒克(Rene Wellek)為代表的美國學派認為法國學派過于強調(diào)實證和實時性的聯(lián)系從而局限了比較文學的研究范疇,他不但不排除文學審美性的文學研究方法而且倡導“以文學為中心”的研究思想[2]。亨利·雷馬克(Henry Remak)認為:“比較文學是超越國界的文學研究。一方面,它研究各國文學的關系;另一方面,它研究人類知識和信仰領域內(nèi)的其他學科。此時,韋勒克也提出了對“世界文學”的看法:“‘世界文學’……可以指文豪巨匠的偉大寶庫,如荷馬、但丁、塞萬提斯、莎士比亞以及歌德,他們譽滿全球,經(jīng)久不衰。這樣,‘世界文學’就變成了‘杰作’的同義詞,變成了一種文學作品選”[3]。然而,被編入文學作品選的世界文學作品,該由誰來選擇,選哪些作品入編,如果按照韋勒克對世界文學的提法,難免打上了歐洲文化的烙印。另外,亨利·雷馬克為“平行研究”開列的作家、作品名單完全是西方的,韋斯坦因更是對把比較研究擴大到兩個不同文明之間表示懷疑。以上種種例子表明,美國學派囿于西方中心主義的立場對比較的范圍做出種種限定,未能跨越東西方異質(zhì)文化,因此不能形成真正的世界文學。
美國學派注重對跨學科的研究導致比較文學研究開始走向比較文化研究。這一方面固然反映出比較文學學科的開放性和前瞻性,它易于吸收人文科學社會的新理論、新方法,而另一方面比較文學研究的關注點從原來的文學文本為核心的比較研究,轉(zhuǎn)向了批評理論、電影與媒體研究以及文化研究[4]。比較文學遭到批評,認為它轉(zhuǎn)向理論研究,脫離了文學本體,關注的是“是理論而不是文學,是方法而不是問題”[5]。
1993年,伯恩海默以“世紀轉(zhuǎn)折時期的比較文學”為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觀點后來導致比較文學學科研究開始日益偏離文學研究屬性,也導致比較文學走向比較文化,學科界限日益模糊。
進入20世紀尾聲的時候,比較文學產(chǎn)生的問題接踵而來。甚至有學者認為比較文學學科已經(jīng)消亡。如美國學者斯皮瓦在其著作《一門學科之死》[6]中也宣稱傳統(tǒng)的建立在歐洲中心主義基礎上的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已瀕臨死亡,并且認為需要用新的路徑建立新型的比較文學,這些路徑包括建立“星球化”思維模式,克服他異性,跨越邊界,與區(qū)域研究相結(jié)合。在比較文學學科發(fā)展的這一過程中,“世界文學”的認識還停留在雷馬克的世界名著杰作等基礎之上。比較文學的“文化轉(zhuǎn)向”進一步推動比較文學研究跨越各種疆界,更多著眼于社會科學與文化,而偏離了文學研究的中心。人們對于世界文學的理解長期處于衰微狀態(tài)。
當西方的比較文學學術圈愁于如何用廣闊的視野對世界文學進行準確論述時,東方比較文學尤其是中國比較文學界提出的變異學理論與跨文明研究在“文學性”和“跨越性”兩個基本點上融通,為世界文學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研究范式。
二.世界文學的蘇醒與復興:變異學研究
歌德廣泛閱讀世界文學,如饑似渴地通過其他歐洲語言譯本,閱讀了所有他所能讀到的東方文學作品。他通過譯本讀到中國的文學作品,經(jīng)過中國文學激發(fā)的靈感,他寫出優(yōu)美的抒情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7]。
歌德也是通過翻譯這個中介接觸到東方文學。翻譯是建構(gòu)或重構(gòu)不同形式的世界文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中介。通過翻譯、文選編輯以及批評性研究等手段的干預, 世界文學已經(jīng)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語境中有了不同的版本。由此可見翻譯的干預使原著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獲得新的解讀和生命。
在世界文學中,翻譯和傳播本身就是文本生命力的呈現(xiàn)。 有效的文學批評必須持續(xù)真實地探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所蘊含的鮮明的民族特征,同時對讀者的接受做出積極的反應。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的中介,依靠這一中介才能使一部作品為本民族以外的更多讀者所閱讀和欣賞[8]。
王寧將世界文學分為兩個范疇:“作為一般意義上的(總體)世界文學和作為指向具體國別的世界(各國的)文學,前者指對有著最重大的世界意義的文學的評價的普遍標準,后者則指世界各國的文學的不同再現(xiàn)形式,包括翻譯。”[9]由此可見翻譯是傳播世界文學非常重要的中介。
既然翻譯對世界文學如此重要,那如何才能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被接受者認可的翻譯呢?例如,兩種不同文化由于“異質(zhì)性”在翻譯時會發(fā)生“形象變形”和“創(chuàng)造性叛逆”。因此,用變異學的視角,“透過翻譯現(xiàn)象來追溯并探究現(xiàn)象背后的實質(zhì),挖掘并正視其中的‘異質(zhì)性’,而不是用單一靜態(tài)的翻譯標準進行評判,從而達到良好的翻譯文學生態(tài)”[10]。
達姆羅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學》書中論述了世界文學如何從翻譯中受益。他以古埃及的情詩、13世紀神秘主義者麥赫蒂爾德·馮·馬格德堡通神異象書寫、卡夫卡作品的修訂與翻譯為例,考察“在翻譯過程中,什么被喪失,又有神秘被添加”,以及“一個作品”從原初文化轉(zhuǎn)至一個新的文化空間時可能引發(fā)的語言、時代、地區(qū)、宗教、社會地位、文學語境諸方面錯綜復雜的變化”[11]。
在當代文化語境下,變異的發(fā)生是由于異質(zhì)性文化/文學在充滿碰撞與張力的文化關系網(wǎng)絡中發(fā)生了沖突。所以,傳統(tǒng)的忠實觀念應當重新加以詮釋。特別是進行文學翻譯時,不僅要認識原文本與譯文本在語言層面上的機制轉(zhuǎn)換,更要理解在發(fā)生語言變異現(xiàn)象背后隱含的深層內(nèi)因。
在不同文明交流時,文學變異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因此,中國學者曹順慶提出變異學理論,倡導以跨文明為視角,用變異和文學性作為支點來研究不同國家間的文學現(xiàn)象交流的變異狀態(tài),并且在沒有事實關系的文學現(xiàn)象在同一個范疇上存在的文學表達上的變異,探究并揭示出文學事實是如何在流動過程中發(fā)生變異以及產(chǎn)生這種變異現(xiàn)象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11]變異學包括語言層面變異學、民族國家形象變異學、文學文本變異學和文化變異學研究。
在不同文明下,文學進行傳播時,變異學用批判性視角重新審視了“信達雅”的傳統(tǒng)翻譯標準,對語言層面展開變異研究,將翻譯中出現(xiàn)的意義差異,即翻譯對“原文的不忠”定義為“創(chuàng)造性叛逆”。翻譯由“作者中心”與“原文中心”轉(zhuǎn)向以譯者、譯文為中心,是有“生命”的媒介,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文學交流、接受和影響的結(jié)果。這種具有后現(xiàn)代特色的新視角為翻譯中的變異現(xiàn)象和變異機制研究確立了合法性、正當性和可比性,也為文學翻譯中的相對可譯性和異質(zhì)性導致變異的必然性的理論依據(jù)。把翻譯研究視角建立在跨語言界限的變異上,同時發(fā)掘這些變異的深層原因和促使變異發(fā)生的內(nèi)在規(guī)律,從而使比較文學翻譯介學的研究領域從廣義的“語言研究”轉(zhuǎn)向宏觀上的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其重心也從“語言層面源出語和譯入語之間如何進行轉(zhuǎn)換的問題轉(zhuǎn)向語義變異的哲學發(fā)生機制問題”,拔擢為“從本體論層面追問翻譯作為人類一種垮文化交流的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和意義提供了哲學本體論基礎”[12]。
比較文學變異學的這一認識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流、交織、碰撞和匯通。一國文學在遭遇外來文學時對外來文學進行改造性吸收的過程就是文學變異。這種改造是一國文學對他國文學進行文學本土化的批判性吸收過程,這種文學變異同時也推動本土文學世界化和本土文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在文學變異過程中,本土文學的部分民族性依然存在,并與他國文學進行對話與交融的過程中,以變異的形式形成了新的文學話語。變異學呈現(xiàn)出了“客觀化”、“對象化”的特征,因為它“不是僅僅置身在歷史中而對當下現(xiàn)實做出批評性的判斷、分析和回應”[13],而是一種更具有研究者的距離和審視的批評。變異學通過異質(zhì)文學的互證、互識和互補的規(guī)律與機制,進一步完善比較文學理論,并實現(xiàn)真正的世界文學。
三.世界文學的視野:跨文明研究
變異學倡導跨異質(zhì)文明研究,跨文明研究跨越一元文化圈,在多元文化圈中不僅要關注“同”的一面,還要明確關注不同文明之間的“異”。在進行比較文學跨文明研究的時候,肯定不同文明間的差異性,并且在彼此尊重、保持各自文化特質(zhì)的基礎上進行平等對話。因此,運用“求同存異”的比較思維進行跨文明研究,是在一種正常的文化生態(tài)中全面而深入地開展對世界文學的研究。變異學為跨文明比較研究確立了合理依據(jù)。只有承認不同文明差異性,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世界文學并構(gòu)建和諧世界。
此外,跨文明研究具有“多元對話性”特點??缥拿餮芯恐匾曉诓煌拿髦袑ふ夜餐奈膶W規(guī)律來促進世界各文化圈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以此加深相互之間的理解、促進文學的發(fā)展。從文學外部研究的層面來看,文學文本和文學話語的文學性不可能脫離其承載的各種社會內(nèi)涵。從文學內(nèi)部研究的讀者角度來看,文學性的傳播、接受、吸收與變異過程與讀者的審美閱讀習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只有超越文本可比性層面,直達跨文明研究的實踐哲學高度,才能超越文學的文本研究層面,實現(xiàn)對文學性全面的、系統(tǒng)的、內(nèi)在的跨越性理解。
研究世界文學采用跨文明的視野,將成為未來比較文學研究的努力方向,因為跨文明研究站在全人類的角度,破除異質(zhì)文明的隔閡之墻,給世界文學和文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帶來巨大的契機。并在實現(xiàn)對異質(zhì)文學的跨越性理解的同時,完成比較文學對世界文學認知的多元性、系統(tǒng)性理論升華。
四.結(jié)語
世界文學涵蓋不同異質(zhì)文明圈的文學,運用比較文學的變異學理論和跨文明視野研究世界文學,目的并不是簡單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異質(zhì)性,而是追求在不同文明的異質(zhì)性基礎上產(chǎn)生一種互補性。世界文學的研究只有站在“跨文明”的背景之下,通過掌握不同文學體系之間的差異性,才能實現(xiàn)世界各個文學體系之間更好的交流和互補、對話與溝通,從而真正達到歌德企盼的“世界文學”局面。
參考文獻
[1]歌德,《歌德談話錄》[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勒內(nèi)·韋勒克,奧斯丁·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等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2010.69.
[3]Wellek, Rene, and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J]. Trans. Liu Xiang yu. Beijing: The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Ltd., 1984.43-44.
[4]Susan Bassnet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Oxford: Blackwell,1993.5.
[5]Bernheimer, Charl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5.
[6]加亞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 一門學科之死[M]. 張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7]簡·布朗.歌德與“世界文學”[J].劉寧譯,學術月刊,2007,(6).
[8]王寧.世界主義、世界文學以及中國文學的世界性[J].中國比較文學,2014 ,(1).
[9]Wang Ning. World Literature and the Dynamic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J].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2010, 71(1).
[10]吳琳.文學變異學視野下的語言變異研究[J].當代文壇,2007,(1).
[11]曹順慶.比較文學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12]李泉.論翻譯二元視閾對話中意義的變異及其主體性[J].當代文壇,2015,(2).
[13]吳興明.“理論旅行”與“變異學”——對一個研究領域的立場或視角的考察[J].江漢論壇,2006 ,(7).
項目來源: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校級項目“比較文學變異學研究與西方文論”(601622S26013)
(作者單位: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商務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