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明
摘要:短跑教學是技校田徑體育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其教學效果將直接影響學生的短跑成績,教師在進行短跑教學的過程中,積極組織專業(yè)、有效的技術專項訓練,更加系統(tǒng)化、科學化地提高學生的體能指標,促進他們在力量、耐力、速度等方面均能達到短跑競賽的標準。本文分析了技工學校體育短跑教學的發(fā)展現狀,探討通過多種專項訓練以優(yōu)化學生的短跑能力。
關鍵詞:專項化;短跑訓練;技工院校
技校田徑短跑運動教學的改進和完善,與國內體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密切關聯。短跑專項技術練習是技校田徑運動員提高能力訓練的主要內容,對加強運動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體能素質發(fā)揮著積極作用。但在當前的短跑訓練中,學生的技能水平、身體素質都有著明顯的差距,并且缺乏有針對性的專項技術訓練,沒有接受專業(yè)、正規(guī)的教學指導,學生的短跑平均成績不理想。因此,以專項技術練習作為短跑教學的立足點,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提高短跑技術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技工學校體育短跑教學現狀分析
在技校體育短跑教學中,教師依然沒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沒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缺少學習短跑的積極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短跑教學未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教師通常提前準備教學資料,采取口頭引導的教學方式加以訓練,或者是借用多媒體資源,在課上播放訓練視頻,讓學生根據視頻內容,不斷模仿和練習短跑的步驟。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缺少自主思考,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
(二)教學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與探索精神
在短跑教學過程中,教師未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教學要求,只依靠簡單的講解知識點來進行訓練,沒有開發(fā)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體現不出主體地位,不能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整體的師資水平較低
技工學校的部分教師存在知識水平低、綜合能力不足的情況,學校無法建設一支全方位發(fā)展的教師隊伍,有的教師即便擁有較高的文憑學識,但教學能力存在局限性,且教師隊伍中結構陳舊,并出現老齡化的現象,缺少活力的年輕教師加入,導致教學方式比較陳舊、落后,沒有創(chuàng)新性[1]。
二、短跑專項技術訓練提升措施
(一)高抬腿跑,加強伸髖力量
髖關節(jié)是身體的重心部位,髖關節(jié)的運用力度將影響學生短跑的靈敏程度,伸髖力量的大小直接決定了短跑的速度快慢。同時,髖關節(jié)周邊的肌肉存儲能量可為學生在進行左右移動時提供重要的能量支持。由此可見,髖關節(jié)在短跑運動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教師應當采用有效的專項練習方案來提高學生的伸髖力量,協(xié)調學生肢體的平衡度,促進學生短跑訓練成績的提升。
加強伸髖力量的重點練習方案是高抬腿跑,這項訓練能夠增強學生的短跑爆發(fā)能力,有利于提升下肌肉群的韌性和耐性,在通過高抬腿跑的練習后,學生不僅能加強腿部在無氧供能代謝狀態(tài)下的身體運動能力,提高腿部力量,還能加強下肢關節(jié)的堅韌度和協(xié)調能力。教師在進行短跑訓練時,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抬起和放下大腿的速度,同時重點強調學生的腿部抬起擺幅,通過一定時間的專項練習,學生身體會出現疲憊現象,從而產生松懈懶散的心理,以致會下降腿部的抬起幅度,導致練習效果不理想,無法獲得預期的鍛煉成效,教師應當把控好高抬腿跑的訓練時長,及時鼓勵學生堅持訓練,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此外,教師在訓練時,需要注意掌握好訓練強度,因為高抬腿跑是強度較高的練習動作,因此在訓練前期,不適合加大強度,以一組為20練習,總計三組比較適宜,經過一定周期的訓練后,學生的體力素質將有所增強,進而逐步提高練習強度,增加至5組為佳,通過有節(jié)制的專項練習才能最大化地提升學生的伸髖力量。
在短跑訓練中,高抬腿跑練習是提高伸髖力量的重要途徑,雖然有些學生在訓練前期會對高抬腿跑訓練具有較明顯的抵觸和抗拒心態(tài),但教師在對學生嚴格要求的基礎上,還應當把握好練習的程度,通過堅持專項訓練,使學生的伸髖力量獲得明顯改進。
(二)負重深蹲,提高伸屈膝力
膝蓋肌肉力量的練習在短跑教學中也是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由于膝蓋部分的肌肉會影響學生在進行運動時擴展彎曲肌肉的速度,同時決定了蹬地動作所帶動的力量程度。根據膝蓋肌肉的特點,教師可以采取負重深蹲的教學方法來促進學生下肢力量的提高,進而加強學生的短跑水平。
教師在訓練時,可以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負重深蹲專項練習方法:男生背負重物8千克,以20次深蹲為一組,總共5組,訓練期間的放松時間為2分鐘;女生背負重物5 千克,以15次深蹲為一組,總共5組,訓練期間的放松時間同樣為2分鐘。由于男生和女生的體能有一定的差異,在負重深蹲訓練中,教師應當根據性別不同而采用不同訓練方案,有效保障每位學生的運動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同時不容易引起過度疲憊。教師在短跑訓練中要學會尊重個體的區(qū)別,結合學生的學習特征來實施訓練手段,激發(fā)學生對短跑訓練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有效加強短跑練習的教學質量。此外,教師在進行專項訓練之前,要引導學生準備熱身運動,提升肌肉和韌帶的彈性,使肌腱和韌帶更加柔軟,并且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提升神經肌肉之間的協(xié)調能力,提高運動表現能力[2]。
在進行負重深蹲訓練外,教師還可以實施負重跳和屈伸訓練等教學方法,有利于促進學生加強膝蓋肌肉力量,另外在進行教學時可以交錯采取不同的訓練方式,防止過于單調的訓練方法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降低專項練習效果。
(三)深跳訓練,強化腳踝關節(jié)
腳踝關節(jié)的力量在短跑訓練中起著重要作用,由于短跑運動需要學生運用腳掌快速做到蹬地、緩沖和腿部抬起等動作,因此要求學生掌握良好的短跑技巧以及身體靈活性,在進行深跳訓練后,學生蹬地、跑動等動作會更加流暢和靈活,促進短跑運動成績的提高。
加強腳踝關節(jié)的深跳訓練與一般的深跳訓練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腳踝關節(jié)的深跳訓練對技巧性有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短跑教學前,應當向學生詳細講解動作的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保障學生專項練習的有效性。在學生進行深跳訓練時,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注重腳踝蹬地和伸展的方向、力度和速度,盡量保證由整個腳掌觸碰地面。此外,由于近跳時難以保障整個腳掌著地,練習質量較低,教師要強調腳踝關節(jié)的深跳訓練應重點采取遠跳的方式。同時,在教學實踐中,為了防止練習過于單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單腿跳或雙腿跳的方法進行訓練,教師還應當注重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學生對練習內容的積極性,若學生出現厭倦和消極的心態(tài),將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并且會影響學生對短跑運動的興趣。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tài),幫助每位學生以充分的熱情參與到短跑訓練中,并在訓練的過程提高對田徑運動的認知和理解。
靈活有效的短跑專項練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積極作用,因此教師在短跑訓練的過程中,應當針對學生的體能素質和學習進度進行適度地訓練調整,保證整體的短跑訓練方法更加合理化、系統(tǒng)化、人性化,并通過訓練方案切實提高學生的腳踝關節(jié)力量。
(四)持杠擺臂,鍛煉上肢擺動
不少教師與學生會忽略提高上肢力量的練習,由于他們對短跑運動的存在認知偏差,以為短跑運動的重點是發(fā)揮下肢的力量,和上肢力量沒有直接關系,但實際短跑的速度在某種程度上是通過上肢搖擺技能決定的,準確的上肢擺動動作可以有效幫助施展下肢力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短跑速度。
例如,教師為加強學生的上肢力量和協(xié)調能力,應用持杠擺臂的專項訓練,引導學生手持杠鈴,利用肩部作為擺動重心,在此項練習過程中,逐步進行擺動變速,首先通過5分鐘的均勻速度擺動,再繼續(xù)進行5分鐘的加速度擺動,全方位提高學生上肢的協(xié)作性。另外,還應當規(guī)范學生的上肢擺幅,教師可利用互聯網等信息資源,創(chuàng)建短跑運動的情境,形象地將短跑競賽的實際情景進行呈現,鼓勵學生根據情景標準來進行訓練,而有些學生可能會對上肢的實際擺幅有錯誤的認知,這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動作示范,以調整學生動作的規(guī)范性,使學生有效地根據短跑競賽的要求開展練習。此外,在上肢擺動的方向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前后方向的擺動為主,這是為了最大程度地模擬短跑情景,提高學生的短跑運動能力。在短跑的上肢專項訓練中,速度、擺幅以及方向都是訓練的重要知識點,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配合[3]。
由此可見,上肢擺動力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短跑效果。因此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及時調整和規(guī)范學生的上肢動作,助力下肢力量的施展,并使各個身體部位協(xié)調配合與輔助,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短跑運動技巧。
(五)創(chuàng)新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由于有些教師在向學生講課的過程中,未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忽略專項訓練的引導,或是放松教學,讓學生自己加強練習,或是僅在課上簡單講解短跑的注意事項,然后放手交由學生自主發(fā)揮,以致學生在短跑訓練中失去正確的指導方向,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短跑能力,并可能會導致學生對短跑課程產生厭煩和抵觸心理。
教師在進行短跑訓練時,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多實施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式,應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調動對短跑運動的熱情和興趣,營造和諧、積極的體育教學氛圍。此外,教師在短跑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積極觀察學生在短跑運動方面的興趣,從而根據學生的興趣話題進行引導,鼓勵學生主動進行學習討論,同時通過小組配合的方式進行短跑練習,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差異,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身體素質等方面,將各項信息相近的學生安排至一組,通過采取個性化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相互監(jiān)督和配合,提高學習的主動性[4]。
例如,在練習高抬腿動作時,教師可以組織高抬腿游戲接龍活動。教師將學生分配為幾個小組,以10人為一個小組單位,各小組學生連接開始高抬腿游戲接龍。首先學生排列為一字形,從前排第一位學生開始做20個高抬腿動作,接著按順序依次進行,第一個完成游戲的小組獲勝。落后的小組成員則要進行才藝表演。通過趣味的小組比賽,激發(fā)學生的勝負欲,進而調動學習的動力,提高教師的課堂效率。
三、結語
短跑是評判運動員速度、體能以及爆發(fā)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田徑運動的重點項目。因此,全面、客觀地意識到短跑運動專項技術訓練的發(fā)展現狀以及存在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fā)揮運動員的潛能,提高短跑專項技術訓練,是各大院校在短跑訓練中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同時,短跑又屬于高爆發(fā)性的極限速度運動,如何加強學生的耐力、速度、力量和協(xié)調技巧等方面是訓練的重點和關鍵。而專項技術訓練在提高技工院校學生短跑的綜合素質和專項成績上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培育高素質、高水平全面型短跑人才的重要途徑。
因此,為了有效提高技工院校短跑教學的質量以及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體育教師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通過針對性的短跑專項訓練措施,提高學生的肢體力量,提高學生短跑時的速度和靈活度,發(fā)掘學生的短跑潛力,激發(fā)學生對運動的激情和自主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短跑運動中,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提高學生的短跑實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并有效推動技工院校短跑運動的改革和發(fā)展,進一步落實新課改提出的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陳磊坡.高校田徑短跑運動員如何提高專項技術訓練[J].當代體育科技,2018, 8(28):53-54.
[2]姚慧敏,劉偉東.淺談短跑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現狀[J].商情,2018(25):193.
[3]陳遠章.短跑專項力量訓練手段的探討[J].神州,2017(25):252.
[4]閆少飛.對短跑專項力量訓練方法的研究與建議[J].文存閱刊,2017(18):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