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正 張亞星
來坪北之前,我已經(jīng)確定了本文的基本架構(gòu),因為三位主人翁從江漢來到千里之外的黃土高原,在中石油、中石化合作的油田——坪北油田守平臺,當“歌者”的故事,在這里,從個體創(chuàng)作,變成一種效應,一種趨勢,一種全員參與的時尚潮流,營造了風清氣正的典雅氛圍,彌漫著油香和墨香交織的氣息,澆灌了回歸初心的理想主義的心田,結(jié)成坪北經(jīng)理部企業(yè)文化建設的一枚碩大的果實。
一
我去的那幾天,安塞的天空格外明媚,驅(qū)車穿越了溝溝壑壑,我望見一面鮮亮的紅旗在藍天下舒展,仔細一看,上面有六個黃色的大字“黨員示范平臺”。一個用紅磚砌起的院落里,P63平臺經(jīng)理劉照軍打開了鐵柵門,帶著他的小狗牛奶迎接我們。
這是我第一次和劉照軍見面,但卻象是見過很多次的老朋友一般,省去了客套。我跟著他,看了看平臺上左右兩排對稱的6臺抽油機和一口注水井,參觀了他的菜園子,里面的辣椒、茄子已經(jīng)殘敗,只有幾十朵格?;斨栭_得正旺?!斑@是我愛人,退休后來這里陪我,名副其實的專職太太?!蔽覀兊男β曀坪跛查g充滿了幸福感。
隨后,我們走進他的辦公室,要聽聽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蝶花語》。他打開電腦,點擊進入“中國音樂原創(chuàng)基地”網(wǎng)站,輸入“和煦春風“的網(wǎng)名,竟顯示出了20多首歌曲,點播率在100萬次以上,其中僅《蝶花語》這首歌點擊率竟達到40萬次以上,這對我這個偶爾也創(chuàng)作歌詞的作者有著極大的振動,深深感受網(wǎng)絡世界無窮的氣場。只見他輕點鼠標,《語花蝶》輕曼的曲調(diào)悠然而出:都說蝶戀花,誰知花思蝶,恩愛纏綿共進退,不問錯與對,年年蝶戀花,歲歲花思蝶,廝守晝夜到白黑,蝶吻花沉醉,蝶戀花無悔,花盼蝶相陪,雨擾花枝落紛飛,蝶怎覓花蕊,花為蝶流淚,蝶為花憔悴……
在這舒緩的氣氛里,他和我說起在坪北20年間置身高原的一些片段。
今年已54歲的劉照軍,原為江漢采油廠測試隊的員工,2008年來到坪北,成為一名采油工。面對當年風吹塵飛揚的千溝萬壑,劉照軍心頭的信天游也只飄蕩在想象里?!霸谕烁€林的政策下,幾天都見不到一個放羊倌,哪里有青年男女站在塬上唱信天游喲?!背司墓芾砗檬畮卓谟途斈陜H有三十出頭的他,又是如何度過他精力旺盛的歲月。
在背靠高原的陋室中,文學的種子在他的心中發(fā)芽、抽穗,象一顆顆樸實的土豆落在他的心頭沉甸甸的。他開始用文字與寂寞較量,漸漸地,他覺得時間有了長度與刻度,風沙與落雪只成了季節(jié)的符號。他從參加經(jīng)理部組織的各種文學、論文、新聞寫作競賽活動,到主動通過網(wǎng)絡尋找更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從唱別人的歌,到別人唱我的歌,劉照軍主攻歌詞創(chuàng)作,和網(wǎng)絡曲作者、歌手合作,一時間樂此不疲,沉醉其中。
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的摸索,劉照軍找到了一條通往表達心境的新路徑。他借用擬人的創(chuàng)作手法,效仿宋詞的古典風格,表達兩情相悅,彼此忠貞這一永恒主題。也許是寂寥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內(nèi)心渴望的相互錯位,劉照軍那從心底流淌出來的歌,帶著淬火后的沉靜,帶著童話里的光澤,走向了一條理想主義色彩的道路。當“蝶”與“花”這兩個主角在歌壇露面的時候,一時間受到網(wǎng)絡歌友的追棒和翻唱,各種版本不斷翻新,甚至成了大爺大媽跳廣場舞的伴奏曲。
2013年《語花蝶》被廣州新月演繹公司相中,成為簽約歌曲,經(jīng)過該公司重新編曲,當紅網(wǎng)絡歌手安東陽與“黑鴨子”組合之一的樊桐舟演繹為男女對唱版,并被電視連續(xù)劇《新梁山伯祝英臺》確立為主題曲,劉照軍也成了網(wǎng)絡歌壇一個不大不小的“角”兒。
坪北經(jīng)理部的一些員工,在朋友聚會、文藝演出等場合,總有一個固定的節(jié)日:男女對唱《語花蝶》,這首歌也成了不少員工的手機彩鈴。
“我管理著兩個平臺,共9口井,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我寫槐花、格?;ǎ瑢戇@里的路,寫我的狗‘牛奶。前陣子,黨委書記找我,說是要我寫《坪北經(jīng)理部部歌》,要帶有信天游風格,我一個人看平臺,走不開,也沒有辦法到當?shù)夭娠L,一直沒有動筆,不過我因此寫了一首《為愛守護》,還是挺好聽的。”
從他專注創(chuàng)作的神情中,你很難解讀他與先進黨員、先進生產(chǎn)者、優(yōu)秀平臺小經(jīng)理等榮譽關聯(lián)起來。我指了指“黨員示范平臺”的匾額說:“今年評的?”“年年都是?!彼院赖鼗貞?,象是在欣賞他的又一首歌。
二
2002年,懷揣著對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邢佳彬從江漢來到坪北,象當年的許多詩人一樣,在《仰望寶塔》這首詩中,邢佳彬表達出這樣的情懷:從剛懂事的孩提時起/您便是我心中的圣地/黃色的土地上/流淌著紅色的血,盛開著紅色的花/一種遠大的理想,根植在幼小的心田/今天,我終于站在延河邊上/仰望寶塔/把思想的觸角,伸向棗園/我讀出了沉重和更多的沉重/于是風不再輕盈/滿耳悲愴的《黃河謠》/綿綿不斷地訴說著我……
初來乍到的新奇,很快就被飄蕩的塵土覆蓋,在《山》這首詩中,他是這樣描述的:“那里/風是魔鬼的手/抓一把塵土/撒下的是蔽日的塵霾?!?/p>
邢佳彬是我的老朋友,在上世紀80年代和我們一起辦詩社,開詩會,是個活躍分子。他原本是石化廠的一名生產(chǎn)骨干,在關停并轉(zhuǎn)的浪潮中,轉(zhuǎn)崗來到坪北平臺,當起了一名采油工。他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初心,就象他的性格一樣,不溫不火,被點燃時激情飛揚,無觸動時一言不發(fā)。
平臺上最忠實的朋友是狗,最不想見面的依然是孤獨。一個人,一只狗,十幾口每天向大地叩問的抽油機,這是坪北采油人的標配,如果讓坪北守臺人每人都拍上一張工作照,這三個必不可少的要素都會出現(xiàn)在畫面中,看上去相近或雷同。
他的這種性格在面對高原頭頂天的特殊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了一些變異,這讓前來探親的妻子嚇了一跳。她發(fā)現(xiàn)丈夫一天說不上幾句話,并且說話的速度和節(jié)奏都比從前慢了許多,思維也慢了半拍。這使她想起了小說《鐵血黃昏》的作者老鬼在孤獨環(huán)境中的表現(xiàn),她說:“佳彬,你要學著和自己說話。”
妻子的話激活了他那顆沉寂的心,邢佳彬又拿起筆,用詩歌、散文與自己對話,與自然對話,記錄工作和生活的點點滴滴。
從2002年到2006年四年間,邢佳彬創(chuàng)作詩歌百余首。一位去坪北采訪的記者,給他冠上了“平臺詩人”的雅號。
2006年,邢佳彬離開坪北回到江漢,雖然離開了孤寂,與家里團聚,每天有規(guī)律地上班,但他總感覺生活中失去了什么,“也許少了寂寞?!痹诨氐浇瓭h的六年歲月里,邢佳彬沉寂了下來,偶發(fā)激發(fā)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在懈怠中消失。但那溝溝壑壑的高原常占據(jù)著他的夢境,那片激蕩詩心的紅色土地依然讓他思念萬千,就象詩人賀敬之寫得那樣:“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邢佳彬每每向西北方向張望,他知道,他把心和情遺落在那里了。
2013年早春,邢佳彬再次回到坪北?!笆沁@片紅色的土地給了我新的啟迪,更讓我懂得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奉獻,什么是堅守,什么是家的內(nèi)涵?!毙霞驯蜃孕诺卣f:“在這片深沉的土地上,在這個充滿活力的企業(yè)中,我又進入了創(chuàng)作的第二次高峰期?!?/p>
在《人》這首詩中,他這樣描寫江漢人二十年來舍小家,為大家,為油奉獻的歷程:“二十年前來了一群人/一群從江漢水鄉(xiāng)西征的人/一群改天換地的人/從此/這高原不再孤寂/滿眼蔥蘢,滿眼生機?!保ü?jié)選)在坪北經(jīng)理部的網(wǎng)站上,我閱讀著邢佳彬近期創(chuàng)作的詩歌,僅從標題上,就能看到他對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有《坪北情深》《站在這黃土高原上》《雁去雁歸》《向往》等組詩?,F(xiàn)任坪北經(jīng)理部車隊黨支部書記的邢佳彬常和黨員們一道去延安,去梁家河接受紅色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于延安,他的詩句表達了許多人最樸素的情懷?!白詮脑趦簳r的書本上認識你/我就愛上了你/高聳的寶塔/蜿蜒的延河/還有那版畫般的窯洞……那飲馬延河的小八路/定格成我心中永恒的雕塑……”根植于黃土高原,邢佳彬?qū)W會了“額捱尼,陜北”,也愛上了這里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甚至還能吼上幾句走西口。他說是難言的磨礪,成就了堅強。對于江漢和家人的思念,也化為了那些動人的詩行:“有過多少思念,堆積成的山峁,有過多少寂寞,流淌成的油河”(選自《仿佛夢里是平川》),在他的詩中,也記錄了坪北經(jīng)理部取得的成績和榮耀?!笆悄?用敦實的肩膀托起了石油的花園/是我們把‘先鋒采油廠的金牌鍛造/是你/用溫暖的懷抱呵護著異鄉(xiāng)的游子/是我們把“坪北模式”的大旗高擎”(選自《二十年》),詩歌中有對企業(yè)人文關懷的贊美和員工為企奉獻的抒懷。
對于這片深沉的土地,邢佳彬已把他鄉(xiāng)當故鄉(xiāng),他說:“我們是陜北高原的兒子?!?/p>
三
去坪北經(jīng)理部經(jīng)營管理科找單修霞的時候,她正在辦公室電腦前撰寫一篇有關依法合規(guī)管理方面的論文,見到我,立即掏出手機,說:“我的散文《搖櫓漾漾是周莊》在今天的《今日頭條》發(fā)了?!?/p>
單修霞和我是安徽老鄉(xiāng),是一個從小就種上了文學種子,剪著齊耳短發(fā),屁巔屁巔的假小子。單修霞眼睛雖小,但一直明亮著,簡單的話語都是真情的流露,沒有絲毫掩飾。
小單一直是報社的優(yōu)秀通訊員,大多是給副刊投稿,在江漢文化圈有一定的名氣。來坪北的理由很簡單:這里是個有故事的地方。在我的印象里,去坪北之前,單修霞的散文一直抒寫對內(nèi)心的自我關照,到坪北后,她寫了一篇紀實散文《愛的天梯》在報紙上發(fā)表,我細細品味后,感覺是坪北的生活讓單修霞的文風開始轉(zhuǎn)變,開始從生活和工作中發(fā)掘素材,打開了另一個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從這之后,單修霞創(chuàng)作進入井噴期,體裁多樣,主題鮮明,《海外文摘》《散文選刊》《散文百家》等國內(nèi)多家有影響力的雜志開始發(fā)表她的散文作品,并開始關注她。
坪北讓單修霞成長為江漢文壇新一代領軍人物。她常常憑吊遺跡,挖掘掌故,在當?shù)乩相l(xiāng)那兒撿拾一些創(chuàng)作素材。會戰(zhàn)生活她沉浸在閱讀的喜悅中,藏書竟有八千余冊。
她對事物的觀察極為細膩,這在她最近發(fā)表在《散文百家》上的散文《慢春》中體現(xiàn)出來“黃土地綠得真慢。一天天地只肯綠上一點,這一塊,那一片,在春日里也時常來一場‘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邂逅。好不容易下點雨,還夾帶著雪花、雪粒,被大風吹得像萬千梨花飛舞,然而落在地上堆積起來,才知道西北的雪到了春天里還在逞強斗狠,霸占著山頭不肯歇工,叫人哭笑不得”。這種描寫黃土高原的散文,是不可多見的,具有珍稀性和記錄性,一改人們對黃土高原形象的固化。
“我剛從黑龍江回來,北安市委和《海外文摘》雜志社組織部分作家開展“從延安到北安”活動,我有幸參加了。當年受黨史央派遣,延安干部團195人來到北安,創(chuàng)建了老黑龍江省根據(jù)地。北安流淌著紅色的血液,擁有紅色的基因,被譽為‘塞北延安?!?/p>
單修霞向我講述著去北安的感覺,她說,是信仰的紐帶把延安和北安聯(lián)結(jié)在一起,使黃土地和黑土地在建國前的困難時期緊緊擁抱在一起,從延安到北安,延安精神,延安作風、代代傳承。在她興奮的表情里,我能感受到她從北安帶回了沉甸甸的收獲。
她的語言和文風日趨樸素、成熟,從內(nèi)心的主觀渲泄,到觀察后的客觀描述,娓娓道來,不加修飾。在《信仰的力量》一文中,她這樣表達所觀所感“短短幾天時間,我從這片黑土地上獲得的精神財富遠遠超過此前我所渴望的。而且我敢斷定,誰若有一天也踏上這片黑土地,他將與我一樣不再悵然若失,而只有獲得,并會在以后的生活中感受到信仰的紐帶的維系,一種對于美好未來確定的信仰,對于一種新使命和新傳承的信仰。這種信仰很難用語言完全表達詳盡,它存在在延安和生活在北安的每一個人的血液之中,是共同的不可磨滅的信仰?!睕]有黃土高原沉積的厚重,沒有延安精神的浸潤培育,單修霞定也沒有如此高度。
單修霞是一個勤奮筆耕的作者,她最大的理想和終極目標是成為一名寫出好作品的作家,她正攀登在這溝壑梁峁的山道上,充滿自信。
查閱坪北經(jīng)理部的網(wǎng)站,你會發(fā)現(xiàn)在這個400多人的野外單位,幾乎人人參與閱讀與寫作,就連來這里探親的員工妻兒,也參加經(jīng)理部舉行的多種命題的征文比賽,寫作、書法、攝影、腰鼓等10個興趣小組每天都有豐富多彩的活動。結(jié)束了幾天的采訪,我回望坪北經(jīng)理部的辦公大樓,在翠巒疊嶂層層高原的懷抱里,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它好似一個巨大的U型磁鐵,散發(fā)著獨特的文化引力,形成了文化磁場,吸引著更多懷揣理想主義色彩的人在這里扎根,在這里堅守,在這里抒寫文化興企的新篇章。